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牧者心聲

牧者心聲(2021.08.22)

【牧者心聲】王慧賢宣教師

在乎我們的心

 沒有安全感的畸形成長

我相信我們每一個都希望遇到能幫助我們脫險、危難中扶持我們的天使,而不是孤軍作戰。奈何於弱肉強食的世俗中,我們卻很害怕坦露於人前,以致或多或少刻意隱藏自己的缺點,或是放大自己的優點,去增加安全感和求生力能。

 一個瞎子和癱子的正面教導

早前蕭牧師在群組中分享靈修,內容勵志感人,給予新角度去檢視自己的缺點。分享提到一間屋子突然起火,裡面的一個瞎子和癱子因本身的殘疾未能立時衝出火場;聰明的瞎子在危急中就背起了癱子,由癱子指揮,二人在互補不足、同心協力下最終成功脫離火海。缺點或是永久的殘疾不一定是遺憾,在彼此配搭下也可得著美好果效。

我思考:為何缺點不再成為限制?因為我們現以肢體互稱,即各人各有特色:有人是手、有人是腳,我們的不同為要促成耶穌計劃 – 建立基督的身體。這樣當我們見到肢體不是我們(心目中的)神級隊友時,我們也不會視為豬隊友,而是耶穌給予我們彼此建立機會。如是者,我們不會對人嚴苛,反以服侍的心共建神級團隊,將肢體視為體面而不是鄙視厭棄。願意接納別人不同,放下挑剔眼光,付出愛心關懷,扶助隊友,使你的隊友成為體面就是滿足耶穌心意。

 一個瞎子和癱子的反面教導

同是一個瞎子和癱子,拉比卻講述了一個反面故事:園子裡聘用了瞎子和癱子為園丁,癱子見果子成熟就萌生貪念,游說瞎子讓他踩到其背上,成功偷摘果子。此事被園主揭發,質問下瞎子和癱子互相抵賴,最後二人都判為有罪。

頑皮的讀者會說這也是互補不足、同心合作的果效。所言甚是!但結果卻有違耶穌心意。拉比認為每個人心中有善的衝動和惡的衝動,人若行善就必須讓善的衝動操控自己,拒絕隨一時感覺而行。這素質需要長時間培育,刻意實踐,拒絕容讓惡念操控自己。什麼是惡念呢?就是不敬畏上帝即對犯罪無所謂。

 

牧者心聲(2021.08.15)

【牧者心聲】鄭海傑宣教師

我在選手村的13天

疫情下舉行的2020年東京奧運會,似乎沒有半點影響香港運動員奪標的決心,香港隊更以歷來最好的成績凱旋歸來,讓每一位香港人感到自豪,亦為香港人帶來近年少有的正面訊息。隨著東京奧運會在上周閉幕,緊隨的「殘疾人奧運會」將於下星期二(24/8)揭幕,來自全球近四千名的選手齊集日本,他們毋懼自身的殘障,透過體育比賽向全世界展示「挑戰自我、追求卓越」的精神,請大家要繼續支持香港運動員!

2011年8月1日,我與兩位神學生(一位是實習神學生Cowie,另一位是準神學生Camus)籌辦的「少年門徒」正式開始了!這個門徒訓練的構思,是將十二門徒與耶穌一起生活的3年濃縮至6天,包括:「主召門徒」、「隨走隨傳」、「服侍友鄰」、「最後晚餐」、「苦路十架」及「主顯復活」。經過面試之後,我們揀選了曾可陶、馮菁然、黃意得、林惪薏、李愷琪、佘汶蔚、周樂瑤、莊潔虹、鍾禮謙、邱梓晉、林栢欣、廖浩田和馮㻖賢成為「少年門徒」;就此,我們一起生活了6天,當中我們深深經歷上主的同在和引領。

說起香港運動員,承蒙上主的恩待,我於2010年入選香港輪椅籃球代表隊,參與在廣州舉行的「亞洲殘疾人運動會」,感恩當年得到合一堂的祝福和支持,讓我可以暫時放下教會的事奉,在那13天專心一意代表香港比賽。

