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日崇拜
時間:
• 上午 11:00 (合堂:現場及網上同步進行)
題旨:接待基督的福氣
經文:約翰福音 1:1-14
講員:何祐生宣教師
繼續分享,天主教和世界信義宗聯會的代表當日一同簽署簡稱為「JDDJ」(Joint Declaration on the Doctrine of Justification)的文件,中譯為《因信成義/稱義聯合聲明》。一系列相關的分享文章在滙聲推出,第三篇是在滙聲第803-804期,天主教香港教區與香港基督教協進會屬下的神學對談小組就《關於稱義/成義教義的聯合聲明》分享文章系列(三)。
十六世紀發生於歐洲的「宗教改革」(Reformation),引起普世基督宗教的海嘯,雖歷經五個世紀,餘波仍在盪漾。1999年,天主教與信義宗世界聯會,歷經幾十年的神學交談,終達成石破天驚的協議,共同發表「信義宗教會與天主教會有關成義/稱義的聯合聲明」(簡稱「成義/稱義教義聯合聲明」)。香港的天主教與新教,經過幾十年合一祈禱的耕耘,也在合一的園甫內,締結初果:天主教與基督教香港信義會以及香港基督教循道衛理聯合教會,於2014年,共同簽署文件,互認「成義/稱義教義聯合聲明」的天主教版和新教版之中文譯本。2017年,基督教香港信義會與天主教香港教區,共同出版《從衝突到共融》的中文譯本,標示公教與新教之間,幾十年神學交談的成果。
然而,合一交談的路上,仍存著不少分歧,較為顯著者,便是有關感恩祭與聖餐的神學歧異。天主教堅信,主耶穌和門徒舉行的最後晚餐,是基督提前實現他的死亡和復活,所以最後晚餐,是感恩祭的原型,日後舉行的所有感恩祭,都是藉不流血的禮儀標記,將兩千年前新而永久,唯一的逾越奧蹟,此時此刻重新呈現(基督絕非重演其死亡和復活,所以是「重現」,並非「重演」),讓基督徒參與基督的死亡和復活。
天主教相信,復活基督的光榮身體,臨在於感恩祭中祝聖的聖體內,所以堅信「體變」(transubstantiation),即祝聖了的麵餅,已是基督的光榮身體,麵餅已不存在,只保留了麵餅的外形而已。然而,馬丁路德堅信,基督的身體和寶血,「在餅酒裡面,與餅酒並存,以及藏在餅酒下面」,基督的身體和寶血,與餅和酒「屬性相通」(COMMUNICATIO IDIOMATUM),但反對「體變」說。無論如何,路德堅信,基督真實臨在於已祝聖的餅酒中。
路德認為,在聖餐禮後,應領受所有獲祝福的餅酒,不應保存,這樣,便不會出現基督臨在的時間問題。但天主教強調,除非餅酒的標記已毀滅,整個復活的基督,都會臨在於聖體內。天主教和信義宗一同承認,主耶穌臨在於聖餐,對像是相信並領受的基督徒;但主的臨在,卻不局限領受聖餐的一刻,亦不取決於領受者的信心。
至於應否一同領受聖體和聖血的問題,路德認為聖餐文清楚指出:「你們都喝這個」(瑪/太廿六27),所以堅持信徒應同領餅和酒,認為教會無權不讓信友領受酒。天主教一方解釋,只分發聖體的做法,純粹出於牧養的理由,事實上,不少天主教彌撒中,也會同時分發聖體和聖血。其實,天主教與路德,都承認領受聖餐的人,無論藉領祝聖的餅或酒,都會領受完整的基督,絕無只領受半個基督之理。
路德認為感恩祭是真正的紀念(ANAMNESIS),是基督為所有人獨特,一次而永久有效的贖罪祭。不少人將感恩祭,理解為基督唯一祭獻外的另一次祭獻,路德認為是完全錯誤的理解。就此來說,天主教完全認同路德的神學觀點。此外,路德也反對視感恩祭為祭獻的說法,認為如此一來,感恩祭便成為我們獻給上主的善工。天主教卻認為,感恩祭並非人的獻祭,亦非人為的善工,而是基督唯一的(絕不重演),新而永久的祭獻。這樣,雙方雖強調感恩祭的不同現實面,但彼此的理解並不矛盾。
