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2021

牧者心聲(2025.3.9)

【牧者分享】萬家諭宣教師

夏甲的呼聲:從壓迫到恩典

  

最近我觀看了法國電影《穿越之旅》,講述兩個現代黑人意外回到18世紀法國,成為奴隸,經歷壓迫與屈辱。電影提醒我們自由得來不易,更揭示即使在受壓迫者之間,也存在階級與互相傷害。這讓我想起聖經中的夏甲,一個既被壓迫,也曾輕視他人的婢女(創世記16:1-13)。

夏甲是撒萊的婢女,因為撒萊未能為亞伯蘭誕下子女,夏甲便在主人的命令下為亞伯蘭生子。不論撒萊還是夏甲,都無法逃離父權制度的影響。繁衍後代被視為家庭的重要功能,連女人也認同生育是自己的義務。作為家中女主人的撒萊,為了完成這生育使命,以主人的身份剝奪夏甲的身體自主,將她變成生育工具。1 夏甲作為無權無勢的婢女,毫無選擇,只能服從。然而懷孕後,她「就輕視她的女主人」(創16:4),似乎認為自己因生育而獲得地位。然而,這並非夏甲的勝利,而是父權制內化的悲劇——女人被教導以生育定義價值,甚至在彼此之間製造新的壓迫。2 

3月8日是婦女節,一個慶祝並擁抱女性在經濟、政治和社會各方面貢獻的日子。它意味著女性的價值不僅限於家庭,更蘊含喚醒女權與追求男女平等的意義。香港大部分女性或許不再像過去那樣,受制於生育義務或重男輕女的思想。我們要銘記,香港性別平等的進展來之不易,感謝上主將我們從父權的枷鎖中解放出來。然而,不論男女,皆有各自的辛酸,默默承擔生活的重擔。我們更要留心,以往的受壓迫者,今日是否會因忽視他人苦楚,而成為新的壓迫者呢?

最後,亞伯蘭允許撒萊虐待夏甲,夏甲不堪忍受便逃走。上帝聽見她的訴苦,差遣使者安慰她,並應許夏甲的兒子將成為大族(創16:6-11)。《穿越之旅》中,兩個黑人在奴役中尋求出路,而夏甲則在曠野中遇見上帝的安慰。教會能否成為上帝的使者,聆聽受壓迫者的訴苦,用關懷與行動安慰他們?願我們同心為受壓迫者呼求上帝,見證他是「看顧的上帝」(創16:13),並活出這份愛。

萬家諭宣教師


 

牧者心聲(2025.2.23)

【牧者分享】吳家聰牧師

大齋期與聖灰日

  

吳家聰牧師

大齋期首日稱為「聖灰日」(Ash Wednesday),聖灰日是基督教會年曆中的重要節日,標誌著大齋期(Lent,原文意思是「春天」,又稱「預苦期」和「四旬期」)的開始。大齋期是一段為期四十天的悔罪和禁食期,直至復活節(Easter),紀念耶穌基督的死亡和復活。

歷史背景

「大齋期」共有四十天(又稱「四旬節」)加六個主日。初時各處教會安排的「預苦期」長短不一:首先有古信徒禁食四十小時,及後有信徒禁食一週。至第四世紀尼西亞大議會(A.D.325)論及禁食四十天,參照主耶穌曾在曠野禁食、並受試探的事蹟,將「預苦期」定為復活主日前的四十天(但不計算期間六個主日)。

聖灰日

聖灰日是古教會在這一日紀念歐洲信徒曾遭受野蠻人的侵略,使人在靈性上受痛苦,在文化手的價值引起莫大的損失,他們惟有向主深切地悔改以求得救。在此日信徒皆塗灰以表悔罪哀傷。

聖灰日之所以得名,是因為在這一天,信徒會在禮拜儀式上接受聖灰的塗抹。教會牧者會用手指蘸取聖灰,在信徒的額頭上畫一個十字。這些聖灰通常是由前年棕枝主日(Palm Sunday)剩餘的棕櫚葉燒成的。聖灰象徵著悔罪和凡塵,提醒信徒人類的脆弱和有限。

在聖灰日的禮拜儀式中,會有特別的聖經朗讀和禱告,強調悔改和反思的重要性。信徒在接受聖灰時,教牧人員會說:「你要記得,你本是塵土,仍歸於塵土。當遠離罪,效忠基督」。這句話強調認知上知道人的有限和悔改的重要性。

大齋期

在「大齋期」間,教會一般會暫停所有喜慶活動,信徒的生活也應以簡單和樸素為主,而教會的禮儀顏色亦轉為代表悔改、哀傷的紫色。通常教會在這期間的事工都會作出特別安排,期望在大齋期內可以對眾兄姊在靈命上的操練多作提醒。

初期教會常在復活節前舉行洗禮,連同洗禮前的「學道班」,學生必須勤學聖道,信心多經考驗,靈性多受操練,有了美好的見證方可參加復活節洗禮,獲得復活主之生命。我們又可有計劃切慕主聖言,上聖經班呢?