就如一般國際賽事,所有參與亞運會的運動員都要入住選手村,殘疾人士選手也不例外。那年選手村的宿舍是新建成的,大會只提供最基本的床和枱櫈,沒有空調,沒有洗衣機,沒有電視機,沒有電腦,也沒有Wi-Fi,但感恩有電腦借用的資訊科技中心距離宿舍不算太遠,推輪椅10分鐘就到達,起碼可以上上網1 ,發發電郵,否則每日只是訓練和比賽,雖說只是13天,但也會令人悶透。感恩當時的同房和我頗投契,閒話家常中也有機會談談信仰、傳傳福音。

猜一猜住選手村時最有趣的時刻是甚麼?就是用膳時間!選手村的食堂很大,差不多有新港城中心中央廣場的十多倍,當中有來自世界各地的美食,包括經「清真認證[ 經過清真寺或伊斯蘭協會等組織的認可才能食用的材料,因《可蘭經》明確規定「禁止吃自死物、血液、豬肉以及誦非真主之名而宰殺的動物」。]」的食物,每款食物都有註明它所含的熱量及主要材料,而且全部食物和飲品都是免費!當中,最受歡迎的美食單位是來自美國的代表,因為她派出「麥當勞」應戰,雖然只得六款套餐,但由於叫完餐後不用付費,給人一種合法食「霸王餐」的感覺,非常有趣!然而,若連續39餐都吃「麥當勞」,再有趣都會變得沒趣。

大會除了供應飲食和住宿給運動員,亦很貼心地送上一件羽絨背心,令沒有預計氣溫驟降至兩度的我,不至「冷得我騰騰震呀~」可是這件背心怎樣也不及關於爸爸的行動溫暖。話說當我致電回港報平安的時候,媽媽告訴我,因中風而行動不便的爸爸看了天氣報告,知道廣州氣溫將會急降,擔心我沒有帶足夠的衣物禦寒,就嚷著要帶衣服上廣州給我,要不是媽媽極力阻止,爸爸可能真的在途上了。在電話聽筒另一端的我已感動得熱淚盈眶,彷彿感受到朱自清看著爸爸背影的心情,即使身處嚴寒的選手村,也頓時被一股暖流溫暖著。

在一天的靈修默想中,思想到我爸爸雖然未有送上外衣,卻已經使我感動非常;而我們在天上的父,祂不是拿外衣給我們,而是將祂的獨生愛子耶穌基督賜給我們,因著耶穌在十字架上的犧牲為我們成就救恩,為這個不公平、不公義的世界帶來盼望和改變。默想著天父的厚愛,教我如何不感恩?! 對我來說,住在選手村的13天,沒有事情比這默想中的得著更有意義了。

鄭海傑宣教師


1 那些電腦並沒有翻牆軟件,因此用不到當年最受歡迎的面書(Facebook)、YouTube等網站。

 

牧者心聲(2021.08.08)

【牧者心聲】何祐生宣教師

斷.捨.離

 

  《歌羅西書》三章,保羅有幾方面的提醒,「當求在上面的事……思念上面的事……因為你們已經死了」(3:1-3),「現在你們要棄絕這一切的事……因你們已經脫去舊人和舊人的行為,穿上了新人」(3:8-10)。

  「生」與「死」是兩個極為截然不同的「狀態」,「舊」與「新」也是很大的對比,或一百八十度的轉變。保羅對信徒,對今天的信徒的要求,可能有人認為是困難的。

  《慧眼禪心》(英文書名為“ONE MINUTE WISDOM”)一書輯錄了一則對談,名為「重生」:

「與你的過去一刀兩斷,你就會大徹大悟。」師傅說。
「我正在一步一步地努力」徒弟回應。
「成長是慢慢累積起來的,徹悟卻是在剎那間成就的。」師傅說。
師傅接著又說:「躍過去!三步兩步,是跨不過懸崖斷壁的。」

  師傅明顯地看出徒弟對「過去」念念不忘,要求他一刀兩斷!可惜弟子還找借口「我正在一步一步地努力」來掩飾。

  保羅和師傅都明白信徒或我們,都是迷戀過去、情留地上!