至於基督的祭獻(SACRIFICIUM)和聖體(SACRAMENTUM)分割的問題,天主教與信義宗雙方,都承認基督真實臨現於聖餐中,他的生命、受苦、死亡和復活,都與其身體一樣真實臨在。聖餐「真的使十字架事件出現」,不單是十字架事件的影響,而是十字架事件本身,都臨在於聖餐內。聖餐絕非重覆或補滿十字架事件,而是藉著聖禮模式臨現。雙方都認為,聖餐是十字架事件的真正記念。只是天主教一方認為,感恩祭擁有過去、現在和未來三個幅度。過去:記念兩千年前主耶穌的逾越奧蹟;現在:藉不流血的禮儀標記,基督的逾越奧蹟此時此刻真實呈現,邀請人參與;未來:藉參與基督的死亡和復活,基督徒邁向永恆天國。
天主教與信義宗,過去五百年,就感恩祭的議題,主要神學觀點分享同一康莊大道,然而,其他看法,卻各走殊途。然而,聖神卻引領雙方,殊途同歸,走向同一終點,因為只有主耶穌,才是通往永恆的唯一的道路,在他內,彼此同行成聖的路,直到永恆朝拜天父。
吳家聰牧師
繼續分享,天主教和世界信義宗聯會的代表當日一同簽署簡稱為「JDDJ」(Joint Declaration on the Doctrine of Justification)的文件,中譯為《因信成義/稱義聯合聲明》。一系列相關的分享文章在滙聲推出,第二篇是在滙聲第802期,天主教香港教區與香港基督教協進會屬下的神學對談小組就《關於稱義/成義教義的聯合聲明》分享文章系列(二)。
在教會追求合一的路上,我們知道在不同基督宗派之間確有不少的分歧,但亦有不少的共通之處,很重要的是我們必須求大同,存小異。在眾多神學課題之中,相信大家都會同意稱義/成義是我們信仰中的一個核心,若大家能夠在這個課題上達至共識,其他的問題都變得相對容易接納和解決。
在宗教改革之初,馬丁路德提出「唯獨信心」和「唯獨恩典」等重要的口號,令我們認為信義宗比較強調信徒需要憑信心接受上主的恩典,相對之下,天主教則給予我們一種比較注重信徒需要藉行為才得蒙上主悅納的感覺。這樣的分歧在當時彼此緊張的關係中,更加導致雙方無法溝通和接納,甚至互相指責和攻擊。但事實上,無論是天主教或信義宗都肯定信心乃是領受上主一切恩典的基礎,同時雙方亦肯定真實的信心必會帶來行為上的更新和成長,因此雙方的分歧實際上是表達方式多於神學立場。天主教的大公會議宣稱稱義/成義的本質並非只為赦免罪惡,而是要藉著上主的愛,促成「內在的人之聖化與革新」1。路德卻選擇高舉聖經和基督在一切人的論述和行為之上,他認為信徒的義完全是外在的,必須藉著信靠基督才能將基督的義變成內在於我們的,稱義/成義的目標就是與基督聯合。
經過多年的對談,現在雙方共同宣認:「上主的恩典只能在信心裡領受,卻永不能以任何方式賺取的」2。然而,信義宗不否定信徒在恩典中的參與,天主教亦認同這種「合作」乃是「恩典的果效,而非出於個人的能力」3。當彼此達成這樣的共識,雙方就不用再看對方是「藉行為稱義」或是「只有空洞的信心」,並且能夠接納彼此都是上主所愛的兒女,也是主內親愛的弟兄姊妹。但願在這個重要的信仰基礎上,雙方在未來能夠開展更多的對談和合作,讓上主的愛在我們之間,並透過我們的合一向世人顯明。
吳家聰牧師
本年香港基督教協進會與天主教香港教區基督徒合一委員會合辦了第三屆「合一之旅」,區會總幹事王家輝牧師是其中一位擔任領隊。他在區會的滙聲都有分享旅程的經過和感受,可參滙聲第802期(2024年6月)和第803-804期(2024年7/8月)。在滙聲的第803-804期的總幹事心聲,他提及1999年10月31日的宗教改革日中,天主教和世界信義宗聯會的代表當日一同簽署簡稱為「JDDJ」(Joint Declaration on the Doctrine of Justification)的文件,中譯為《因信成義/稱義聯合聲明》。相關的分享文章將會一系列推出在滙聲,第一篇是在滙聲第801期,現轉載文章在此供大家細閲,其餘的文章將會陸續推出,讓教友明白基督宗教的合一之路,並禱告求主化解教會中彼此的分歧,不再重蹈覆轍。