大齋期信徒通常會在這段時間內進行禁食、祈禱、捐獻和減少有損身心靈的事,亦有其他形式的自我犧牲。這些實踐旨在幫助信徒更深入地體會耶穌的受難和復活,並促使他們反思自己的生活和行為。

祈禱和靈修

信徒會在這段時間內花更多的時間讀經、默想和參加教會聚會,從而加深與上帝的關係。本年推動弟兄姊妹透過大齋期靈修材料,可以作個人靈修,又另外鼓勵大家組織小組定期一同靈修分享。這四十天裡,會有WhatsApp發放靈修資料,可組織小組約定時間一起靈修及分享。

捐獻和施予

信徒在這段時間內積極地留心和著意幫助有需要的人,並以此作為對上帝恩典的回應。在金錢上也可以在特別為有需要的地方上作出奉獻支持。

禁食和更新生活

禁食或簡便一餐是通常每週一次進行,利用進膳的時間作靈修禱告。在這些日子裡,信徒會減少食物的攝取,或完全禁食一餐。另外,過節儉生活,減少浪費,減少購買非必需品。當然,我們亦需要檢視自己的時間運用,調節生活習慣,從而生活方式有所更新。這個操練透過默想禱告更深領受基督勝過魔鬼試探,記念地上不公義的處境與受苦者的狀況,並立志自身悔改的決心,過簡約節儉的生活。將禁食的餐費和節儉的金錢儲起,作特別捐獻之用。

全球信徒守大齋期

由聖灰日起在世界各地的基督教社群中都有不同的儀式進行。在「大齋期」六個主日的最後一個主日,稱為「棕枝主日」(Palm Sunday),是信徒的盼望期,上帝的受膏者作王掌權的開始。而這週亦稱為「聖週」(Holy Week)),記念耶穌在週四設立聖餐(又稱「聖週四」,Holy Thursday)或「濯足日」(Maundy Thursday)和聖週五之「受苦日」(Good Friday),而整個「大齋期」於基督復活主日前夕結束。每年區會都會在聖週四晚上舉行基督設立聖餐默想聚會,歡迎兄姊參加。鞍合於聖週五上午會舉行基督受苦節默想聚會。大齋期的核心精神就是悔改和更新,禱告守望與盼望。

現代挑戰

在現代社會中,急速的生活節奏和網絡世界資訊發達,容易和方便地充塞了個人的生活時間,使得許多信徒難以安排全心投入靜修默想成為生活中的一部份。然而,對那些願意安排時間的信徒來說,靜修默想的經驗,給予寶貴的靈性滋養和屬靈生命上的指引。

總結

聖灰日標誌著大齋期的開始,是基督教傳統中的重要日子。通過悔罪、祈禱和靈修、捐獻和施予、禁食和更新生活,信徒在這段時間內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並加深與上主的關係,從而屬靈生命有轉化並茁壯成長。




 

牧者心聲(2025.1.12)

【牧者分享】吳家聰牧師

2025年學習中心的延續「切慕主聖言・共融建社群」
學習中心:切慕主聖言.共融建社群
(原意:切慕聖言 勤習經 崇敬主 老少共融 樂服役 和社群)

  

吳家聰牧師

大家若果留意教會週刊封面,你會發現上年的週刊是有聖經在封面,今年的封面設計沒有了聖經,但多了教會形狀的圖畫,還有兩隻禮堂特色的彩色玻璃窗門圖案,一看上去就會認得。

上年為了配合「切慕主聖言」,所以以聖經在封面上。記得2024年嘗試全年崇拜中讀三代經課,鼓勵大家可以家中靈修、團契分享領受,亦在祈禱會中默想經文。2025年我們鼓勵大家讀經,故計劃本年5月4日至5日(暫定)進行讀經營。詳情容後公布。另外,3月5日是大齋期首日,當晚鞍合將會於晚上舉行聖灰日聚會,聚會中進行塗灰禮,邀請了區會陳誠東牧師來分享信息。他是道風山基督教叢林的靈修部主任。在大齋期間鼓勵大家組織靈修小組,定期一同靈修與分享領受。4月18日是受苦節,陳誠東牧師將會再來,在受苦節聚會中帶領我們默想經文,明白主的話。

本年切慕主聖言的學習中,我們將會進深在三代經課學習,如何更能掌握經課的指向,透過讀經默想的鍛鍊,在個人靈修中、祈禱會中和崇拜中,甚至團契小組分享中都有領受。

本年的封面設計是配合學習中心的「共融建社群」,所以以鞍合象徵性玻璃窗為封面。這個「共融」是指先在教會肢體裡的彼此認識,建立相交群體,彼此擔當配搭,學習信徒共融生活,作合一的見證,以至到服侍他人的力量能強而有力,事奉信心提升。

信徒培育部為了幫助信徒在學習事奉後可以反思信仰實踐,鞍合邀請了時代論壇任志強博士蒞臨5月7日至6月11日帶領晚間課程,有關整全福音使命。任博士亦會於3月16日在社會關懷主日蒞臨證道。不要錯過晚間課程!

