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2023

牧者心聲(2025.7.13)

【牧者心聲】王麗敏宣教師

上帝是我們的供應者

  

最近與丈夫和他神學院的同學一同出遊,大家在旅途中談起天父奇妙的供應。每個人的故事都令人感動,我喜歡他們的經歷,但我也喜歡主在我生命中所寫下的故事。或許有些弟兄姊妹曾聽過我的分享,但我才驚覺,自己從未將這些恩典筆錄下來。這些經歷大多發生在我準備入讀神學院直到畢業的那段日子。奇妙的是,我與丈夫的經歷截然不同,但同是美好,就是我們都一同經歷祂的豐富。

當初蒙召全時間服侍時,最令我憂慮的,便是金錢的問題。原因有幾個:

首先,那時我剛工作兩年多,薪金不高,也不太懂理財,自然也沒什麼積蓄。其次,我所屬的是一間剛成立不久的小型堂會,會眾大多與我同齡,剛踏入職場的年輕人。雖然大家都樂意奉獻,盼望能聘請傳道人牧養我們,但我實在不忍心讓剛起步的教會額外奉獻來支持我讀神學。再者,我的家人尚未信主,我也不可能接受他們的金錢支持來完成神學裝備。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幾乎篤定自己無法處理經濟問題。我想過各種可能的出路,但似乎每一條路都走不通。然而,在參加神學院的獻身營時,我深深記得一位老師說過:「從來沒有一位真正蒙召的學生,會因為金錢而無法入學或畢業。」同時,另一位導師也鼓勵我:「若神感動你回應,不是見步行步,而是你踏出一步,就會看見恩典。」這些話深深觸動我,於是我決定正式報讀神學院。

感恩的是,我仍得到了教會的支持,足以支付第一期的學費與宿費。然而,生活費所剩無幾。但就在第一個學期,我收到一份完全出乎意料的支持——來自一個我不熟悉的團體:「友情天地同學會」。至今我仍滿懷感激。我知道他們是更新人士,他們是一班愛主的弟兄。他們願意奉獻支持我這位神學生,這讓我非常感動。我從未想過,天父竟會透過一群我素未謀面的群體來供應我所需。更令人感動的是,我知道他們的收入可能並不穩定,卻仍然持續奉獻支持我。神的體貼也在細節中顯明——祂沒有一次過把所有奉獻給我,而是每個月剛剛好地供應,讓我學會信靠與體會「祂的恩典是夠我用的」。

至於我丈夫,他的經歷正好相反。他沒有來自教會的經濟支持,但他一向節儉,幾乎除了交家用外不作消費,因此工作幾年後已累積了可觀的儲蓄。然而,他卻要在神面前作出一個艱難的選擇——放棄穩定的工作,並將多年來的儲蓄全數用於繳付學費、住宿與生活開支。然而過程中,他也確實有感受到金錢上的壓力,看著自己的積蓄不斷少。於是他向神禱告,求主安慰。天父就像給孩子糖果一樣,給他少許支持,讓他知道:神並沒有忘記他,他的需要,主都知道,也都供應。

從他的故事,還是我的故事都體會到天父對待我們就像孩子一樣。總是要我們想起主的恩典,想起祂從來沒有忘記我們的需要。天父不是我們頭腦中抽象的神,而是那位親自體貼、明白我們需要的主。祂的恩典,雖不一定使我們富足有餘,卻總是剛剛好、永不缺乏。或許我們都正在經歷實際的困難,特別是這幾年香港經濟的不穩定與未知,然而天父是值得我們信靠的。聽完我的故事,你想起了神供應你的故事嗎? 這些故事都值得我們重重覆覆提起,使我們不致忘記主的恩惠,讓我們成為勇敢為神擺上的門徒群體。

王麗敏宣教師



 

牧者心聲(2025.6.22)

【牧者心聲】顏列銘執事

「一本正經」+「讀經馬拉松2025」

  