五百多年後的今天,羅馬天主教會和信義宗教會從過去的分裂回到合一的路途上,這在 1999年簽署的《信義宗教會與天主教會有關成義/稱義教義的聯合聲明》中,已經充分表達出來,後來在2013年,雙方亦出版了《從衝突到共融》(From Conflict to Communion)一書、是雙方教會一起檢視五百年前的那段教會改革歷史,這包括路德當時的想法是甚麼?天主教賈耶坦樞機 (Cardinal Cajetan)的立場又是怎樣?而最後又怎樣在錯綜複雜、互相誤會的情況下,驅逐了路德離開教會,本文就嘗試從閱讀《從衝突到共融》一書,特別是第三章——「信義宗改革運動的歷史概述及天主教的回應」之後,對於教會分裂的引爆點(P.23)作出一些回應。
第三章先道出了在1517年,路德發出《九十五條論綱》時的前因後果,我們肯定的說,路德不是想分裂教會,他只想討論一些他看來是相當重要的神學問題,包括補贖券(大赦證明書)的作用、教宗赦罪權柄的界線、聖經對罪人悔改的看法等等,但過程中他和教會發生了種種的誤會和誤判,導致路德被驅逐出教會。從今天看來,教會分裂是源於一個問題:聖經的內容和教制(教會怎樣使用聖經)的關係。
自主耶穌受死和復活後,使徒們就宣揚福音,隨後就設立教會和確立聖經,漸漸教會壯大,甚至成為國家教會,及後的一千二百多年,教會的制度差不多管治一切;但我們也可以想一想,教會在經過一千二百年之後,教會內究竟有多少教導仍然是單單建立於聖經的核心訊息,而不是神學家或神職人員按聖經的內容而作出的詮繹,例如煉獄、功德庫、大罪小罪的區分、補贖券的功效等等,當這些詮釋的內容教導得不夠清楚,或未能妥善處理好其在信仰生活的位置,或在執行時加入了私利的行為時,對路德來說,這就是偏離了聖經,而路德認為自己的責任就是捍衛聖經的信息,其捍衛的意思,就是不應該按教宗或當時教會想要達到的一些目的,就在教導聖經的內容時,加上一些條件或詮釋,這是路德提出《九十五條論綱》、想與別人一起辯論時最基本的思路。
對於路德的言論,我們要知道,路德是一位神學教授而非一位主教。在教會的建制中,他是一位執行神學教育的博士,他不是一位行政者,所以他提出來的事,是神學討論而不是政治。亦是因為這樣,路德提出討論《九十五條論綱》時,他應該是不知輕重、但又非常公開地冒犯了教廷的教導,並直接針對權柄最高的教宗,這是路德和教廷開始衝突的第一個引爆點。
隨後教廷派出賈耶坦樞機審查路德的思想,但路德只覺得樞機只要求他收回他的言論,而不在意和他討論爭議背後的聖經根據,最終路德堅持不會收回他的言論,而路德這堅持就是不服從教會,故此他被判為異端,這次對話的結果,就是五百年來分裂的第一道可見的裂縫。
及後教廷再一次委派神學家艾克(Johannes Eck)與路德見面,嘗試再了解路德的看法,但不幸地,因着之前和賈耶坦樞機的討論,這次與艾克的見面,只不過是雙方重申之前的立場,艾克要求路德收回他所有言論,而路德同樣認為問題不是收回,而是要討論清楚孰錯孰對,所以這次見面的結果也是一樣,而這亦造成了真真正正分裂的局面,路德被驅逐出教會,因此就帶領著他的群眾離開教會,以唯獨聖經為中心,開展他們的信仰團體。
雖然路德常被視為反抗權勢的象徵人物,然而他一直都是期望在教會內以對話來解決爭議,另立教會並非他的本意(P.26-32)。故此,我們看到路德基於聖經真理而對不合理的教會權柄有不順從的一面的同時, 亦應留意路德對教會權柄順從的一面,關鍵在於不應盲目服從。這樣的路德對今日高舉個人的社會有何提醒呢?聖經與教會權柄兩者應該是相輔相承、彼此監察和襄助,而不是相互排斥。今天我們從歷史當中了解到教會分裂的因由,就是希望避免重蹈覆轍,教會團結是難能可貴的,合一不單是耶穌基督的旨意,也是我們一起服侍全球世人的基礎,天主教會和信義宗教會的合一,一定可以在以後的五百年中,在地球上祝福更多更多上帝的子民。
吳家聰牧師
一直等候上主帶領我走上宣教路,上主卻為我開了另一條道路。