  有人會問:「我們如何才能與過去一刀兩斷?或穿上了新人?」

  保羅要求信徒斷捨離的是「要治死你們在地上的肢體,就如淫亂、污穢、邪情、惡慾,和貪婪……棄絕這一切的事,以及惱恨、忿怒、惡毒、毀謗,並口中污穢的言語。不要彼此說謊」(3:5-9)因為這一切敗懷的人性,是屬那「悖逆之子」的,更不應在信徒生命中出現。

何祐生宣教師
2021年8月8日

 

牧者心聲(2021.07.25)

【牧者心聲】蔣慧民執事

在敬拜中體認上主的臨在

  作為信徒,我們都敬拜上主。廣義的敬拜是以上帝為主的生命,尊崇祂,順從祂;而狹義的敬拜多數指群體聚集,向神獻祭,感謝祂,歌頌祂。

  來十一6人非有信就不能得上帝的喜悅,因為到上帝面前來的人必須信有上帝,且信他賞賜那尋求他的人。到主跟前敬拜,首先是信上帝,尊崇祂為至高,配得敬拜稱頌。當人與主相遇,人能謙卑受教,上主的能力與恩福也臨到他,更新他。

  雅各當日出逃(創二十八10-22),在路斯露宿,枕着石頭睡了,夢見天梯及上帝向他許諾賜福他和他的後裔,雅各驚覺主的臨在而敬畏,立石澆油為記
(並將該地命名為伯特利──上帝的殿),並許諾奉耶和華為主上帝,並必作十一奉獻。這歷史事件可供信徒思索與主上帝相遇,必然起敬畏之心;而以賽亞見主在寶座上(賽六1-8),與聖主相遇,驚覺不潔,認罪蒙赦,更回應接受差遣。

  耶穌在馬太福音許諾:若是你們中間有兩個人在地上同心合意地求什麼事,我在天上的父必為他們成全。因為無論在哪裡,有兩三個人奉我的名聚會,那裡就有我在他們中間。(太十八19-20)在以馬忤斯路上兩個門徒在談論耶穌受難之事(路二十果13-35),耶穌就如所諾親自同行,分解聖經,叫沮喪的心得火熱,在擘餅中展新視野,門徒更新而立而起回耶城報訊。

  信徒敬拜,要倒空自己,信靠主聖靈,專心參與敬拜中每一程序,誠摯認罪,全心感恩,全情頌讚,並細心聆聽上帝的聲音:這會在程序中的任何部分,或許在祈禱、詩歌、讀經或講道,聖靈隨己意賜福引導;信徒要求聖靈光照,邀請聖靈內住。如耶穌在雅各井旁與撒瑪利亞婦人談道(約四21-24)指出天父尋找以聖靈及真理敬拜祂的人,人必須如此敬拜,才蒙悅納。

  信徒心中信有上帝,聚在一起同心並按祂的心意,靠真理(基督)與聖靈敬拜,上主應許與他們同在。惟願你每逢敬拜的時候有這種醒覺,這樣體認。阿們。

蔣慧民執事

 

牧者心聲(2021.07.18)

【牧者心聲】蕭玉芳宣教師

加油!

  上兩個禮拜日在沙田發生一宗嚴重及致命車禍:一位小巴司機遭受另一位私家車司機懷疑違例衝紅燈而導致死亡。很可惜,因人的一個疏忽,造成無法挽救的後果。一條寶貴的生命就此被奪去。這讓我想起「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都是由心發出」(箴 4:23)。誠然,管束及對付自己的內心,不讓它隨心所慾,在信徒的成長路上是需要及重要的。

  其實,面對自己,發現自己也是我們成長的一部份。這讓我想起最近一次默想詩篇的經驗:詩人表示「我的敵人何其加增,有許多人起來攻擊我」,詩人指出在他的生命裡有許多敵人、仇人。詮釋時,我們可以理解這些敵人不單是指某個真實人物,它亦可以比喻為個人生命中令我犯錯,破壞我和神、和人,甚至和自己關係的弱點。

