Category: 牧者心聲

牧者心聲(2022.03.20)

【牧者心聲】蕭玉芳宣教師

「願你們平安」

  

主內平安,大家最近怎樣?好嗎?

相信大部分人的答案都是:不好。不好可能因為自己或身邊所愛、關心的人染疫。又或是看見疫情一發不可收拾,確診個案幾何級上升,不少小孩子及長者相繼離世,醫療系統出現不勝負苛,甚至殯儀館也承受不了辦理死者的後事。再加上世界風雲變色 –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造成死傷枕藉。這一切不禁令人傷感,更覺世界的不穩及帶來的不安!

這讓我想起昔日的一幕:耶穌來,站在(門徒)當中,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Shalom(平安)」- 原本是以色列人見面、分別時一句很平常的問候語。但四福音只有兩處(太28:8-10及約20:19-22)記載主向人說「平安」,這反映我們的主沒有以「平安」作禮貌的客套說話,而是針對特別的情況而表達:

「那日(就是七日的第一日)晚上,門徒所在的地方,因怕猶太人,門都關了。耶穌來,站在當中,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說了這話,就把手和肋旁指給他們看。門徒看見主,就喜樂了。」(約20:19-20)

當時門徒感到極度害怕,不單是因為主被釘十字架,他們頓失倚靠,而且因為主埋在墳墓裡的身體不見了,官方認定是門徒把主的身體偷去,於是下令追捕他們,他們生命備受威脅,因而害怕並躲藏起來。此時,復活的主親自向門徒顯現,第一句說的話就是「願你們平安!」,對充滿恐懼感的門徒是何等安慰與祝福!

誠然,世事如棋,能掌握的很少,不能掌握的卻很多,或許我未能改變外在環境,但總相信能改變個人心境。弟兄姊妹,這不是因為我有自信心,而是復活的主曾應許「我留下平安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的,不像世人所賜的。」(約14:27)

蕭玉芳宣教師
2022年3月20日

 

牧者心聲(2022.03.13)

【牧者心聲】萬家諭宣教師

我們是主內一家

  

近月香港疫情嚴峻,因此政府制定了不同的措施,包括要求宗教處所暫時關閉,以及公佈「疫苗通行證」的使用,因此兄姊未能親臨教會聚會。這些措施令人不其然想像出宗教被規管的圖畫,這幅圖畫中,宗教聚會會被監管,甚至是被禁止,也考驗到我們弟兄姊妹之間的關係是否有足夠的信任。

耶穌魚
耶穌魚

早前封城、封區或者禁足的消息,引起了搶購潮,超市的貨品被搶購一空。搶購是表象,內裡的問題是社會的信任危機。我們不寄望政府會有恰當的安排,也不寄望我們的鄰舍會守望相助。我們無法相信在必要時我們會得到幫助,所以便去搶購來先保障自己和身邊的人。

早期教會的信徒為躲避羅馬帝國的迫害,他們必須隱藏自己的身份。當他們聚頭的時候,為著大家的安全,便要確認對方同為基督徒。其中一個確認身份的方法就是畫「耶穌魚」(ΙΧΘΥΣ,Ichthys):先由一方隨意畫出一條弧線,對方若是基督徒的話,便會畫出另一條弧線來回應,兩線交疊形成魚的形狀。

魚的希臘文是ΙΧΘΥΣ ,這幾個字母正正與「耶穌基督,上帝兒子,救主」的希臘文開首字母一樣(Ἰησοῦς Χρῑστός Θεοῦ Yἱός Σωτήρ)。換而言之,其實當時的信徒所畫出來的不單是兩條弧線或者一條魚,而是表達了自己的信仰——耶穌基督是上帝兒子,是救主。同時也道出了我們信徒的關係是建基於耶穌基督,因著基督我們成為弟兄姊妹,因著基督我們在同一團契之內,因此能夠彼此信賴和信任。

「我們是主內一家」,這句說話不應該只是神學理論的總結,或者教會的口號,應該是沉重、有承擔、真誠、充滿愛心的承諾。我們承諾會視弟兄姊妹如親人一樣,在困難的時候彼此扶持和幫助,不會因為有人落難而出現排擠或落井下石的情況,反而會不離不棄。因為基督如何愛我們,我們就當如何相愛。

親愛的弟兄姊妹,我們有視彼此如同親人一樣嗎?我們是否一個能夠彼此信賴和信任的群體呢?還是我們原來跟普遍的社會大眾一樣,落入了一個信任危機呢?