在神學院裝備的期間,原先打算於暑假到創啟地區短宣學習,然而無奈地因疫情而被逼取消,要留在本地。雖然一開初有感失望,因為那是我最後一年的暑期實習,但是上主卻有更美好的安排。當時因著賴淑芬博士的幫助,我非常有幸地同時於豐收慈善基金和基督教關懷無家者協會實習,那時可以說是有七至八位同工指導我,因為我的實習游走了不同的部門,包括露宿部、板房部、女士宿舍,還有伯特利慈光堂於協會舉行的查經與崇拜聚會等。
實習初期,疫情嚴峻,四處都非常緊張,街上的人流很少。然而人人都不敢出街的情況下,我卻要外出到深水埗實習。那時我未必擔心自己安危,卻害怕因自己染疫而影響家人。然而,我沒有把自己的擔心說出,因為看到同工們的心很迫切為基層的朋友們擔心,他們不想停止運作,不然許多人沒有飯吃,甚或人們已搶購物資時,有些流浪於街上或住屋環境容不下一部電視的基層們,因缺乏資訊而物資短缺。感恩上帝一直保守我們整個群體都得著保護,我也繼續放膽跟著同工們四處上樓派防疫物資,關心街坊狀況及了解他們有沒有經濟援助需要。過程發現,原來隱藏的需要很大,若果不是實習,我可能只看到自己、家庭與教會群體內的需要,但神卻要讓我看見更多隱藏而有需要的人。
暑假過後,我決定申請留在基督教關懷無家者協會實習一年,並主要在女士宿舍1學習。那一年,對我來說挑戰頗大,因婦女們大多是新來的,所以沒有恆常的團契聚會,到底我在那裏可以做甚麼呢?婦女們開初到步,大都未信主,甚至甚少了解基督教信仰,也未聽聞福音。然而,因著婦女們對宿舍同工非常信任,以致我能在裡面與她們交談、禱告,甚或組織查經。縱然在實習過程,我沒有帶任何一位婦女信主,但每當聽到婦女們在其他教會接觸後信主了,我就感到興奮,也感恩可以參與埋下福音種子的過程。而且我知道,我能參與當中不是必然,有些婦女們受過傷害,甚至在困苦中導致價值觀扭曲,對人難建立信任,然而我看到宿舍同工如何充滿耐性地愛她們,真的為她們切想,與她們同行,我就知道那份信任並非想像中隨便建立的。宿舍同工們沒有常常用言語傳遞福音,但她們會表明身份,是靠耶穌渡過任何難關。她們用生命影響生命,亦用行動見證耶穌的愛。離開宿舍的婦女們都非常不捨得,因她們在那裡住宿時真的像頭家一樣。宿舍同工的行動也都深刻在我心裡。我在她們身上,學習甚多。
而我知道這一切的學習,是神要開闊我的眼光,裝備我繼續在社區裡面服侍。縱然我們都不知道可以做些甚麼,但那愛世人的耶穌,必定讓我們在服侍中看到祂的腳蹤。
王麗敏宣教師
「施比受更為有福。」徒20:35下
承上次分享,轉至今天的分享,我們怎樣以鞍合今年的學習中心第二句「共融建社群」去回報神恩呢?
共 不是孤單一人,有同行者的;
融 是和諧和融洽的;
建 建造合神心意的
社 社區和
群 群體。
我們要將上帝的話語熟讀和牢記在心,明白上帝的心意,要將經文的提醒化作行動,才是主所喜悅的。
有一段經文我未必能完全背誦出來,但我記得經文出自雅各書2:14-17,該段經文時常提醒我,就是「信無善行乃是死的」,邀請大家與我一起細讀,經文如下:
「我的弟兄們,若有人說,自己有信心,卻沒有行為,有甚麼益處呢。這信心能救他麼。若是弟兄,或是姊妹,赤身露體,又缺了日用的飲食,你們中間有人對他們說,平平安安的去罷,願你們穿得暖喫得飽,卻不給他們身體所需用的,這有甚麼益處呢。這樣,信心若沒有行為就是死的。」
另外,有一節經文也是主經常以此提醒我,也希望提醒弟兄姊妹,經文如下:
「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作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太25:40
回想鞍合教會於1996至1997年興建和落成前,合一堂香港堂、九龍堂、北角堂和一些還留在鞍合家的弟兄姊妹結隊探望關心城安安置區(馬鞍山運動場前身)的居民。今年我們又有另一個機會,去關心新入住落禾沙里過渡性房屋的居民。
我們可以為他們作甚麼?