  當我反思自己生命存在的缺點或是弱點,一個個的項目浮現在我腦海中,面對眼前寫下的清單,這個發現原本足以令人沮喪不已。但感謝主,那刻,我明白當主向我顯示我的不足時,不是要叫我無地自容,叫我沮喪,但祂也不願意我漠視自己的缺點,就如昔日主和行淫時被捉拿的婦人說:「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從今以後不要再犯罪了」。相反,祂要醫治我,使我認識「但你—耶和華是我四圍的盾牌,是我的榮耀,又是叫我抬起頭來的」(詩3:3)。這裡「叫我抬起頭來的」指賜予勝利,恢復尊嚴,這個發現是主對我生命的修剪,好叫我藉着主耶穌的救恩恢復我在被造時原有的榮光。但我是否有榮光在乎我面對仇敵(缺點)時採取怎樣的態度?是去靠主對付它,讓主介入、更新?還是依然故我,以「我就是我」拒絶改變,拒絶成長??此刻,我選擇祈求主的醫治,並靠主立志。

  弟兄姊妹,期盼我們都不停止追求,立志不再被「仇敵」攻擊成功,相反,在「仇敵」攻擊時,能堅定靠主,「因為一生的果效都是由心發出」。願你的生命更深經歷主大能的改變,發出主的榮光!

蕭玉芳宣教師

 

牧者心聲(2021.07.11)

【牧者心聲】載道

紛亂時代,重建關係:跟隨愛之道

  疫中宅家,看看人心凌亂的世界和香港,又看看《這樣愛,原來值得》。我人生第一次驚訝地發現聖經所講的“徹底的愛”竟然是可以真真實實地活出來,就是因為讀這本書!作者費蘭度博士感動了千千萬萬人,他從斯里蘭卡到美國深造之後,大可留下有很好的發展,卻毅然返回,把自己最好的光陰奉獻給多災多難的家國。經過三十多年切身實踐,他親身見證這種愛如何令人震驚地向處境艱難的同胞展現,如何傾流到人心裡。 因此,他決意寫下這些真實的經驗和體會祝福全世界的讀者。

  他告訴我,在紛繁複雜的世界中,這種來自神的不可思議、高深莫測而又徹底的愛,如何在紛亂的世情中帶來盼望,重建破碎的關係。讀至深處,我潸然感觸!原來,這種愛確實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它領我找到一條鑰匙,打開愛的洪流那道閘門,就是順服。

  他一開始就指出應分清楚優先次序,不要以為強勁地彰顯某些才能就是頭等大事,原來自私地、沒有愛心地展示才能其實對人對己毫無意義,愛遠比才幹更重要。有的人可能認為天生我才,不用白不用; 有的人相信才幹能力都是由上帝分配的,可以求、但不一定得到。 但是愛的能力,原來無論我們求或不求,都必能得到。這一觀點非常特別,原來,愛這個命令,我們其實沒有選擇的餘地,愛是一種順服上帝的行動。愛是需要意志,需要下決心去實踐的。

  在書中,逐一學習怎麼靠著在裡面的愛去愛很難愛的人,緊記愛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渴望與大家逐篇分享所領受的祝福。

載道


©版權屬作者所有(除合一堂外,其他教會轉載請洽作者)

 

牧者心聲(2021.06.27)

【牧者心聲】蕭玉芳宣教師

加油!

  上兩個禮拜日在沙田發生一宗嚴重及致命車禍:一位小巴司機遭受另一位私家車司機懷疑違例衝紅燈而導致死亡。很可惜,因人的一個疏忽,造成無法挽救的後果。一條寶貴的生命就此被奪去。這讓我想起「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都是由心發出」(箴 4:23)。誠然,管束及對付自己的內心,不讓它隨心所慾,在信徒的成長路上是需要及重要的。

  其實,面對自己,發現自己也是我們成長的一部份。這讓我想起最近一次默想詩篇的經驗:詩人表示「我的敵人何其加增,有許多人起來攻擊我」,詩人指出在他的生命裡有許多敵人、仇人。詮釋時,我們可以理解這些敵人不單是指某個真實人物,它亦可以比喻為個人生命中令我犯錯,破壞我和神、和人,甚至和自己關係的弱點。