以下送給大家一段詩歌的節錄,願我們可將之化為禱告,向主祈求。

「求助眾彼此接納,效主接納我們;
求教導我眾相愛,情同手足、親人。
求主鑒臨並居住,導引信心路程,
我們既得主接納,理當相愛相珍。」

——節錄自新普頌665《聖桌展示上主接納》

萬家諭宣教師
2022年3月3日

 

牧者心聲(2022.02.20)

【牧者心聲】何祐生宣教師

踏入社區的一小步(上)

  

第一小步

「馬鞍山(耀安)創薈坊」於2021年4月24日下午舉辦「健康日」,邀請了合一堂馬鞍山堂負責「中醫義診」一項目。當天由本堂弟兄鍾寶蔭醫師義診,當天報名接受義診者共有15位。合一堂的義工們,在等候與等待義診的街坊一對一的傾談,也有為他們祈禱。

第二小步

創薈坊職員為感謝合一堂在「中醫義診」的協助和商討進一步的合作,於2021年5月25日到訪本堂,並與本堂義工一同商義日後的協作。該次的分享,開啟了參與「創薈坊中心團契」的大門。2021年7月17日下午2時,本堂便開始參與中心團契。中心團契主要由中心職員主理,如確定團契日期、場地、領詩、主席和聯絡團友等。本堂協助分享信息,關心團友和代禱等。2021年12月18日的一次團契聚會因臨近聖誕節,於是改在本堂進行祝誕,在當日團契中,我們更邀請團友參加12月24日之平安夜音樂晚會,當晚約有10多位團友出席,實在感恩。

第三小步

於2021年10月21日邁開,就是本堂義工吳煥鈴姊妹和溫煥玲姊妹負責為創薈坊開設之「福音書法」工作坊。報名參加的有6位,而恆常出席的有4位,其中一位已邀請她參加創薈坊中心團契,希望本堂能在未來,與創薈坊協作,開辦其他工作坊,接觸更多會員。

第四小步

可能大家仍有印象,就是創薈坊於2021年12月5日在本堂堂慶主日中義賣籌款,當天共籌得$19,000。該次義賣不單為有關機構籌得善款,也讓本堂信徒認識和接觸到神託會職員和中心的學員和手藝,對日後的支持和服務又邁開了一小步。

因疫情關係,本堂參與創薈坊的服事都暫停了!感恩的是,有三數位中心團契的團友自發成立一個讀經群體,由《創世記》讀起,參加者輪著每天讀一章,2022年2月14日已讀完《創世記》,2月15日便開始讀《出埃及記》。他們的渴求和堅持,實在感動。願主繼續使用馬鞍山堂,也使用當中服事的信徒。

何祐生宣教師
2022年2月20日

牧者心聲(2022.02.13)

【牧者心聲】顏列銘執事

「限聚心聲」
  

2 月 8 日看到政府新頒布的抗疫措施,宗教場所被正式列入表列處所,需要先暫停開放 14 天,由 2 月 10 日至 23 日。當想到之前崇拜時,唱「神在聖殿中」、「主在殿中」…,能面對面一同獻上敬拜給神的情景,今天都變得特別奢侈了。這個「限聚」好似越限越難聚了,正常的聚會、活動好像遙遙無期,不知何年何月再見到”會眾”了,越想越傷心。原本預備了的分享便即時閣置,轉換另一題目跟大家分享心聲。

過去兩年,有社會運動發生、移民潮湧現、疫情出現、安心出行推出、接種疫苗安排…,不知弟兄姊妹是如何面對的呢?面對無奈、忿恨、無力感、分離、懷疑、惶恐、不安、受苦…等負面的處境或感受,教會或信仰給予我們多少力量去面對呢?我的確不知答案,但我衷心希望主恩夠用,各人在主裡能站立得穩,信心堅固。