除了為馬鞍山社區禱告外,我們可以怎樣幫助居民盡快適應新環境?教會怎樣能作他們的好鄰舍呢?
請大家切切為自己祈禱,怎樣回應主的呼召去回報祂的深思和厚愛。誠心所願!
李劉靜嫻執事
2024年鞍合學習中心:「切慕主聖言,共融建社群」
神恩浩瀚,感謝上主深恩厚愛,我們怎樣回報神恩呢?
今年學習中心正好給我們提醒和幫助。今次分享,先以第一句為開始:
切 切切實實地;
慕 愛慕和思慕;
主 珍藏於聖經內,
聖 我們要熟讀和牢記,
言 使能更明白主的心意。
「聖經都是上帝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上帝的人得以完全,豫備行各樣的善事。」提後3:16
「我將你的話藏在心裏,免得我得罪你。」詩119:11
「你的話是我腳前的燈,是我路上的光。」詩119:105
以上三節經文,是我背誦並牢記的其中三節,經常給我提醒,對我非常有幫助,還有其他更多更多的經文,都成為我隨時的幫助。感謝主!
讀經、抄寫聖經、背經成為我生活的一部份,要持之以恆,不可放棄,雖然有時有些經文會忘記了,但再讀時就很快會記得。求主加能賜力給祂的兒女們,使我們更認識祂,明白祂在我們身上的心意和計劃,使我們能盡心、盡性、盡意和盡力,去愛主我們的上帝,也懂得怎樣去愛人如己。
與大家分享一個真實背經例子,就是我的母親,當她九十多歲高齡時,仍能清晰地背誦藏於她心內的文言主禱文:「我父在天,願爾名聖,爾國臨格,爾旨得成,在地若天。所需之糧,今日賜我。我免人負,求免我負。俾勿我試,拯我出惡,爾國權榮,皆爾所有,援及世世,誠心所願!」
請大家移步到教會禮堂門前,觀看及細讀今年的對聯:
切慕聖言 勤習經 崇敬主 見證福音
老少共融 樂服役 和社群 迎主禧年
李劉靜嫻執事
幾天後就是中學文憑考試(DSE)放榜的日子,正要執筆的時候還在猶豫是否應該寫這個話題,恐怕令應屆考生壓力百上加斤,相信不少DSE考生身邊的人都有這份憂慮。如有引導或提醒的需要,同行者就更難為,若不是關係良好、情緒穩定,可能會弄巧反拙。
近來YouTube頻道「試當真」有一電影上映——《公開試當真》,紀錄了他們團隊與DSE考生同行的過程和反省。雖然我未看電影,但之前已經看過YouTube版的影片。雖說與DSE考生同行,但其實團隊自身可能才是最大得著的。他們從考生身上看見以前的自己,重新發現並面對以往的傷痛,又由同行者角色中反省自己與考生的關係。本應陪伴別人,豈料陪伴了自己。這不是錯的,而且是更應如此。
「……我們的心靈早已為個人需求、憂慮和張力充塞,這些東西教我們不能放下自己而去關注他人。」1 盧雲神父提醒我們治療別人之前,要倒空自己的心靈,先經歷上帝的愛,才有空間盛載他者。「人的退隱是個非常痛苦和寂寞的過程,因為這過程逼使我們直接面對個人光景,不管好醜也得接納。當我們不怕進入自己的中心……在自己心火的中心找著生命下錨的地方,就能讓他人進入為他們而設的空間」2
身為別人的同行者,似乎上帝藉我們造就他人,其實是上帝藉別人釋放我們。讓我們有機會面對內心,不再受自我所束縛,生命得著自由。所以,與其說自己是別人的同行者,倒不如說大家都在同一條道路上行走。
早前跟神學院老師飲茶,雖然是因為商談合作而聚首,但其實更似聚舊。他說起自己母校先賢從主領受異象,他的老師引導他去推動和實踐,現在他再傳遞及培育其他人繼續前行,其後便說了一句「謝謝!」。原來我們的合作除了是老師對學生的支持,也是老師對自己的召命的回應。