  當我反思自己生命存在的缺點或是弱點,一個個的項目浮現在我腦海中,面對眼前寫下的清單,這個發現原本足以令人沮喪不已。但感謝主,那刻,我明白當主向我顯示我的不足時,不是要叫我無地自容,叫我沮喪,但祂也不願意我漠視自己的缺點,就如昔日主和行淫時被捉拿的婦人說:「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從今以後不要再犯罪了」。相反,祂要醫治我,使我認識「但你—耶和華是我四圍的盾牌,是我的榮耀,又是叫我抬起頭來的」(詩3:3)。這裡「叫我抬起頭來的」指賜予勝利,恢復尊嚴,這個發現是主對我生命的修剪,好叫我藉着主耶穌的救恩恢復我在被造時原有的榮光。但我是否有榮光在乎我面對仇敵(缺點)時採取怎樣的態度?是去靠主對付它,讓主介入、更新?還是依然故我,以「我就是我」拒絶改變,拒絶成長??此刻,我選擇祈求主的醫治,並靠主立志。

  弟兄姊妹,期盼我們都不停止追求,立志不再被「仇敵」攻擊成功,相反,在「仇敵」攻擊時,能堅定靠主,「因為一生的果效都是由心發出」。願你的生命更深經歷主大能的改變,發出主的榮光!

蕭玉芳宣教師

 

牧者心聲(2021.06.20)

【牧者心聲】何祐生宣教師

自由之地:曠野、沙漠、終南山

 

  每個人都嚮往自由,但人們對自由的渴求都不同;有重視言論自由、學術自由、新聞自由、思想自由等等,你渴求甚麼自由呢?

  耶穌基督四十天在曠野,與魔鬼爭戰,最終主耶穌獲得自由:身體的自由、精神的自由和靈性的自由;祂不被身體慾念所控制、不被名利制度所左右或也不被惡者所操縱,1 完美地演繹「真理必叫你們得自由」(約8:32)。

  福音書記載耶穌經常到曠野退修;從城巿各種意識型態和人群的期望中出去:祈禱、淨化心靈、聆聽上主在心靈深處發出的微聲,使身心靈重得自由。

  初期教會信耶穌要有很大的決心和信心,因信徒要考量面對受辱、迫害和死亡。自君士坦丁在313年,宣佈基督教在帝國的合法地位後,一時間加入教會的人大增,信徒的生命和信仰質素變得極為差異,良莠不齊,教會也開始變質!認真於純正福音的信徒,開始退到沙漠隱修。

  聖安東尼(251-356年)獨自到沙漠隱修,有二十五年(331-356年)鎖在城堡中,與情慾和魔鬼爭戰。教父亞他拿修將他的穩修生活寫成傳記後,大批的信徒走到埃及的沙漠隱修。

  梅頓指出信徒到沙漠隱修的原因,是當時信徒認為「讓自己隨波逐流,消極地接受他們所認識的世界的信念和價值觀,簡直就是一個災禍。」梅頓又指出隱修者「追求救恩之餘」,也期望有「純潔的心靈…… 能清澈明確地掌握事物的真境,能直覺地抓住自己最真實的實況,就是透過基督碇泊,甚至溶化在天主內。」,他們「傾向於個人自由的精神」,然而他們「並沒有訂立有關自由的教條,但事實上,他們都以自由作為代價而取得了自由。」梅頓眼中的沙漠教父「他們謙虛、沉靜、敏感,對人性有深刻的認識,對上主的事物有足夠的體悟。」

  沙漠教父開啟的隱修生活清泉,流傳至今,仍吸引著嚮往「真自由」的基督徒品嚐。歷世歷代的隱修院,培養出無數的靈修大師,他們的作品,今天仍洗滌我們、啟導我們及養育我們。