早兩天在海旁散步,迎面遇著 Kenny 戴少陵和太太翠麗,一見面就彼此問候一番,在海旁站著分享一下,吹著海風,一點也不冷,反倒十分温暖。的確,教會並不限於這幾道牆垣和建築物,更是在此倚靠主的愛被建立的群體,就是走出這範圍、邊界,我們還是教會—屬基督的身體,延伸主的心意到身邊接觸到的人群中;就如這兩年教會的牧養中心—「學效耶穌服侍人,關心社會見證神」,提醒我們在教會所學習、所領受的,都是學效主耶穌服侍人的心懷,為使人得到從福音而來的好處,就是認識神,與神和好的生命;也藉此讓教會的邊界伸延開去。

還記得主耶穌平靜風浪的故事,在那種困難的情景下就見到主的大能了;可能有人不求甚麼神蹟,寧可風平浪靜,但想深一層,正所謂樹欲靜而風不息,哪有平靜的一刻呢,平靜,從來都是自己內心的事。神未曾應許天色常藍,但卻應許我們靠祂就”唔使煩”。主耶穌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裏來,我就使你們安息。」(馬太福音 11:28)

有一首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集中營的囚友的詩:

Leave me here freely all alone
In cell where never sunlight shone
should no one ever speak to me
This golden silence makes me free.
讓我獨個兒在此自由自在
在這個不曾有陽光照射的牢房裡
相信沒有人會跟我交談的
這黃金的寂靜給我自由

今天若我們只著眼自己的限制,就會錯過了擁有的自由了。
聖經提醒我們:「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約翰福音 8:32 )

生命中有很多事情,在經歷過後才知它的價值,讓我們好好珍惜神給我們這些歷練,倚靠祂賜的信心、愛心和盼望經歷這些日子,也好好與人分享。保羅勉勵我們:「在盼望中要喜樂;在患難中要忍耐;禱告要恆切。」(羅馬書 12:12)

雖然聖經沒有記載笑話,也提醒我們要謹慎言語,但我仍很想在這裏跟大家分享兩則笑話調劑一下精神的緊張:

— 今年“農曆新年”英文翻譯已經改了,不是 Chinese New Year,而是 “Lonely” (農曆的諧音) New Year(限制到孤獨過新年)。

— 你知道崇拜和煮食同一個關注點是甚麼呢?
係。。。救贖,夠熟。

願主賜我們平安、喜樂面對當前的挑戰,期待早日能在教會重聚。

顏列銘執事
2022年2月13日

 

牧者心聲(2022.01.23)

【牧者分享】萬家諭宣教師

修復中見合一

  1月18至25日為基督徒合一祈禱週,來自不同宗派的基督宗教信徒,尤其是同工們,不少都應呼籲一同祈禱,並有聯合聖餐崇拜。

  說起合一,便會想起在2017年宗教改革500週年,信義宗及天主教簽署互認《從衝突到共融》中文譯本。當中包含的意義,是雙方彼此接納對方的洗禮,而且不再因教義而譴責對方。1 記得那一年,我拿著剛到手的《從衝突到共融》,遇見教會的長輩,他用驚嘆的眼神查看書中的名字,看看是否真的信義宗及天主教的代表人物。

  他的驚嘆不難理解,我們知道正正是因為500年前對天主教教廷的不滿,所以才有宗教改革以及各個宗派的出現,這段歷史我們都耳熟能詳。我們明白當遇上分歧,或者委屈不公的事,必然是不好受,同時又會重申自己的理據,為自己申冤。加上,與天主教和好的消息卻不常聽見,就以為她們一直以來都是勢成水火。所以我們會問:怎麼宗教改革五百週年是記念和好,而不是重申當初分歧的理據呢?