「少年人用甚麼潔淨他的行為呢?是要遵行你的話!」詩篇119:9
這是我少年團契時的團訓,這金句勾起我不少少年時在教會的生活片段。很有趣的是,聖經和修版好像是伴著我一同長大,從前和合本翻譯的“少年人”,「已變成」今天和合本修訂版的“青年”了。

少年時的教會,無論是在團契或主日學,都大力鼓勵信徒背金句。我當時也積極參與,記下不少聖經金句,讓神的話語成為指點著我行事為人的生活準則。記得有一次,有一位「死黨」因家人不准他上學,強迫他去打工,他找我訴苦。我二話不說就把心裡牢牢記著的金句傾巢而出,想必能讓他重新得力面對前途和解決與家人的關係。誰知他半點也不動容。我把生命珍貴的金句與他分享來安慰他,卻沒有半點果效,就像出了十成功力對抗迎面的巨浪般,全無起色。當時其實我受的打擊比他還大呢!

後來我才領悟到,雖然大家一同學習,但每個人的領受都有不同,聖經對自己有果效不等於對別人有同等力量,若大家能一同在神的話語學習上多分享交流,相信對彼此都更有益處。

早前參與了「一本正經」讀經營,一齊更新對讀經的看法—如何越讀越快樂。教會將推動「讀經馬拉松2025」的全堂性讀經運動,盼望藉著一同讀經,讓整個教會一起進入神的話語,產生一種屬靈的共鳴與合一。

籌備小組選擇《創世記》和《使徒行傳》,除了既是舊約和新約各一,又在篇幅上切合在半年內閱讀外,更重要的是這兩卷書有著一些有趣的共通點:

  1. 《創世記》記錄了世界的創造和人類歷史的開端;
    《使徒行傳》記載了教會的誕生和福音的擴展。
  2. 《使徒行傳》記載了教會的誕生和福音的擴展。
    在《使徒行傳》中,神透過聖靈引導使徒,推動福音的傳播。
  3. 《創世記》中的亞伯拉罕、約瑟等人順服神的帶領;
    《使徒行傳》中的彼得、保羅等使徒則順服聖靈的引導。
  4. 《創世記》講述神揀選亞伯拉罕的後裔成為祂的子民,
    《使徒行傳》記載神揀選使徒和信徒,將福音傳遍世界。

這兩卷書都展現了神如何在歷史中工作及邀請人參與祂的計畫,並描述了人對神的呼召和計畫的回應。

在「讀經馬拉松2025」起跑在即,送大家一節金句:
「祢的話是我腳前的燈,是我路上的光。」詩篇119:105

願神的話照亮我們的生命,在大家讀經過程中,欣賞到神賜給我們沿途美好的風景,每天看見祂的作為。

一齊計計數:
全本聖經共有1189章,若一年讀完,平均需要每天讀3至4章,若兩年讀完,需要每天讀1-2章,所以若以讀經會的每日讀經釋義的編排,5年讀完一次聖經,實在是不難完成的事。
如果以節來計算,全本聖經有31102節,一年讀完的話,平均每天讀約85節,若兩年讀完,需要每天讀約43節,這樣理解可能較好預算,所以兩年讀完整本聖經應該也是輕鬆的事呢。


參考:
[1] 宣教應用 01 – Global Missiology
(http://www.globalmissiology.org/chinese/f3/practical01.htm)
[2] 使徒行傳的特點-聖經是我們獨一無二的標準 – 生命.. 結晶.. 啓示|痞客邦
(https://johnchang2015.pixnet.net/blog/post/65137068)

顏列銘執事

 

牧者心聲(2025.5.25)

【牧者心聲】周劉翠萍執事

讀經靈樂“翠”

  