教會有堂校事工和區內接觸服侍的機會,只是有時服侍的焦點和理念仍需要清晰,策劃和組織能力需要有主的智慧,弟兄姊妹從學習深層次的信仰反思,可以提升參與服侍程度與範圍,共同建構服侍方向,而非單打獨鬥、單件式,或者一次性「幫手」。

上主帶領我們走進「鞍合家」,總會有主的心意在當中,讓我們走在一起,拼湊出美麗圖畫,讓社區看見教會所作的,便能認識主,彰顯主的榮耀。

預告:下次將會跟大家分享思考教會方向的要點。






 

牧者心聲(2024.12.15)

【牧者分享】吳家聰牧師

合一之路(五): 共同努力實現天國於人間

  

吳家聰牧師

繼續分享,天主教和世界信義宗聯會的代表當日一同簽署簡稱為「JDDJ」(Joint Declaration on the Doctrine of Justification)的文件,中譯為《因信成義 / 稱義聯合聲明》。一系列相關的分享文章在滙聲推出,第五篇是在滙聲第806期,天主教香港教區與香港基督教協進會屬下的神學對談小組就《關於稱義 / 成義教義的聯合聲明》分享文章系列(五)。


〈回應《從衝突到共融》中有關信義宗與天主教就
「聖洗禮:合一與共同紀念的基礎」之對談〉
王家輝牧師 — 本會總幹事

若然1517年宗教改革是導致基督新教的出現,而離開羅馬天主教會體制的重大事件,那麼1962年至1965年召開的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則可說是促成羅馬天主教會在體制內革新的重大事件了!

在《從衝突到共融》第五章「蒙召共同紀念」的第220段中特別提到「『在聖洗內因信仰而成義的人,即與基督結成一體,因而應當享有基督徒的名義,理應被公教徒看作主內的弟兄』信義宗基督徒對天主教基督徒亦持相同看法。」[1]因著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對聖洗的定調,並信義宗對聖洗的立場跟羅馬天主教會的一致,故此共同商議合一才有可能。

在普世合一運動中,有關「信仰與教制」(Faith and Order)問題可說是最大的難題之一,而其中最受關注的就是聖洗、聖餐和聖職的問題。

普世教會協會的「信仰與教制委員會」於1982年在秘魯利馬舉行的會議上接納了一份名為《聖洗、聖餐、聖職》[2]的文件,一般亦會稱此為《利馬文獻》。其實此文獻的討論焦點最初是從1927年第一屆「信仰與教制世界會議」(World Conference on Faith and Order)開始的,前後用上五十年有多時間,有份參與其中的羅馬天主教會與基督新教的神學家才能夠達成共識。由此可見,這是一個極難處理的問題。

這份文獻至今仍對整個基督宗教具有重要的指導性意義,其中所載有關聖洗觀的部份也可視為羅馬天主教會與基督新教對界定基督徒身份的重要基礎。以下是摘錄此文獻對聖洗的教導。

聖洗的設立是根據馬太/瑪竇福音28章18至20節所載,耶穌吩咐門徒要「奉父、子、聖靈/神的名」為人施洗。然後,在新約的書信,使徒行傳/宗徒大事錄和早期基督教著作等,都證明了從初期教會開始,為跟從基督的人施行聖洗是十分普遍的做法。

施行聖洗既是基督的吩咐,也是從基督裡獲得新生命的記號,當中包含下列的意義:

  1. 參與基督的死和復活(羅六3-5,西/哥二12);
  2. 更新、赦罪、清潔(來/希十22,彼前/伯前三21,徒/宗廿二16,林前/格前六11);
  3. 聖靈/神的恩賜(林後/格後一21-22,弗一13-14);
  4. 與基督的身體結合(弗四4-6);
  5. 天國的記號(無分彼此:加/迦三27-28,林前/格前十二13)。

除了上述所列的聖洗各種意義之外,所有教會都承認,接受聖洗帶來的救恩,是必須具有信心的。聖洗並不是短暫的經驗,而是在基督裡不斷的成長,信心也隨之而增長。這一切會在信徒的生活中反映出來,大家努力完成上主的旨意。

至於聖洗的施行(包括成人和嬰孩洗禮),在任何一個完整的聖洗中,一定會做到以下各項:宣讀和聖洗有關的經文;懇求聖靈/神降臨(同在),棄絕罪惡;承認對基督和三一上主/三位一體的天主的信仰;用水(可以是浸於水裡或以灑水方式);宣告受洗者新的身份——上主的兒女和教會一份子,被召為福音作見證。有些教會認為須有聖靈/神的印記和參與聖餐/聖體聖事,才能完成聖洗。

至於施行聖洗的方式,浸洗或灑水方式也是有效的,然而「重洗」的做法是有商榷的餘地。皆因按照以弗所/厄弗所書4章3至6節所載「身體只有一個,聖靈/神只有一位,正如你們蒙召,是為同有一個指望而蒙召,一主,一信,一洗,一上主——就是萬人之父,超越萬有之上,貫通萬有,在萬有之中。」 其實聖洗的意義大於施行的方式,而更重要是受禮者通過聖洗確定其藉聖靈/神重生,往後的信心亦能繼續增長,與其他在主裡的弟兄姊妹共同努力實現天國於人間,這才是最珍貴的。


[1] 中譯本工作小組編,《從衝突到共融》(香港: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天主教香港教區,2017),頁220。
[2] 普世教會協會信仰與教制委員會,郭乃適、鍾玉心、李耀昌譯:《聖洗、聖餐、聖職》(香港:香港基督教協進會,1984)。
本堂已獲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允許轉載匯聲文章,兄姊亦可透過連結參閱原文:
https://www.hkcccc.org/2024/10080/