  有人認為「隱修生活是西方教會的傳統,對中國教會的信徒,並不適合!」

  中國隱修生活源遠流長。著名的隱修地「終南山」,早在三千年前的《詩經》已提到「終南何有,有條有梅。終南何有,有紀有堂。」,「終南」即「終南山」又稱「南山」,在西安南面之群山,被譽為「隱士的天堂」。老子李耳,在終南山隱修時,寫下千古傳誦的《道德經》。戰國時的鬼谷子也在終南山隱修,他的門生,是一代名士。2 東晉的陶淵明也在此歸隱田園,詩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3」 唐代呂洞濱,也在此山隱修,寫下《太乙金華宗旨》4……。 中國隱修者,孕育了主流和博大精深的精神文明。

  二十世紀,中國經歷了二戰、內戰、文化大革命等等,很多人認為中國已再沒有隱修者了﹗比爾.波特帶著懷疑的心情,於1989年到終南山尋找隱修者,他不像賈島「尋隱者不遇」,他將遇到隱者的經歷,寫下《空谷幽蘭》。5 書中提到終南山還保留著隱居傳統,有五千多位來自全國各地的修行者,過著和一千年前一樣的生活。比爾寫下隱士給他印象,「獨處中變得更有智慧、更為仁慈……是我見過的最幸福、最和善、最有智慧的人。」他認為「在中國,隱士往往是社會的精英…… 像研究生,在攻讀他們精神覺醒的博士。」

  中國隱修者、沙漠教父和修院修士一樣,遠離社會、獨處、簡僕、修道,都能使人心靈淨化,更有智慧、更善良、更真誠、更認識自己和對上帝更敏銳。隱修者努力從權威、新聞、潮流、娛樂、物慾、偏情、制度、意識型態等牽引中退出,讓自己能自由地整合人生、思想、信仰與靈性等,在精神與靈性上,提供歷久彌新的養份,頤養眾生,如比爾波特言:「他們是一泓泓『純粹的思考』和『純綷的生活』的源泉」。

  人們在混濁的水裡面,不能看清近處或遠處!退修就是離開混濁的水,看見自己、看見近處和遠方、一瞥永恆。羅馬政府把使徒約翰關禁在拔摩海島,以為他便了無作為。但是,間接幫助約翰得著隱修的機會,使他眼目更清晰,更自由,看見教會的真相,了解惡者的作為,看見屬靈的爭戰,又看見世界將來,寫下《啟示錄》,使後世的信徒,可以藉他的眼界,一瞥永恆。

  我們若要真自由,不妨離開人群鬧巿,進到曠野、沙漠、終南山!在那些地方,更能體會「真理必叫你們得自由」。

何祐生宣教師
2021年6月13日


1 福音書作者只記載主耶穌在曠野勝過三個試探,我相信主耶穌也勝過很多很多試探和捆綁,活在真理的自由中。

2 鬼谷子門生:龐涓、孫臏、蘇秦和張儀,每一位都是戰國將相之才。

3 「南山」有認為所指的是「盧山」,也有指是「横山」。

4 《太乙金華宗旨》被德國傳教士及漢學家衛禮賢譯成德文,並強烈推薦他的心理學家好友榮格閱讀。榮格在其心理學《紅書》提到,他三十多年來不繼研究《太乙金華宗旨》,他又承認《太乙金華宗旨》使他的研究得到方向。(也有認為《太乙金華宗旨》不是呂洞濱所著,但其人在終南山隱修是事實)

5 比爾.波特希望美國年青人學效中國的隱者生活,先以英文寫成’Road to Heaven: Encounters With Chinese Hermits’,期後中國內地譯成中文《空谷幽蘭》。

 

牧者心聲(2021.06.13)

【牧者心聲】何祐生宣教師

自由之地:曠野、沙漠、終南山

 

  每個人都嚮往自由,但人們對自由的渴求都不同;有重視言論自由、學術自由、新聞自由、思想自由等等,你渴求甚麼自由呢?