荒漠甘泉、活水、每日讀經釋義等,都是過去我曾經使用過的靈修材料,尤其是每日讀經釋義,陪伴了我超過十年。近年除了大齋期和將臨期會跟教會編排的靈修材料,多數會跟建道神學院以釋經靈修為主的「爾道自建」,每日一篇靈修文章讓信徒作為每天親近神的屬靈食糧。

生難忘

我其中一種靈修方式會先以該天主題經文作為默想,有時會讀幾遍,然後將有感動的鑰字寫下,才閱讀其關鍵信息及分享,再按著思想問題自我省察或默想題目作為反思。有時亦會將當天金句及重點記下,作為靈修筆記。筆記中,較深刻有這幾句,會時常作為自己的勉勵:
明白神的旨意,是最大的智慧
尋見神的旨意,是最大的發現
遵行神的旨意,是最大的成就

攬無缺

靈修並不只是局限於每天參考靈修材料,近年,每年都會參與靈修或退修聚會,接觸了不同類型的靈修方式,如明陣、藝術表達、身體對話等,亦不局限於基督教,也有參與伊納爵、東方靈修等。特別難忘有數年跟隨一位靈修導師和與一群來自不同教會的姊妹、同心同行之個人及群體靈修旅程。透過工作坊、日營、退修會、靈修操練和陪伴,學習開放心靈、建立以基督為首的愛之團契,共同在生活的顛簸中尋找上帝,經歷生命之更新,體驗上帝之臨在及見證祂的真實。
靈修幫助我的信仰建立,信仰提醒我靈修的重要。
靈修是與上帝同行,與耶穌親近,與聖靈交通。

山論劍

提起靈修,自然會連著「讀經」,這都是信徒生活「必需品」。保羅對此有特別的看見,他在以弗所書提到要作剛強的人,穿戴上帝所賜的全副軍裝,其中「聖靈的寶劍」就是上帝的道,作為對魔鬼進可攻退可守的武器,亦是今天我們的「聖經」。

聖靈的寶劍

手握寶劍,也要正確使用方為更有效。透過靈修、速讀、研經等加強掌握上帝話語的能力;透過與聖靈親近,更能敏感上帝的話語及提醒;培養辨明能力,俐落地剖析上帝話語、識穿魔鬼的圈套。

自從遊走於不同靈修材料,系統地閱讀聖經便疏忽了。這年我按著「香港讀經會」和「香港聖經公會」聯合印製的讀經表進度,好像一個學生參加閱讀獎勵計劃,完成一天讀經目標便加「✔️」奬勵自己,讀經生活多添了一些樂趣。

本週六(31/5)本堂舉行「一本正經」讀經營,期待彼此分享鞏固讀經生活,建立讀經習慣,實踐切慕主聖言,到時一起來個「鞍山論劍」:讀聖經、愛聖經、活出聖經。

這麼愛我

多年前有一首詩歌「祢這麼愛我」,可能反映到我們教會生活的現實常態,願作為提醒。以下是部分歌詞:

自那天,的確有心想改變我理想,卻發覺,
背不出金句詩歌很少唱,信徒如我那樣失見證失方向,
想追求,但事奉有點勉強。
何時開始,崇拜時愛夢遊,奉獻少少就夠,
就算內疚總找到十萬個理由,
沒有靈修,說通通不影響得救,就算心照這算哪種藉口。
自那天,的確有心想改變我思想,卻發覺,
讀經幾多次都失去印象,信徒如我那樣,
失見證失方向,想追求,但自問有點勉強。

全首詩歌: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IaZAAzeZms

周劉翠萍執事

 

牧者心聲(2025.3.23)

顏列銘執事

三月份主任牧師 牧函

馬志民主任牧師

  

馬志民牧師

從合一堂百年的歷史中,大大見證上主的大能,同時也見證了教會信徒的同心及無私的奉獻。2026年將是合一堂香港堂建堂100周年,大家又可以再次回顧恩典纍纍的歲月。而毗鄰樓高三層的祝齡樓—是紀念先賢牧者張祝齡牧師事主四十二年而命名的。此建築物已超過百年之齡。過往日子,本堂曾考慮有關祝齡樓發展或重建的可行性,基於種種不同考慮因素,均未能成事。經歷歲月的侵蝕,多年來都只是作基本簡單維修,未能徹底根治樓宇天面及外牆滲漏的問題。