「倘若這人與那人有嫌隙,總要彼此包容,彼此饒恕;
主怎樣饒恕了你們,你們也要怎樣饒恕人。」(歌羅西書3:13)

  上主喜見我們和好,又知道復和關係並不是單方面前事不計。保羅在經文教導我們,處理嫌隙是需要雙方願意。信義宗及天主教就為我們信徒作了一個很好示範,因著上主的教導,她們願意彼此包容,彼此饒恕,亦謙卑下來一同為自己的錯失懊悔:

「自500年前宗教改革至今,我們傷害了主的身體,又互相冒犯。
為此,並為我們的失敗,我們懇求饒恕。」 2

  合一不只是信眾對同一信仰的宣認,也在於在同一上主中修復關係。雖然我們望見地上的分歧,甚至是撕裂和爭鬥,合一似乎遙不可及。或許我們會認為這是宗教領袖之間要處理的事,與我們一般信徒無關。其實合一是近在眼前的事,就是你和身邊的弟兄姊妹的關係。如果我們可以與身邊的弟兄姊妹坦誠對話,願意把撕裂了的關係修補,願意把關係提昇為更真誠的關係,合一就在我們中間展現了出來。

萬家諭宣教師
2022年1月23日


1  <《從衝突到共融》中譯本信義會與天主教簽署典禮>,香港︰《基督教週報》,2017 年 7 月 30 日第 2762 期。

2  Lutheran World Federation, Pontifical Council for Promoting Christian Unity, Joint Statement by the Lutheran World Federation and the Pontifical Council for Promoting Christian Unity on the conclusion of the year of the common commemoration of the Reformation, 31st October 2017 (n.p.:2017).
原文為“…… we begged forgiveness for our failures and for the ways in which Christians have wounded the Body of the Lord and offended each other during the five hundred years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Reformation until today.”

 

牧者心聲(2022.01.16)

【牧者分享】吳家聰宣教師

酒用盡之時,主耶穌奇妙改變

  經文:約翰福音2:1-11

  當酒用盡,就是我們無能為力的時候,就如馬利亞去向主耶穌表示婚宴的主人家沒有酒了。我們尋求主、仰賴主的時候,就是更加需要順服聽從主耶穌的指示,就像馬利亞吩咐用人:「他(耶穌)告訴你們甚麼,你們就做甚麼」。昔日耶穌將水變酒,今日耶穌仍改變我們的生命,改變的過程我們不能預計;改變的經過,我們學習順服;改變的結果可能會是意料之外。

  記得2014至15年間,我哥哥家樂患了慢性淋巴癌,當時入院時都比較嚴重,醫生曾認為他遲了入院就醫。當我們三個妹妹和媽媽都十分擔心,那當然還有阿嫂。我們都是信主的人,我們只有仰望主醫治。哥哥比我大十多年,所以對我這個細妹來說,在我印象中多數時間是被他疼錫的記憶。他陪我在公園玩,他曾買過一隻大狗公仔送給我,他亦曾經教我彈鋼琴,因為我的琴老師移民。

  在哥哥未有淋疤癌之前,哥哥與媽媽各自心裡積了很多對對方的怨氣和心結。我們三個妹妹都無法解這個結,還被指責偏幫對方,次次都沒有好收場,這個結 — 冰封了多年無人能解,做妹妹的甚是難過和難受,兩位姐姐都無辦法插手。當時主在我心裡給我一個使命,就是要做家中的和平之子,將自己作家人聯繫的橋樑。為了學習順服主的教導,我借故約哥哥吃早餐,錫我的哥哥也沒有推辭,接受邀請。見哥哥受落約吃早餐,於是定期約他。我們在吃早餐時彼此關心,又互相交流處事看法,不時提下媽媽的狀況,希望哥哥的心結可以鬆一點。但對於哥哥與媽媽的心結,仍是束手無策,只有常常放在禱告之中。

  直至在哥哥患這淋巴癌時,過程十分艱難,試藥不斷。記得後來不只是抵抗癌病,連他的精神狀態也不能支撐住,對於我來說是崩潰,多次為哥哥這病哭著禱告,問天父何時可以完成哥哥的治療。酒已用盡了,似乎他的病和心結的事都無計可施之時,突然天父帶了他去了一個自我反醒的機會,他在精神科病房中深切反思自己的人生和角色崗位,天父又派教會的師母去為他禱告,聖靈在哥哥心中引導他。有一次我去探望他時,剛巧師母到來,於是師母邀請哥哥與我一起禱告,也為他自己的心結禱告。耶穌將水變酒的奇蹟出現,天父撫平了哥哥的鬱結,他的心結被解開。當他第一天出院,沒有人提示他之下,他立刻打電話給媽媽,向媽媽報平安。後來,我不時約哥哥上來家中,讓媽媽有機會跟哥哥傾談對話,每逢過節或生日都安排機會見面。過了兩年後,我們肯定哥哥與媽媽之間已經見不到有難解的結。