 

牧者心聲(2024.12.8)

【牧者心聲】何祐生宣教師

從《彼得後書》1:5-8看「靈命成長之路」1

  

在修習「靈修學」的過程中,老師由初期使徒、沙漠教父、教父、歷代各門各派的修道主義,至近代基督新教,至華人教會等,講論基督信仰群體「尋求上帝或經驗上帝」各種「進路」後,學者歸納總結為上邊圖表。

然而,靈修神學家這樣歸納,很容易使人產生誤解2,如認為信徒本身較是偏向理性和思索型的,就應順自身特質,集中在此成長,如讀經、研經、聽道和閱讀屬靈書等。因過於集中而錯失或忽略其他成長路向,如佈道、團契、敬拜讚美或教會事奉等等。

主耶穌被稱為拉比—教師(理性),祂又經常獨自退修(靜寂),祂又禁食40晝夜(苦修),祂也進到人群醫治服務等等(聚集)。主耶穌正正顯示了整全靈命成長的典範。

筆者再從《彼後》1:5-8的角度看信徒靈命成長3的整全性。

「正因這緣故,你們要分外地殷勤;有了信心,又要加上德行;有了德行,又要加上知識;有了知識,又要加上節制;有了節制,又要加上忍耐;有了忍耐,又要加上虔敬;有了虔敬,又要加上愛弟兄的心;有了愛弟兄的心,又要加上愛眾人的心。你們若充充足足地有這幾樣,就必使你們在認識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上不至於閒懶不結果子了。」

彼得提到「信心」、「德行」、「知識」、「節制」、「忍耐」、「虔敬」、「愛弟兄」和「愛眾人」的八個靈命成長目標,正是要提醒信徒達致整全的屬靈生命成長。

彼得先提到「信心」,因「信心」是基督徒信仰和靈性的起始點。「信心」作為起步點4,彼得鼓勵信徒要向前,邁向「德行」,即「優秀的品性」或「美德」。這種「德行」要在基督徒群體中學習得來的,甚至是要被基督徒群體認可的,如初期教會選立執事過程中,被基督群體肯定的「德行」一樣。因此「德行」的發展成長,信徒必定要有積極的團契生活和教會生活,在群體中孕育基督徒認可的「德行」。對應圖表,「德行」的成長發展,落在右下方的「聚集」或「敬虔主義」中,這代表信徒要積極投入信仰群體的生活,在群體中彼此學習,被群體肯定。

彼得提出「德行」發展之後,另要努力在屬靈「知識」的追求上,絕不能忽視。因此聽道、研經或閱讀屬靈書籍,缺不能少!有一定的聖經基礎與屬靈知識,便能在生活和社會議題上,作神學反省便有所依據,也有所批判!不會人云亦云,跟隨風向潮流而迷失,更不易被異端迷惑。對應上圖,「知識」的成長發展,落在右上方的「學習」或「理性」的尋求中。

彼得提到「節制」和「忍耐」,應是對信徒負面「行為」—如貪婪、好色、好食、發怒、惡言惡語等等—的自我約束。因信徒在生活中,會遇到試探和引誘,「節制」和「忍耐」能約束信徒的負面行為。彼得提出之「節制」和「忍耐」的個人成長,簡言之,屬於沙漠教父的苦修主義。對應上圖,「節制」和「忍耐」的成長發展,落在左上方的「苦修主義」(行動),「行動」—代表信徒願為信仰具體地「做點事」(DOING)或出一分力,如佈道、服務教會、關心社會等。

彼得所講的「虔敬」,原意是「敬畏上帝」,「敬畏上帝」是信徒靈命成長發展絕不能缺少的。我們敬拜讚美,因敬畏上帝;我們學習聖經,因重視上帝的聖言,我們克己操練,和效法基督。對應上圖,「敬虔」的成長發展,落在右下方的「靜寂主義」中5,我們重視自身的「存在」(BEING),常檢視自己,獨處安靜,與主同行,又聆聽主的呼喚,與上帝關係進深。

彼得繼「敬虔」之後,提到「愛弟兄的心」和「愛眾人的心」,隱含著「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神,又要愛人如己」的基要信仰實踐。彼得在這裡,以成長階梯來指導信徒,從「愛上帝」(敬虔)開始,到「愛弟兄」至「愛眾人」一步一步的成長和在生活中展現。對應上圖,彼得幫助我們在靈命成長的整全性上,補充了極之重要的一頁—「愛」,沒有「愛」的靈命成長,何來「整全」?