近年教會再思及重新規劃祝齡樓的用途:我們保留三樓為牧師宿舍,讓牧者可以更接近牧養的群體,造就信徒的屬靈成長;二樓為主任牧師辦公室,為配合本堂合一事工的發展,需要增聘會務幹事作支援,同時亦為新舊幹事更替作準備,一樓其中一間會議室已用作社會服務部的辦公室。現計劃將文物室由三樓遷至一樓並增設小型會議室,以便日後參觀本堂文物室時,可由祝齡樓正門進入,方便長者及行動不便人士,毫無障礙地可直達文物室。而文物室亦將重新設計,擬增添視頻器材,以增加瀏覽歷史相片及資料的功能。雖然本堂素來設立文物室,但對於如何保育文物及書籍等,仍需更多的知識及資源,求主賜我們信心,藉教會歷史,借古鑒今,承傳使命,廣傳福音。

祝齡樓修葺工程已於今年二月初展開,就天面及外牆防水工程,與及修補石屎剝落等耗費已超過$250萬。而內部的修葺、辦公室、電話系統及網絡的更新,文物室的保育及器材添置等,初步預算約為$300萬至$350萬左右。堂代表會二月份會議通過成立「祝齡樓修葺捐募籌小組」,盼望可以動員信徒參與祝齡樓修葺的事工,同時也關心這建築物歷史故事,認識眾位曾居於此樓之同工同道,他們為教會發展付出之努力,同為上主教會呈獻感恩美好的活祭。

主僕  
馬志民

2025年3月13日

主任牧師辦事處:香港般咸道二號祝齡樓二樓 電話:2548-6053

 

牧者心聲(2024.12.22)

【牧者心聲】劉瑞龍執事

一個婚禮 一個喪禮

  

最近出席了一位姊妹的婚禮。越來越覺得出席弟兄姊妹的婚禮不單是恭賀一對新人結成佳偶,而是看到他們的成長而為他們感恩,並衷心祝願他們在未來的日子能夠同甘共苦,彼此扶持,繼續在主裡成長,成為別人的祝福和榮耀上帝。這一次我坐在禮堂中間通道旁,可以近距離凝視新娘步入禮堂。我以溫暖親切的微笑看著新娘,雖然隔著一層面紗,仍能看到新娘面上流露幸福的笑容(下次出席弟兄姊妹的婚禮,若非獻詩,我會繼續尋找中間通道旁的位置)。最深刻的是當他們向對方宣讀誓詞的時候也會提醒我有否堅守對另一半的盟誓,我有否真的竭力無論「苦樂禍福,富貴貧窮,平安疾病,我都一樣疼愛你,尊重你,保護你。一生一世專一愛你。」那個時刻,也是在我心裡對坐在身旁共同生活接近三十年的伴侶再一次的承諾。

今年也有一些和他們認識了超過三十年的夫婦踏入結婚三十周年「珍珠婚」,我想起箴言31:10「才德的婦人誰能得著呢?他的價值遠勝過珍珠。」(和合本)再過兩年,我也會達到這個里程碑。

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願眷屬繼續成為有情人!

最近也出席了一位加入馬鞍山堂多年的長者的喪禮,並在喪禮中作詩班獻詩。雖然在教會裡我們不是深交,甚至沒有交談過幾句,但每次在教會中我看到她總是面帶親切的笑容,尤其是聖餐襄禮分派餅、杯到她手上的時侯。在喪禮中聽到她的兒子和其他認識她的親友和牧者的分享,都是一個又一個愛的故事。我是期望在喪禮中盡點綿力帶給喪家一點點安慰,我得著的是滿滿愛的激勵,並反思應如何面對自己雙親接近死亡或年老這事實。傳道書7:2這樣說:「往喪家去,強如往宴樂的家,因為死是眾人的結局,活人必將這事放在心上。」(和合本修訂版)

各位弟兄姊妹,無論是面對共同生活的伴侶或至親,彼此勉勵的都是:珍惜眼前人!