  耶穌基督四十天在曠野,與魔鬼爭戰,最終主耶穌獲得自由:身體的自由、精神的自由和靈性的自由;祂不被身體慾念所控制、不被名利制度所左右或也不被惡者所操縱,1 完美地演繹「真理必叫你們得自由」(約8:32)。

  福音書記載耶穌經常到曠野退修;從城巿各種意識型態和人群的期望中出去:祈禱、淨化心靈、聆聽上主在心靈深處發出的微聲,使身心靈重得自由。

  初期教會信耶穌要有很大的決心和信心,因信徒要考量面對受辱、迫害和死亡。自君士坦丁在313年,宣佈基督教在帝國的合法地位後,一時間加入教會的人大增,信徒的生命和信仰質素變得極為差異,良莠不齊,教會也開始變質!認真於純正福音的信徒,開始退到沙漠隱修。

  聖安東尼(251-356年)獨自到沙漠隱修,有二十五年(331-356年)鎖在城堡中,與情慾和魔鬼爭戰。教父亞他拿修將他的穩修生活寫成傳記後,大批的信徒走到埃及的沙漠隱修。

  梅頓指出信徒到沙漠隱修的原因,是當時信徒認為「讓自己隨波逐流,消極地接受他們所認識的世界的信念和價值觀,簡直就是一個災禍。」梅頓又指出隱修者「追求救恩之餘」,也期望有「純潔的心靈…… 能清澈明確地掌握事物的真境,能直覺地抓住自己最真實的實況,就是透過基督碇泊,甚至溶化在天主內。」,他們「傾向於個人自由的精神」,然而他們「並沒有訂立有關自由的教條,但事實上,他們都以自由作為代價而取得了自由。」梅頓眼中的沙漠教父「他們謙虛、沉靜、敏感,對人性有深刻的認識,對上主的事物有足夠的體悟。」

  沙漠教父開啟的隱修生活清泉,流傳至今,仍吸引著嚮往「真自由」的基督徒品嚐。歷世歷代的隱修院,培養出無數的靈修大師,他們的作品,今天仍洗滌我們、啟導我們及養育我們。

  有人認為「隱修生活是西方教會的傳統,對中國教會的信徒,並不適合!」

  中國隱修生活源遠流長。著名的隱修地「終南山」,早在三千年前的《詩經》已提到「終南何有,有條有梅。終南何有,有紀有堂。」,「終南」即「終南山」又稱「南山」,在西安南面之群山,被譽為「隱士的天堂」。老子李耳,在終南山隱修時,寫下千古傳誦的《道德經》。戰國時的鬼谷子也在終南山隱修,他的門生,是一代名士。2 東晉的陶淵明也在此歸隱田園,詩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3」 唐代呂洞濱,也在此山隱修,寫下《太乙金華宗旨》4……。 中國隱修者,孕育了主流和博大精深的精神文明。

  二十世紀,中國經歷了二戰、內戰、文化大革命等等,很多人認為中國已再沒有隱修者了﹗比爾.波特帶著懷疑的心情,於1989年到終南山尋找隱修者,他不像賈島「尋隱者不遇」,他將遇到隱者的經歷,寫下《空谷幽蘭》。5 書中提到終南山還保留著隱居傳統,有五千多位來自全國各地的修行者,過著和一千年前一樣的生活。比爾寫下隱士給他印象,「獨處中變得更有智慧、更為仁慈……是我見過的最幸福、最和善、最有智慧的人。」他認為「在中國,隱士往往是社會的精英…… 像研究生,在攻讀他們精神覺醒的博士。」

  中國隱修者、沙漠教父和修院修士一樣,遠離社會、獨處、簡僕、修道,都能使人心靈淨化,更有智慧、更善良、更真誠、更認識自己和對上帝更敏銳。隱修者努力從權威、新聞、潮流、娛樂、物慾、偏情、制度、意識型態等牽引中退出,讓自己能自由地整合人生、思想、信仰與靈性等,在精神與靈性上,提供歷久彌新的養份,頤養眾生,如比爾波特言:「他們是一泓泓『純粹的思考』和『純綷的生活』的源泉」。