結語:從《彼得後書》1:5-9節解讀「靈命成長之路」,會發見彼得向信徒提出的靈命成長藍圖,是整全的,沒有偏好的。這有助我們或信徒成長不會走偏,即信徒不應按個人喜好而選擇教會生活,因教會生活是提供或培育信徒靈命整全成長的土壤。盼望我們能善用教會提供的聚會,恆常參與。

何祐生宣教師


牧者心聲(2024.11.24)

【牧者心聲】鄭海傑宣教師

  

感謝上帝,祂使我們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勝。所以,我親愛的弟兄們,你們務要堅固,不可動搖,常常竭力多做主工,因為你們知道,你們在主裏的勞苦不是徒然的。 林前15:57-58

我和翠茵的兒子Cake仔已11歲,由今學年開始,展開了他的中學生涯,大個仔了!我驚訝時光飛逝速度之快,也驚覺自己在合一堂任宣教師亦剛好足了11年(2007-2013及2019-2024)。回望在合一堂的事奉,我會用「竭力」去形容自己的付出(give),又用「感恩」去總結這11年的得著(take)。決定在謝恩節的月份,和大家分享我give & take的心聲。

我是一個完美主義者,也執著自己的堅持,除非我不應承,否則一定盡我綿力做到最好。我隨便舉兩個例子:一、做PowerPoint的投影片。記得有位宣教師看見我很專注地操作電腦,卻只看到我不停在兩張投影片之間來來回回。她好奇問我在做甚麼,我回答她:「我正在調校上一張投影片和下一張投影片的第一行歌詞之高度,要使歌詞完完全全的放在同一個位置,不容許有1毫米的偏差。」那宣教師立時無言。二、撰寫講章。每年10月中左右,堂主任就會編排好下年度的講道表,收到後,我會將下年度負責宣講的主日的三代經課,臚列在一份文件中,然後不時開出來默想經文,又在靈修祈禱時尋問:「上帝要用哪一段經文藉著我向馬鞍山堂的弟兄姊妹宣講呢?」由於我是個拙口笨舌的人,在沒有心理準備下公開說話會結結巴巴,因此我每篇講章都是「逐隻字」打出來,為要確定將領受和預備好的信息簡單扼要並且順暢地說出來,不能有多餘的「的的了了」,結果很多時在講道前一晚還在修改講章(明白這樣不太好,我會嘗試改善)。從第一天任宣教師起,我一直堅持要竭力多作主工,其推動力在於牧職是上帝給我的召命,我是理所當然的燃燒自己為主竭力作工,而我亦感恩能成為主的僕人。

若竭力作主工是「我的付出」,那麼相對「我的得著」肯定更多了。其一就是我得著上帝的揀選,成為一位坐輪椅的主僕,以生命去活現「我的恩典是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林後12:9)」這句經文。這使我每一篇講章、每一課主日學、每一次負責祈禱會、團契、司琴、面談等等的「付出」都化為我的「得著」,因為我知道上帝正使用我這殘障的身軀去彰顯祂的大能。另一個我想分享的「得著」,就是得著馬鞍山堂弟兄姊妹對我的愛。我又舉兩個例子:一、大細車庫門口的坑渠蓋。大家未必會留意,對著車庫門口的渠蓋坑紋在4年前更換成小正方形坑紋。與一般長條形的坑紋不同,正方形坑紋使輪椅的輪呔不會掉進去,因此我每次進出車庫時都能「出入平安」,這愛心行為當然是我的「得著」。另一個例子就是我的「私家黑色禮袍」。一般的禮袍都是過膝的長袍,象徵事奉者要隱藏自己,謙卑侍主。可是坐輪椅的我要穿長袍的話,就必須擠一堆過長的袍在我椅背,如此我就會坐得很不舒服及會向前傾斜。當「姑媽」(靜嫻執事)發覺後便二話不說,把一件長袍修改成「前長後短」的黑袍,而這件特製的「愛心黑袍」就成為我的「私家袍」。請問這不是愛,是甚麼?因此,每當我穿上這件「私家袍」去「付出」的同時,也是享受著弟兄姊妹對我的愛。

親愛的弟兄姊妹,感謝您們對我一家的愛。您們每一次代禱、每一句問候、每一個笑容,我都銘記於心。感謝上帝讓我在合一堂事奉了11年。主呀,我願奉上我一生來榮耀祢的名,阿們。

海傑宣教師



 

牧者心聲(2024.9.29)

【牧者分享】吳家聰牧師

合一之路(三):合一祈禱,聖靈引領

  

繼續分享,天主教和世界信義宗聯會的代表當日一同簽署簡稱為「JDDJ」(Joint Declaration on the Doctrine of Justification)的文件,中譯為《因信成義/稱義聯合聲明》。一系列相關的分享文章在滙聲推出,第三篇是在滙聲第803-804期,天主教香港教區與香港基督教協進會屬下的神學對談小組就《關於稱義/成義教義的聯合聲明》分享文章系列(三)。


〈感恩祭與聖餐的殊途與同歸〉
黃錦文神父 — 天主教聖神修院哲學院教授

十六世紀發生於歐洲的「宗教改革」(Reformation),引起普世基督宗教的海嘯,雖歷經五個世紀,餘波仍在盪漾。1999年,天主教與信義宗世界聯會,歷經幾十年的神學交談,終達成石破天驚的協議,共同發表「信義宗教會與天主教會有關成義/稱義的聯合聲明」(簡稱「成義/稱義教義聯合聲明」)。香港的天主教與新教,經過幾十年合一祈禱的耕耘,也在合一的園甫內,締結初果:天主教與基督教香港信義會以及香港基督教循道衛理聯合教會,於2014年,共同簽署文件,互認「成義/稱義教義聯合聲明」的天主教版和新教版之中文譯本。2017年,基督教香港信義會與天主教香港教區,共同出版《從衝突到共融》的中文譯本,標示公教與新教之間,幾十年神學交談的成果。