劉瑞龍執事

 

教會的節期 — 將臨期的意義

【牧者心聲】吳家聰牧師

教會的節期 — 將臨期的意義

  

將臨期(Advent,或譯「待降」)是教會年曆中每年的首個節期,是教會新一年的開始。「將臨期」一詞源自是拉丁文,是「即將來臨」、「即將到達」的意思,是聖誕節的預備期。

將臨期有雙重意義,一方面是回顧過去,同時亦是瞻望將來。因為主從前曾經來臨,祂降生成人,祂也必定將來再次光榮降臨。我們雖然不知道祂於何時何日來臨,路加福音21:25-36基督曾告訴門徒要時常警醒(keep awake清醒)等候祂回來,祂將再臨,我們要警醒準備迎接祂,忠心完成上主的托負。但願主賜我們堅固的信心,將來主再來的時候,我們在上主面前成為聖潔,無可指責。

將臨期是一個著重反省、悔罪與等候的節期,以準備迎接耶穌基督的再臨,及預備心靈慶祝救主降生。這段時期的崇拜設計亦會配合主題。通常採用紫色作為節期的顏色,表示以沈思、反省、悔罪的精神和態度,作好準備見主面。

聖壇上放置著將臨圈(Advent Wreath是源自德國教會,提醒各人在聖誕前要善作準備,通常是用襟擺耐放的長青樹枝編織而成的圓圈或花冠),象徵上主是那永恆,無始無終的上帝。長青的樹枝象徵希望、永生與上主的不變。將臨圈旁插了蠟燭,象徵基督真光要照亮那在黑暗裡的人。四支蠟燭代表將臨期的四個主日,基督降臨是要給我們真光,使我們分享主永恆的生命。當每主日蠟燭點燃的時候,光漸漸明亮,象徵耶穌基督的到來逐漸接近。

每一個將臨期主日我們於崇拜中設有點燭禮,第一個主日會點燃第一支蠟燭,第二個主日會點燃兩支蠟燭,即是比上一個主日的蠟燭多點燃一支,代表著新一個主日的來臨,而其餘的主日都會累積點燃蠟燭數目,亦會按蠟燭次序點燃。我們每主日所燃點的新蠟燭都有其特別的意義。大家可以留意每主日崇拜帶出的主題。

到了聖誕日,我們會點燃白色蠟燭是基督的蠟燭,代表耶穌基督已經降生,為世界帶來真光和盼望。讓我們以信心和盼望來等待,彼此服事,預備迎接救主基督的來臨,並彰顯在我們之中。

在將臨節期中的四個主日連同聖誕日,我們在聖壇上掛上新直幡,字句是當日崇拜點燭禮文的中心主旨。請大家每主日留意直幡的句子,默想禱告。

感謝上主的預備,教會肢體同心合意為特別節期預早交流討論、思考預備、統籌和協調。由崇拜設計、聖壇佈置到崇拜點燭禮都預早安排,為求參與崇拜的會眾都能投入崇拜,得見上主。

新的一年,我們以將臨期來預備自己,紀念耶穌基督降生。願意我們一同學習警醒禱告,等候主再來,願上主居首位,作主旨意,誠心所願。

吳家聰牧師



 

牧者心聲(2024.11.10)

【牧者心聲】劉紹雄執事

從「堂慶盆菜宴」到「聖誕報佳音」及「歲終祈禱會」

  