我才明白神學畢業時,老師們總強調「現在大家跟我們(在崇基畢業的老師)一樣,都是校友。」,其實意思即是「我們是同道。」,比起輩份和經驗,主的道是更值得我們專注的。提醒我們不應分前後、高低,當要專注在上主的道路上一同服侍。
DSE放榜在即,願我們都有著這份胸襟和謙卑,與我們的家人、學生和弟兄姊妹彼此扶持,求主幫助我們。
萬家諭宣教師
為何對社區服侍產生抱負?那便要從宣教士的故事說起。
當時還剛信主的我,導師便把一小本宣教士的傳記交在我手上讓我讀。當我讀後便萌生對宣教的興趣,而且心裡火熱,內心渴望能像宣教士一樣經歷神奇妙的作為。當時讀的第一本傳記是一位從愛爾蘭往印度宣教的賈艾梅(Amy Carmichael,1867年12月16日至1951年1月18日),賈艾梅宣教士年輕時,就被神感動跨越遠方,曾走到日本,再到印度宣教。在她一生經歷,能看到上帝如何愛她,應允她每一個禱告。不過,有一個禱告,上帝總沒有答允,就是她自小希望自己的眼珠能像媽媽一樣是藍色的,因為她的眼珠是棕色的。當她到印度宣教後,她才明白她的不一樣是上帝的計劃,她的眼珠成為她的保護色,能裝扮成印度人搶救一個又一個神所愛的小生命,這些小生命來自當時貧民區的小女孩。她們面對的危險是會被人抱到廟裡嫁給那些神明並成為廟妓。賈艾梅不甘心她們被如此對待,當時她常常抓緊神的說話,祈禱神能如聖經裡面的故事幫助她,出手拯救眾多的孩童。她雖經歷許多艱難,但同時經歷神奇妙的作為。而作為讀者的我,心被激勵,總是渴望我也能像賈艾梅一樣,靠著神的說話行每一步,能與上帝有緊密的關係,並幫助那些困苦的人。
後來,我再閱讀過其他宣教士、牧師的書籍,如戴德生、馬丁路德金等。發現他們一生的工作總離不開禱告與社區上的服侍及對社會的關注,就如賈艾梅不斷在印度貧民區遊走,用行動搶救、關懷每一個小孩,成為過百位小孩的母親;而從英國到內地的宣教士戴德生,他雖出生自小康之家,卻在前往中國宣教之前,刻意要先學習倚靠主,在英國搬到貧民區操練簡樸的生活,一邊裝備學醫,一邊服侍貧窮的鄰舍。當時的宣教士常在社區中服侍,他們不單止關注屬靈生命,也關注人的日常生活需要。從他們的工作與經歷,我心裡就相信,我們必須靠著禱告行事,而且若要真的幫助貧窮人,不能只讓他們成為長期被幫助的一位,而是讓他們能成為有尊嚴和能幫助人的人。我還記得當時我小時候接觸的貧窮人,常透過欺騙來找到飯吃,我覺得很難過,因為他們總被人厭棄,而我是其中一員,曾經討厭他們,但上帝卻讓我看到故事的另一面。所以我曾對自己說,部分也曾跟導師說︰「我要起一個廠,讓貧窮的人能自力更新,讓他們能在工作中找到自己,並且認識上帝,讓他們有機會學習行正路。」
想起年少的我,也覺得想得有點遙遠。雖然我未有走上宣教路,但感恩上帝一直讓我經歷祂的奇妙,祂話語的真實,也繼續帶領我看見社區服侍的重要……
相信上帝也帶領眾弟兄姊妹經歷祂的奇妙,並且已把福音託付我們。願我們都切慕主的話語,實踐祂旨意,願眾人都看見上帝的美善。
王麗敏宣教師
我自幼便很喜愛唱歌,長大後成為基督徒並在教會成長,加入詩班的事奉,太太後來也加入。因我們兩個都希望孩子喜愛音樂和唱歌,當兒子還在母腹中,太太便刻意多聽悠揚的音樂。當兒子仍在襁褓,太太恢復詩班練習的時候便帶著兒子在身旁。感恩他們都能安靜地在嬰兒車聽著,並不會因詩班歌聲的聲量或突然的變化弄哭他們。在他們年幼的時候,我們便培養他們學音樂和彈琴。這些刻意的栽培也造就兩個兒子現在真的喜愛音樂和唱歌。他們自小加入鞍少,得到天父的恩賜都擁有絕對音高(Absolute pitch),現在一家人都在詩班事奉。真美好和感恩!