然而,合一交談的路上,仍存著不少分歧,較為顯著者,便是有關感恩祭與聖餐的神學歧異。天主教堅信,主耶穌和門徒舉行的最後晚餐,是基督提前實現他的死亡和復活,所以最後晚餐,是感恩祭的原型,日後舉行的所有感恩祭,都是藉不流血的禮儀標記,將兩千年前新而永久,唯一的逾越奧蹟,此時此刻重新呈現(基督絕非重演其死亡和復活,所以是「重現」,並非「重演」),讓基督徒參與基督的死亡和復活。

天主教相信,復活基督的光榮身體,臨在於感恩祭中祝聖的聖體內,所以堅信「體變」(transubstantiation),即祝聖了的麵餅,已是基督的光榮身體,麵餅已不存在,只保留了麵餅的外形而已。然而,馬丁路德堅信,基督的身體和寶血,「在餅酒裡面,與餅酒並存,以及藏在餅酒下面」,基督的身體和寶血,與餅和酒「屬性相通」(COMMUNICATIO IDIOMATUM),但反對「體變」說。無論如何,路德堅信,基督真實臨在於已祝聖的餅酒中。

路德認為,在聖餐禮後,應領受所有獲祝福的餅酒,不應保存,這樣,便不會出現基督臨在的時間問題。但天主教強調,除非餅酒的標記已毀滅,整個復活的基督,都會臨在於聖體內。天主教和信義宗一同承認,主耶穌臨在於聖餐,對像是相信並領受的基督徒;但主的臨在,卻不局限領受聖餐的一刻,亦不取決於領受者的信心。

至於應否一同領受聖體和聖血的問題,路德認為聖餐文清楚指出:「你們都喝這個」(瑪/太廿六27),所以堅持信徒應同領餅和酒,認為教會無權不讓信友領受酒。天主教一方解釋,只分發聖體的做法,純粹出於牧養的理由,事實上,不少天主教彌撒中,也會同時分發聖體和聖血。其實,天主教與路德,都承認領受聖餐的人,無論藉領祝聖的餅或酒,都會領受完整的基督,絕無只領受半個基督之理。

路德認為感恩祭是真正的紀念(ANAMNESIS),是基督為所有人獨特,一次而永久有效的贖罪祭。不少人將感恩祭,理解為基督唯一祭獻外的另一次祭獻,路德認為是完全錯誤的理解。就此來說,天主教完全認同路德的神學觀點。此外,路德也反對視感恩祭為祭獻的說法,認為如此一來,感恩祭便成為我們獻給上主的善工。天主教卻認為,感恩祭並非人的獻祭,亦非人為的善工,而是基督唯一的(絕不重演),新而永久的祭獻。這樣,雙方雖強調感恩祭的不同現實面,但彼此的理解並不矛盾。

至於基督的祭獻(SACRIFICIUM)和聖體(SACRAMENTUM)分割的問題,天主教與信義宗雙方,都承認基督真實臨現於聖餐中,他的生命、受苦、死亡和復活,都與其身體一樣真實臨在。聖餐「真的使十字架事件出現」,不單是十字架事件的影響,而是十字架事件本身,都臨在於聖餐內。聖餐絕非重覆或補滿十字架事件,而是藉著聖禮模式臨現。雙方都認為,聖餐是十字架事件的真正記念。只是天主教一方認為,感恩祭擁有過去、現在和未來三個幅度。過去:記念兩千年前主耶穌的逾越奧蹟;現在:藉不流血的禮儀標記,基督的逾越奧蹟此時此刻真實呈現,邀請人參與;未來:藉參與基督的死亡和復活,基督徒邁向永恆天國。

天主教與信義宗,過去五百年,就感恩祭的議題,主要神學觀點分享同一康莊大道,然而,其他看法,卻各走殊途。然而,聖神卻引領雙方,殊途同歸,走向同一終點,因為只有主耶穌,才是通往永恆的唯一的道路,在他內,彼此同行成聖的路,直到永恆朝拜天父。

吳家聰牧師


參考資料:《從衝突到共融:2017年信義宗—天主教共同記念改革運動合一中譯本》,初版,(香港: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天主教香港教區,2017),56-63頁。
本堂已獲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允許轉載匯聲文章,兄姊亦可透過連結參閱原文:
https://www.hkcccc.org/2024/9360/

 

牧者心聲(2024.9.22)

【牧者分享】吳家聰牧師

合一之路(二):接納彼此都是上主所愛的兒女

  

繼續分享,天主教和世界信義宗聯會的代表當日一同簽署簡稱為「JDDJ」(Joint Declaration on the Doctrine of Justification)的文件,中譯為《因信成義/稱義聯合聲明》。一系列相關的分享文章在滙聲推出,第二篇是在滙聲第802期,天主教香港教區與香港基督教協進會屬下的神學對談小組就《關於稱義/成義教義的聯合聲明》分享文章系列(二)。