教會今年「堂慶 祝誕 新年」活動多采多姿,內容豐富,多謝籌辦弟兄姊妹的心思協作,多方擺上!12月1日我們慶祝建堂27周年,教會安排合堂崇拜,崇拜後設「愛 • 遍傳」盆菜宴,共申主內團契。使徒行傳2:46-47記述 “他們天天同心合意恆切地在聖殿裏敬拜,且在家中擘餅,存著歡喜坦誠的心用飯,讚美神,得全體百姓的喜愛。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 —— 這便是「愛筵」的源起。早期信徒著重敬拜和相交,一同用飯,他們把這種筵席和聖餐聯在一起,是由神的愛所發動的筵席,有「家」的味道,使人心靈温暖飽足。西方教會一些肢體,聚會時各自帶一道菜餚一起聚餐,互相分享,他們的愛筵稱為「pot luck」。雖然我們今年堂慶聚餐吃盆菜,不用帶備食物,仍希望大家抓緊機會彼此交通,共享「愛筵」。

今年聖誕節,教會安排在12月24日晚上報佳音,提醒我們「將愛遍傳」。街頭聖誕頌歌(Christmas Caroling)源自中世紀英格蘭及蘇格蘭城鎮守衛 (town waits)的做法,他們在晚間一邊巡行,一邊奏樂。1880年,英格蘭康和郡聖公會主教愛德華.本森為吸引那些在聖誕期間只顧流連酒吧的人去教堂,創作了一套聖誕歌唱崇拜程序《九段經課與聖誕歌》(Nine Lessons and Carols),選取創世記到耶穌出生的九段聖經經文,跟多首聖誕歌和教會聖詩貫串起來,在聖誕前夕唱誦崇拜,多達400人參加。今年平安夜,你會邀請友伴親朋,一起上街傳播喜樂平安的信息,與街坊鄰舍建立關係,發揮我們教會屬靈的影響力嗎?

基督信徒守夜彌撒(Vigil Mass),索源自早期信徒仿效耶穌重要決定之前,徹夜祈禱尋求天父的引領;而教會在不同節期的前夕,也會一起守夜禱告,親近天父與上主交通。教會今年舉辦「歲終感恩祈禱會」,正如使徒保羅教導弟兄姊妹 “要常常喜樂,不住地禱告,凡事謝恩,因為這是神在基督耶穌裏向你們所定的旨意。”(帖前5:16-18)在此鼓勵弟兄姊妹一起參與除夕祈禱會,彼此分享上主過往所賜恩惠,同心祈求聖靈引導教會進入2025新的一年。祈願連串的活動,幫助我們增進主內情誼,在愛中彼此建立,也提醒教會在此時此地務必見證福音,將愛遍傳!

劉紹雄執事

 

牧者心聲(2024.8.25)

【牧者心聲】王麗敏宣教師

為何對社區服侍產生抱負?【下集】

  

一直等候上主帶領我走上宣教路,上主卻為我開了另一條道路。

在神學院裝備的期間,原先打算於暑假到創啟地區短宣學習,然而無奈地因疫情而被逼取消,要留在本地。雖然一開初有感失望,因為那是我最後一年的暑期實習,但是上主卻有更美好的安排。當時因著賴淑芬博士的幫助,我非常有幸地同時於豐收慈善基金和基督教關懷無家者協會實習,那時可以說是有七至八位同工指導我,因為我的實習游走了不同的部門,包括露宿部、板房部、女士宿舍,還有伯特利慈光堂於協會舉行的查經與崇拜聚會等。

實習初期,疫情嚴峻,四處都非常緊張,街上的人流很少。然而人人都不敢出街的情況下,我卻要外出到深水埗實習。那時我未必擔心自己安危,卻害怕因自己染疫而影響家人。然而,我沒有把自己的擔心說出,因為看到同工們的心很迫切為基層的朋友們擔心,他們不想停止運作,不然許多人沒有飯吃,甚或人們已搶購物資時,有些流浪於街上或住屋環境容不下一部電視的基層們,因缺乏資訊而物資短缺。感恩上帝一直保守我們整個群體都得著保護,我也繼續放膽跟著同工們四處上樓派防疫物資,關心街坊狀況及了解他們有沒有經濟援助需要。過程發現,原來隱藏的需要很大,若果不是實習,我可能只看到自己、家庭與教會群體內的需要,但神卻要讓我看見更多隱藏而有需要的人。