  今次哥哥淋巴癌復發,就是給我們再一次的挑戰,病況跟上次不一樣。而因為哥哥入院,再一次檢視我們家人之間的關係與角色。比較明顯的是阿嫂需要支援和同行,有時需要商量一些決定,有時需要幫手,有時需要給機會阿嫂舒發心情。

  哥哥感到自己身體不對勁,當時酒已用盡了,擔心自己精神和體力上不能返工,於是他兩度自行到醫院求醫,奇妙的是在急症室等候,他很快被安排見醫生,做了身體檢查,最後醫院收留他觀察。酒已用盡了,當1月4日下午醫院通知阿嫂,哥哥呼吸困難,要家人到醫院,我們到達探望他時,他已經插著喉,麻醉藥已落,眼睛不能打開,只見到他使勁地呼吸。因為當時未有醫生解釋病況,我們見到他的狀況心裡極度擔心,不住地為他禱告,也告訴他媽媽也為他禱告。他的腳有反應地郁動,似乎是聽到我們的說話。在他昏迷之前一天,我跟哥哥傾電話,哥哥提及擔心會失去工作。在他昏迷之時,阿嫂為他向他的老闆講解他請病假的原因及病況,老闆的回應是新合約已經為他預備了,等他康復後可以返工,這個叫哥哥可以放心接受治療,感恩有這個滿有人情味的老闆。酒已用盡之時,阿嫂天天在數算天父如何的保守和看顧,一切事情都巧合地發生,天父為她預備眾多天使在她身邊,使她手頭上的問題都得順利解決。相信前面是一個長期的抗爭,與哥哥對抗癌病,心裡仍然學習順服去服侍家人,彼此支援,讓主耶穌作奇妙的事。

  當馬利亞向主耶穌表示婚宴的主人家沒有酒了,我們不清楚馬利亞同主人家有何關係。馬利亞是關心主人家的處境,為主人家著急,因為婚宴不能提供足夠的膳食餐飲,會令主人家蒙羞,這點在猶太人傳統更加重視。今天我們學習好像馬利亞般,為別人的處境代禱,切身處地著想,作出合宜的回應和安慰。上週六在信仰研討班中學員在學習祈禱的一課,課堂的最後我分享祈禱中經歷哥哥在這段期間的感恩事情時,學員的回應是「我們未能向你說出甚麼合宜的說話安慰你,相信你這段期間一定辛苦和擔心,你仍跟我們上課,實在感謝。讓我們為你和你哥哥禱告吧,但我們不太懂開聲帶祈禱,現在我們嘗試吧」。學員說著已經眼淚在流,她們另一邊是著急如何開聲帶祈禱,對她們來說是膽粗粗地帶祈禱,也是實踐順服聖靈的感動。我被她們的說話感動,她們的回應是如何窩心,她們的禱告叫我帶著眼淚祈禱。這是寶貴的一課。願我們有同行禱伴常彼此代禱交托,一同經歷上主的恩典。在此特別感謝大家關心和代禱,你們的代禱,成為我們的支持。

  回看社會及教會現況,大家都會擔心前面將會如何走。疫情又再嚴重起來,不知何時才可以恢復。教會人數、能力、甚至靈力都不像以前。離開了香港的肢體,更加見不到長遠會是如何,只是天天都面對艱辛適應。是的,酒已用盡,很多事情不如以往。正正是因為無計可施,我們更加需要靠賴主耶穌,仰望天父幫助,聖靈的感動,學習祂的說話,反覆思想,順服主的指示,主裡更深相交,其與人同工,盼望能見證到主耶穌由水變作美酒。不要忘記主耶穌是親自抽空出席這個婚宴,同樣地若你願意主耶穌與你同在,讓主耶穌進入你生命之中,將水變酒,奇妙的改變,叫你經歷出人意外的平安和奇妙,讓上主的榮耀彰顯。將來向別人分享這個經歷和感恩之心,更可能你身邊的人會覺得你是「好酒」,「正嘢嚟架」!將一切榮耀歸給主。誠心所願。