〈回應《從衝突到共融》中有關信義宗與天主教就稱義/成義之對談〉
林津牧師 — 香港循道衞理聯合教會會長

在教會追求合一的路上,我們知道在不同基督宗派之間確有不少的分歧,但亦有不少的共通之處,很重要的是我們必須求大同,存小異。在眾多神學課題之中,相信大家都會同意稱義/成義是我們信仰中的一個核心,若大家能夠在這個課題上達至共識,其他的問題都變得相對容易接納和解決。

在宗教改革之初,馬丁路德提出「唯獨信心」和「唯獨恩典」等重要的口號,令我們認為信義宗比較強調信徒需要憑信心接受上主的恩典,相對之下,天主教則給予我們一種比較注重信徒需要藉行為才得蒙上主悅納的感覺。這樣的分歧在當時彼此緊張的關係中,更加導致雙方無法溝通和接納,甚至互相指責和攻擊。但事實上,無論是天主教或信義宗都肯定信心乃是領受上主一切恩典的基礎,同時雙方亦肯定真實的信心必會帶來行為上的更新和成長,因此雙方的分歧實際上是表達方式多於神學立場。天主教的大公會議宣稱稱義/成義的本質並非只為赦免罪惡,而是要藉著上主的愛,促成「內在的人之聖化與革新」1。路德卻選擇高舉聖經和基督在一切人的論述和行為之上,他認為信徒的義完全是外在的,必須藉著信靠基督才能將基督的義變成內在於我們的,稱義/成義的目標就是與基督聯合。

經過多年的對談,現在雙方共同宣認:「上主的恩典只能在信心裡領受,卻永不能以任何方式賺取的」2。然而,信義宗不否定信徒在恩典中的參與,天主教亦認同這種「合作」乃是「恩典的果效,而非出於個人的能力」3。當彼此達成這樣的共識,雙方就不用再看對方是「藉行為稱義」或是「只有空洞的信心」,並且能夠接納彼此都是上主所愛的兒女,也是主內親愛的弟兄姊妹。但願在這個重要的信仰基礎上,雙方在未來能夠開展更多的對談和合作,讓上主的愛在我們之間,並透過我們的合一向世人顯明。

吳家聰牧師


本堂已獲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允許轉載匯聲文章,兄姊亦可透過連結參閱原文:
https://www.hkcccc.org/2024/9137/

 

牧者心聲(2024.9.8)

【牧者分享】吳家聰牧師

合一之路(一):回顧歷史

  

本年香港基督教協進會與天主教香港教區基督徒合一委員會合辦了第三屆「合一之旅」,區會總幹事王家輝牧師是其中一位擔任領隊。他在區會的滙聲都有分享旅程的經過和感受,可參滙聲第802期(2024年6月)和第803-804期(2024年7/8月)。在滙聲的第803-804期的總幹事心聲,他提及1999年10月31日的宗教改革日中,天主教和世界信義宗聯會的代表當日一同簽署簡稱為「JDDJ」(Joint Declaration on the Doctrine of Justification)的文件,中譯為《因信成義/稱義聯合聲明》。相關的分享文章將會一系列推出在滙聲,第一篇是在滙聲第801期,現轉載文章在此供大家細閲,其餘的文章將會陸續推出,讓教友明白基督宗教的合一之路,並禱告求主化解教會中彼此的分歧,不再重蹈覆轍。


〈回顧教會改革運動的引爆點 — 從《從衝突到共融》說起〉1
張振華牧師—基督教香港信義會馬氏紀念禮拜堂

五百多年後的今天,羅馬天主教會和信義宗教會從過去的分裂回到合一的路途上,這在 1999年簽署的《信義宗教會與天主教會有關成義/稱義教義的聯合聲明》中,已經充分表達出來,後來在2013年,雙方亦出版了《從衝突到共融》(From Conflict to Communion)一書、是雙方教會一起檢視五百年前的那段教會改革歷史,這包括路德當時的想法是甚麼?天主教賈耶坦樞機 (Cardinal Cajetan)的立場又是怎樣?而最後又怎樣在錯綜複雜、互相誤會的情況下,驅逐了路德離開教會,本文就嘗試從閱讀《從衝突到共融》一書,特別是第三章——「信義宗改革運動的歷史概述及天主教的回應」之後,對於教會分裂的引爆點(P.23)作出一些回應。

第三章先道出了在1517年,路德發出《九十五條論綱》時的前因後果,我們肯定的說,路德不是想分裂教會,他只想討論一些他看來是相當重要的神學問題,包括補贖券(大赦證明書)的作用、教宗赦罪權柄的界線、聖經對罪人悔改的看法等等,但過程中他和教會發生了種種的誤會和誤判,導致路德被驅逐出教會。從今天看來,教會分裂是源於一個問題:聖經的內容和教制(教會怎樣使用聖經)的關係。