暑假過後,我決定申請留在基督教關懷無家者協會實習一年,並主要在女士宿舍1學習。那一年,對我來說挑戰頗大,因婦女們大多是新來的,所以沒有恆常的團契聚會,到底我在那裏可以做甚麼呢?婦女們開初到步,大都未信主,甚至甚少了解基督教信仰,也未聽聞福音。然而,因著婦女們對宿舍同工非常信任,以致我能在裡面與她們交談、禱告,甚或組織查經。縱然在實習過程,我沒有帶任何一位婦女信主,但每當聽到婦女們在其他教會接觸後信主了,我就感到興奮,也感恩可以參與埋下福音種子的過程。而且我知道,我能參與當中不是必然,有些婦女們受過傷害,甚至在困苦中導致價值觀扭曲,對人難建立信任,然而我看到宿舍同工如何充滿耐性地愛她們,真的為她們切想,與她們同行,我就知道那份信任並非想像中隨便建立的。宿舍同工們沒有常常用言語傳遞福音,但她們會表明身份,是靠耶穌渡過任何難關。她們用生命影響生命,亦用行動見證耶穌的愛。離開宿舍的婦女們都非常不捨得,因她們在那裡住宿時真的像頭家一樣。宿舍同工的行動也都深刻在我心裡。我在她們身上,學習甚多。

而我知道這一切的學習,是神要開闊我的眼光,裝備我繼續在社區裡面服侍。縱然我們都不知道可以做些甚麼,但那愛世人的耶穌,必定讓我們在服侍中看到祂的腳蹤。

王麗敏宣教師


 

牧者心聲(2024.8.11)

【牧者心聲】李劉靜嫻執事

回報神恩(二)

  

「施比受更為有福。」徒20:35下

承上次分享,轉至今天的分享,我們怎樣以鞍合今年的學習中心第二句「共融建社群」去回報神恩呢?

共 不是孤單一人,有同行者的;
融 是和諧和融洽的;
建 建造合神心意的
社 社區和
群 群體。

我們要將上帝的話語熟讀和牢記在心,明白上帝的心意,要將經文的提醒化作行動,才是主所喜悅的。

有一段經文我未必能完全背誦出來,但我記得經文出自雅各書2:14-17,該段經文時常提醒我,就是「信無善行乃是死的」,邀請大家與我一起細讀,經文如下:

「我的弟兄們,若有人說,自己有信心,卻沒有行為,有甚麼益處呢。這信心能救他麼。若是弟兄,或是姊妹,赤身露體,又缺了日用的飲食,你們中間有人對他們說,平平安安的去罷,願你們穿得暖喫得飽,卻不給他們身體所需用的,這有甚麼益處呢。這樣,信心若沒有行為就是死的。」

另外,有一節經文也是主經常以此提醒我,也希望提醒弟兄姊妹,經文如下:

「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作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太25:40

回想鞍合教會於1996至1997年興建和落成前,合一堂香港堂、九龍堂、北角堂和一些還留在鞍合家的弟兄姊妹結隊探望關心城安安置區(馬鞍山運動場前身)的居民。今年我們又有另一個機會,去關心新入住落禾沙里過渡性房屋的居民。

我們可以為他們作甚麼?

除了為馬鞍山社區禱告外,我們可以怎樣幫助居民盡快適應新環境?教會怎樣能作他們的好鄰舍呢?

請大家切切為自己祈禱,怎樣回應主的呼召去回報祂的深思和厚愛。誠心所願!

李劉靜嫻執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