吳家聰宣教師
2022年1月16日


 

牧者心聲(2022.01.09)

【牧者心聲】蕭仲駒牧師 愛是永不止息   上月我寫的牧者心聲把重點放在屬靈師徒關係(spiritual men …

繼續閱讀

牧者心聲(2021.12.26)

【牧者心聲】蕭仲駒牧師 屬靈師徒關係(spiritual mentoring)與靈命成長   本年9月我寫的牧 …

繼續閱讀

牧者心聲(2021.12.19)

【牧者心聲】蕭玉芳宣教師

  這個星期,當我每逢早上乘搭鐵路返回馬鞍山,總會路經某間出售臘腸的店鋪,店門外早已排滿人龍,正待入內購買優惠食品。好奇的我那刻才意識到又有優惠貨品推出,對於每個在門外等候進內的人士,我佩服他們能把握這個優惠時期,且不吝嗇時間去等待,務求能以優惠價格購得心頭好,我想對他們每一個來說,這個行動是有價值和具意義的。

  我不禁思想「12月」對信徒來說,究竟有何意義?是告別過去的不快?還是迎接、邁向新一年?或許對合一堂馬鞍山堂的兄姊,這個月份蘊含着記念、慶祝主降生之餘,還有周年堂慶。至於我,每年的12月對我都別具意義——因為33年前的12月某個晚上,我重生了!!

  我總會刻意選擇在每年的12月重温與主的相遇、邂逅片段:當時的我正感到人生空虛,找不到意義時向創造主發出呼求,而主在我呼求那一刻已經垂聽了我的禱告,竟讓我「偶然」遇上一位多年未見且不太熟悉的舊同學邀請我返教會(當時異端猖獗,我是不會跟陌生人返教會的),自此,我開始接觸基督信仰,漸漸體會主犠牲的愛……

  當我每次回想和主的相遇,心裡總泛起那份被愛的幸福感,感到鼓舞。原來當我們回望過去,雖然箇中有不快樂,甚至叫人悲傷的時候,但正是這些使人更覺察自己的需要,更謙卑尋求、倚靠救主,只是都市人有時實在太忙,無暇回味、細想,故期盼兄姊們,在這個聖誕佳節,與家人友好共渡歡樂之餘,不妨給自己多留一些空間回顧過去一年在你身上發生的事情,不論是快樂,或是憂愁,讓聖靈引領你看見在這一切的事情裡主是如何參與在當中,如何與你同在。只要你嘗試向聖靈開放,用心感悟,不難發現主一直與你同在,祂的足跡從沒有離開。你也可以再度回想你如何和主相遇上?你的人生怎樣被祂影響、改變?或許從另一個角度思想——如果你沒有遇見主,你的人生又會是如何?

  願意我們以回顧、數算主恩作為「聖誕禮物」獻奉給愛你的救主,也讓主的愛再度温暖你的心。亦求主幫助我們記念那些因為身體軟弱未能如常返來禮拜堂一起敬拜、相交的兄姊,把握時機給予對方一個慰問、一個關心,替對方打打氣,讓主的愛在我們當中温暖彼此的心。

蕭玉芳宣教師
2021年12月19日

 

牧者心聲(2021.12.12)

【牧者心聲】何祐生宣教師

《旅愁》(續《送別》)

 

  上期《送別》主要提到2021年送別朋友的感受—「送別者」感受,今期《旅愁》嘗試站在「離別者」流落異鄉的角度,明白他們的感受,好讓我們顧念他們和關心他們。

  李叔同的《送別》,是以「送別者」的心情撰寫而成;日本作家犬童球溪的《旅愁》1 則剛好相反,以「離別者」的情懷描寫成詩:

西風起,秋漸深,秋容動客心。
獨自惆悵嘆飄零,寒光照孤影。
憶故土,思舊人,高堂念雙親。
鄉路迢迢何處尋,覺來歸夢新。

  《旅愁》提到的時令,如《送別》相仿—正是深秋初冬之時。《旅愁》作者起筆,就描述被天氣牽動了異鄉客的心情,「西風起,秋漸深,秋容動客心」。當然《旅愁》的主調就是要描寫「客心」;「客心」是怎樣的呢?是「惆悵」、「嘆」、「飄零」、「孤獨」,寥寥數字,已表明異鄉客內心感受,是何等的「愁」。作者進一步描繪異鄉客為何會「愁」!原因是「憶故土」、「思舊人」和「念雙親」。作者以九個字,精簡地描繪過客對自身文化、民族與親人的憶念。誠然,犬童球溪再將這「愁」寫得更「深」,讓讀者更體會這「愁」是「真愁」,「鄉路迢迢何處尋」表明異鄉客回鄉之路極之渺茫!與親友重聚之日難以預計。《旅愁》使讀者體會不能回歸鄉土的異鄉客的心情,《旅愁》沒有解釋流落異地的人為甚麼不能回鄉,可能是讓讀者有更闊的想像空間吧!

  中國也有異鄉客以「離別者」思念鄉土和親人的作品,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但最打動我2  的是李陵的《答蘇武書》3。李陵思鄉情也在深秋入冬之際:「胡地玄冰,邊土慘裂,但聞悲風蕭條之聲。涼秋九月,塞外草衰」。深秋異域中,李陵的「客心」是陷入極度之孤獨、愁苦與寂寞中:「身之窮困,獨坐愁苦。終日無睹,但見異類……舉目言笑,誰與為歡?……晨坐聽之,不覺淚下……與子別後,益復無聊」。再者《答蘇武書》同樣也表達了異鄉客對遠方親人的憶念「上念老母,臨年被戮;妻子無辜,并為鯨鯢」(李陵家屬因政治原因而無辜遇難)。《答蘇武書》提到李陵因政治的因素4  而不得回國:「相去萬里,人絕路殊。生為別世之人,死為異域之鬼。長與足下生死辭矣。」相對於《旅愁》的回歸故鄉,親人共聚,李陵的處境是更渺茫、更絕望!《答蘇武書》清楚表達了不能回家,是基於政治原因。李陵讓我明白到因政治原因而離開國家、家庭,永不能回歸者的心情。

  現今世界各地,不少人因政治或戰爭成為難民—異鄉客,如敘利亞難民有670萬、委內瑞拉有400萬、阿富汗有260萬、南蘇丹220萬、緬甸羅興亞110萬5……。這時北半球已入深秋或寒冬,不少難民,離開故土,旅居異域,成為「離別者」的難民,他們此時必定「憶故土,思舊人,高堂念雙親」。撰寫此文,目的是希望讀者明白「離別者」的「客心」,也期望觸動你對「離別者」的關懷、祈禱及捐助。

何祐生宣教師
2021年12月12日


1 《旅愁》原文為日文,上文為文言文翻譯,很明顯,譯者刻意以《送別》的格式為依據。《旅愁》是李叔同在日本留學時,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採用美國音樂家J. P.奧德威的《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填寫了一首名為《旅愁》的歌詞。《旅愁》也激發了李叔同創作《送別》。

2 仍記得在下班回家途中的巴士上,閱讀此文章,一邊看,一邊為這位二千多年前的戰士的遭遇所激動,潸然淚下。

3 李陵力戰而敗,被匈奴囚禁,期間與蘇武同為階下囚。但蘇武得漢帝救助回國,而李陵則因戰敗不死,被漢帝和朝廷看為貪生怕死之流,滅其家屬。《答蘇武書》是李陵為自己戰敗辯解和心情之佳作,閱者無不動容,此書已編入《古文觀止》,在文學上舉足輕重。

4 政治因素請閱《答蘇武書》全文,這文從簡不表。

5 參「聯合國難民署」定期發佈會訊及報告:
https://www.unhcr.org/hk/wp-content/uploads/sites/13/2021/10/2021-newletter-issue-2.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