自主耶穌受死和復活後,使徒們就宣揚福音,隨後就設立教會和確立聖經,漸漸教會壯大,甚至成為國家教會,及後的一千二百多年,教會的制度差不多管治一切;但我們也可以想一想,教會在經過一千二百年之後,教會內究竟有多少教導仍然是單單建立於聖經的核心訊息,而不是神學家或神職人員按聖經的內容而作出的詮繹,例如煉獄、功德庫、大罪小罪的區分、補贖券的功效等等,當這些詮釋的內容教導得不夠清楚,或未能妥善處理好其在信仰生活的位置,或在執行時加入了私利的行為時,對路德來說,這就是偏離了聖經,而路德認為自己的責任就是捍衛聖經的信息,其捍衛的意思,就是不應該按教宗或當時教會想要達到的一些目的,就在教導聖經的內容時,加上一些條件或詮釋,這是路德提出《九十五條論綱》、想與別人一起辯論時最基本的思路。

對於路德的言論,我們要知道,路德是一位神學教授而非一位主教。在教會的建制中,他是一位執行神學教育的博士,他不是一位行政者,所以他提出來的事,是神學討論而不是政治。亦是因為這樣,路德提出討論《九十五條論綱》時,他應該是不知輕重、但又非常公開地冒犯了教廷的教導,並直接針對權柄最高的教宗,這是路德和教廷開始衝突的第一個引爆點。

隨後教廷派出賈耶坦樞機審查路德的思想,但路德只覺得樞機只要求他收回他的言論,而不在意和他討論爭議背後的聖經根據,最終路德堅持不會收回他的言論,而路德這堅持就是不服從教會,故此他被判為異端,這次對話的結果,就是五百年來分裂的第一道可見的裂縫。

及後教廷再一次委派神學家艾克(Johannes Eck)與路德見面,嘗試再了解路德的看法,但不幸地,因着之前和賈耶坦樞機的討論,這次與艾克的見面,只不過是雙方重申之前的立場,艾克要求路德收回他所有言論,而路德同樣認為問題不是收回,而是要討論清楚孰錯孰對,所以這次見面的結果也是一樣,而這亦造成了真真正正分裂的局面,路德被驅逐出教會,因此就帶領著他的群眾離開教會,以唯獨聖經為中心,開展他們的信仰團體。

雖然路德常被視為反抗權勢的象徵人物,然而他一直都是期望在教會內以對話來解決爭議,另立教會並非他的本意(P.26-32)。故此,我們看到路德基於聖經真理而對不合理的教會權柄有不順從的一面的同時, 亦應留意路德對教會權柄順從的一面,關鍵在於不應盲目服從。這樣的路德對今日高舉個人的社會有何提醒呢?聖經與教會權柄兩者應該是相輔相承、彼此監察和襄助,而不是相互排斥。今天我們從歷史當中了解到教會分裂的因由,就是希望避免重蹈覆轍,教會團結是難能可貴的,合一不單是耶穌基督的旨意,也是我們一起服侍全球世人的基礎,天主教會和信義宗教會的合一,一定可以在以後的五百年中,在地球上祝福更多更多上帝的子民。

吳家聰牧師


 

牧者心聲(2024.07.14)

【牧者分享】萬家諭宣教師

同行‧同道

  

幾天後就是中學文憑考試(DSE)放榜的日子,正要執筆的時候還在猶豫是否應該寫這個話題,恐怕令應屆考生壓力百上加斤,相信不少DSE考生身邊的人都有這份憂慮。如有引導或提醒的需要,同行者就更難為,若不是關係良好、情緒穩定,可能會弄巧反拙。

近來YouTube頻道「試當真」有一電影上映——《公開試當真》,紀錄了他們團隊與DSE考生同行的過程和反省。雖然我未看電影,但之前已經看過YouTube版的影片。雖說與DSE考生同行,但其實團隊自身可能才是最大得著的。他們從考生身上看見以前的自己,重新發現並面對以往的傷痛,又由同行者角色中反省自己與考生的關係。本應陪伴別人,豈料陪伴了自己。這不是錯的,而且是更應如此。

「……我們的心靈早已為個人需求、憂慮和張力充塞,這些東西教我們不能放下自己而去關注他人。」1 盧雲神父提醒我們治療別人之前,要倒空自己的心靈,先經歷上帝的愛,才有空間盛載他者。「人的退隱是個非常痛苦和寂寞的過程,因為這過程逼使我們直接面對個人光景,不管好醜也得接納。當我們不怕進入自己的中心……在自己心火的中心找著生命下錨的地方,就能讓他人進入為他們而設的空間」2

身為別人的同行者,似乎上帝藉我們造就他人,其實是上帝藉別人釋放我們。讓我們有機會面對內心,不再受自我所束縛,生命得著自由。所以,與其說自己是別人的同行者,倒不如說大家都在同一條道路上行走。

早前跟神學院老師飲茶,雖然是因為商談合作而聚首,但其實更似聚舊。他說起自己母校先賢從主領受異象,他的老師引導他去推動和實踐,現在他再傳遞及培育其他人繼續前行,其後便說了一句「謝謝!」。原來我們的合作除了是老師對學生的支持,也是老師對自己的召命的回應。

我才明白神學畢業時,老師們總強調「現在大家跟我們(在崇基畢業的老師)一樣,都是校友。」,其實意思即是「我們是同道。」,比起輩份和經驗,主的道是更值得我們專注的。提醒我們不應分前後、高低,當要專注在上主的道路上一同服侍。

DSE放榜在即,願我們都有著這份胸襟和謙卑,與我們的家人、學生和弟兄姊妹彼此扶持,求主幫助我們。

萬家諭宣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