最近參加了一個由建道神學院開辦的網上課程,科目是【箴言】,其中一課謝慧兒博士講解箴言4章1-6節:
「1.孩子們,要聽父親的訓誨,留心明白道理。2.因我給你們好的教導,不可離棄我的教誨。3.當我在父親面前還是小孩,是母親獨一嬌兒的時候,4.他教導我說:「你的心要持守我的話,遵守我的命令,你就會存活。5.要獲得智慧,要獲得聰明,不可忘記,也不可偏離我口中的言語。6.不可離棄智慧,智慧就庇護你,要愛她,她就保護你。」
當聽說到第3-5節,那一刻我有一種震撼的感動和提醒。我在想,倘若有一天,蒙上帝賜福,我的兒子也建立家庭並有了孩子,而當他教導他的兒女的時候跟他說:「現在我跟你說的,是當我年幼的時候我的父親這樣教導我的……你要尋求智慧並遵行上帝的說話……」這是一幅多麼動人的畫面!
及後我反省,作為父親,我有否用心栽培兒子喜愛和研讀上帝的話語,自己有否以身作則言教身教。我想到他們自幼上主日學,參加兒童崇拜,在團契成長,得到眾多導師的教導、栽培,我深深感謝導師們的付出。但我知道身為父親也責無旁貸,無論我過去做了多少,我仍要繼續努力,要更有智慧地影響他們;自己也要竭力追求,不能懈怠。這份信仰傳承的感動和提醒,不僅適用於父母親與兒女的關係,也適用於導師與學生、年長與晚輩的關係。
願我們都有一份愛護下一代的心,傳承我們的信仰和智慧,培育他們成為愛慕神話語又竭力遵行的人。
劉瑞龍執事
之前我們約有半年時間重溫耶穌基督的生平,由期待祂的降生、出生、在地上工作,直到受難、復活、升天。讓我們從耶穌的生平,認識上帝道成肉身對我們的意義。可能因為重溫耶穌的生平佔了教會年曆一半,以致我們往往把信仰的焦點只放在耶穌身上。然而,其實三位一體的上帝於祂對我們救贖計劃,聖父、聖子、聖靈,缺一不可。
早前到一間美術館逛逛,美術館依時期來展覽西洋畫作的複製品,由古代到現代。本來只是旨在跟家人有好好相處的時間,對美術館的內容沒帶著期望,但一走進中世紀的展區,就不想離開了,因為展區內有約一百件聖像畫及教堂壁畫。
其中一件就是〈三位一體〉(The Trinity),是十五世紀的一幅聖像畫,是修士為謝爾蓋聖三一修道院所畫的。畫中左邊是聖父上帝,中間是聖子基督,右邊是聖靈。聖像畫被稱為「窮人的聖經」,是幫助未能讀聖經的人(一般是不識字的窮人)去了解聖經的故事和教義。這幅〈三位一體〉不單止是描述「三位一體」的教義,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聖經故事的理解。
大家有沒有好奇為何畫中聖父、聖子、聖靈要圍著一張桌子呢?其實〈三位一體〉是取材於創世記第十八章亞伯拉罕接待三人的情景。在經文之中,亞伯拉罕殷勤接待客旅,上帝對亞伯拉罕和撒拉得兒子的應許也由這三人口中而出。本是接待客旅,豈料接待了上帝,或許就是作者對聖經故事的理解吧。
改變亞伯拉罕生命的計劃不止是聖父、聖子或聖靈其中一位的想法,而是屬於三一上帝整體的事情。同樣,主對我們救贖和看顧保守,也是出三一上帝的。
我們踏入聖靈降臨期,要把上帝所教導我們的實踐出來。本主日是這個節期的第一個主日,即三一主日,提醒我們在實踐信仰的第一步,就是要緊記我們敬拜的是三位一體的上帝。聖子和聖父、聖靈,惟一上帝,一同永生,一同掌權,永世無盡。
萬家諭宣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