  人們在混濁的水裡面,不能看清近處或遠處!退修就是離開混濁的水,看見自己、看見近處和遠方、一瞥永恆。羅馬政府把使徒約翰關禁在拔摩海島,以為他便了無作為。但是,間接幫助約翰得著隱修的機會,使他眼目更清晰,更自由,看見教會的真相,了解惡者的作為,看見屬靈的爭戰,又看見世界將來,寫下《啟示錄》,使後世的信徒,可以藉他的眼界,一瞥永恆。

  我們若要真自由,不妨離開人群鬧巿,進到曠野、沙漠、終南山!在那些地方,更能體會「真理必叫你們得自由」。

何祐生宣教師
2021年6月13日


1 福音書作者只記載主耶穌在曠野勝過三個試探,我相信主耶穌也勝過很多很多試探和捆綁,活在真理的自由中。

2 鬼谷子門生:龐涓、孫臏、蘇秦和張儀,每一位都是戰國將相之才。

3 「南山」有認為所指的是「盧山」,也有指是「横山」。

4 《太乙金華宗旨》被德國傳教士及漢學家衛禮賢譯成德文,並強烈推薦他的心理學家好友榮格閱讀。榮格在其心理學《紅書》提到,他三十多年來不繼研究《太乙金華宗旨》,他又承認《太乙金華宗旨》使他的研究得到方向。(也有認為《太乙金華宗旨》不是呂洞濱所著,但其人在終南山隱修是事實)

5 比爾.波特希望美國年青人學效中國的隱者生活,先以英文寫成’Road to Heaven: Encounters With Chinese Hermits’,期後中國內地譯成中文《空谷幽蘭》。

 

牧者心聲(2021.05.30)

【牧者心聲】王慧賢宣教師

標題: 1 + 1 〉 2 王慧賢宣教師

 

 從進⼊對⽅的⼼境開始

    早前因為準備青少年崇拜證道,⼜在希望縮短「代溝」距離及進⼊當下青少年的⼼境期望下,我在網上搜羅了各類資訊:由Mirror到Error,再聽了⼀些重青少年⼝味的講道。及⾄我瀏覽到來⾃台灣的關韶⽂(關關)、焦凡凡(凡凡)⼀⾸合唱歌【⼀加⼀⼤於⼆】MV(⾳樂視頻)時,直呼不得了,令⼈喜愛。其中歌詞提到:

和你的對話我放在置頂
限時的動態都變成回憶
我們相識相知相惜而相信

這簡單的三句歌詞所表達的友誼亦令我連繫到肢體間的關係:將對方的對話放在置頂—與喜樂的⼈要同樂,與哀哭的⼈要同哭,重視及接納對⽅感受;限時的動態都變成回憶—珍惜共同渡過的時光,成為⼀同向前的能量;我們相識相知相惜而相信—相信你⾯前的⼈都是上帝差遣,願意花時間去認識和相處。

  No Body的殘酷現實

    曾經在⼀間教會崇拜開始時,主席先邀請肢體彼此認識,於是乎我就向附近的⼀位婦⼈慰問,這婦⼈回應我:「我是⼀個不重要的⼈,是⼀位寡婦,這裡無⼈認識我,你都不⽤記低我的名字。」,她的No Body回應令我⾮常深刻。我們強調教會是愛的群體,但在我們⾝邊,有幾多⼈仍然因為過去的經歷⽽⾃我收藏起來,獨來獨往,活在⼀個⼈的信仰⽣活中呢?

  攜⼿共建⼀加⼀

    「有一種一加一可以大於二,像我和你  是天造地設」關關和凡凡重複⾼歌時唱出了⼀個肯定來:兩個⼈⾛在⼀起的⼒量⽐兩個⼈純總和⼒量還要⼤,所以 1 + 1 〉 2 , 這是基於協同效應synergy,群體令我們喜樂加倍,憂愁減半,信⼼成⾧。縱然頭腦上認知,但事實卻無⼒實踐,過去什麼令你不願意與⼈⼀起呢?

    眼看⾝邊很多⼈因為處於不能彼此接納的⼈際關係中⽽產⽣巨⼤的精神壓⼒。你願意先放下你的道理,在相處中先去理解,接受對⽅的感受,然後去愛嗎?我期待你能成為別⼈等待的「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