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嚮往自由,但人們對自由的渴求都不同;有重視言論自由、學術自由、新聞自由、思想自由等等,你渴求甚麼自由呢?
耶穌基督四十天在曠野,與魔鬼爭戰,最終主耶穌獲得自由:身體的自由、精神的自由和靈性的自由;祂不被身體慾念所控制、不被名利制度所左右或也不被惡者所操縱,1 完美地演繹「真理必叫你們得自由」(約8:32)。
福音書記載耶穌經常到曠野退修;從城巿各種意識型態和人群的期望中出去:祈禱、淨化心靈、聆聽上主在心靈深處發出的微聲,使身心靈重得自由。
初期教會信耶穌要有很大的決心和信心,因信徒要考量面對受辱、迫害和死亡。自君士坦丁在313年,宣佈基督教在帝國的合法地位後,一時間加入教會的人大增,信徒的生命和信仰質素變得極為差異,良莠不齊,教會也開始變質!認真於純正福音的信徒,開始退到沙漠隱修。
聖安東尼(251-356年)獨自到沙漠隱修,有二十五年(331-356年)鎖在城堡中,與情慾和魔鬼爭戰。教父亞他拿修將他的穩修生活寫成傳記後,大批的信徒走到埃及的沙漠隱修。
梅頓指出信徒到沙漠隱修的原因,是當時信徒認為「讓自己隨波逐流,消極地接受他們所認識的世界的信念和價值觀,簡直就是一個災禍。」梅頓又指出隱修者「追求救恩之餘」,也期望有「純潔的心靈…… 能清澈明確地掌握事物的真境,能直覺地抓住自己最真實的實況,就是透過基督碇泊,甚至溶化在天主內。」,他們「傾向於個人自由的精神」,然而他們「並沒有訂立有關自由的教條,但事實上,他們都以自由作為代價而取得了自由。」梅頓眼中的沙漠教父「他們謙虛、沉靜、敏感,對人性有深刻的認識,對上主的事物有足夠的體悟。」
沙漠教父開啟的隱修生活清泉,流傳至今,仍吸引著嚮往「真自由」的基督徒品嚐。歷世歷代的隱修院,培養出無數的靈修大師,他們的作品,今天仍洗滌我們、啟導我們及養育我們。
有人認為「隱修生活是西方教會的傳統,對中國教會的信徒,並不適合!」
中國隱修生活源遠流長。著名的隱修地「終南山」,早在三千年前的《詩經》已提到「終南何有,有條有梅。終南何有,有紀有堂。」,「終南」即「終南山」又稱「南山」,在西安南面之群山,被譽為「隱士的天堂」。老子李耳,在終南山隱修時,寫下千古傳誦的《道德經》。戰國時的鬼谷子也在終南山隱修,他的門生,是一代名士。2 東晉的陶淵明也在此歸隱田園,詩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3」 唐代呂洞濱,也在此山隱修,寫下《太乙金華宗旨》4……。 中國隱修者,孕育了主流和博大精深的精神文明。
二十世紀,中國經歷了二戰、內戰、文化大革命等等,很多人認為中國已再沒有隱修者了﹗比爾.波特帶著懷疑的心情,於1989年到終南山尋找隱修者,他不像賈島「尋隱者不遇」,他將遇到隱者的經歷,寫下《空谷幽蘭》。5 書中提到終南山還保留著隱居傳統,有五千多位來自全國各地的修行者,過著和一千年前一樣的生活。比爾寫下隱士給他印象,「獨處中變得更有智慧、更為仁慈……是我見過的最幸福、最和善、最有智慧的人。」他認為「在中國,隱士往往是社會的精英…… 像研究生,在攻讀他們精神覺醒的博士。」
中國隱修者、沙漠教父和修院修士一樣,遠離社會、獨處、簡僕、修道,都能使人心靈淨化,更有智慧、更善良、更真誠、更認識自己和對上帝更敏銳。隱修者努力從權威、新聞、潮流、娛樂、物慾、偏情、制度、意識型態等牽引中退出,讓自己能自由地整合人生、思想、信仰與靈性等,在精神與靈性上,提供歷久彌新的養份,頤養眾生,如比爾波特言:「他們是一泓泓『純粹的思考』和『純綷的生活』的源泉」。
人們在混濁的水裡面,不能看清近處或遠處!退修就是離開混濁的水,看見自己、看見近處和遠方、一瞥永恆。羅馬政府把使徒約翰關禁在拔摩海島,以為他便了無作為。但是,間接幫助約翰得著隱修的機會,使他眼目更清晰,更自由,看見教會的真相,了解惡者的作為,看見屬靈的爭戰,又看見世界將來,寫下《啟示錄》,使後世的信徒,可以藉他的眼界,一瞥永恆。
我們若要真自由,不妨離開人群鬧巿,進到曠野、沙漠、終南山!在那些地方,更能體會「真理必叫你們得自由」。
何祐生宣教師
2021年6月13日
1 福音書作者只記載主耶穌在曠野勝過三個試探,我相信主耶穌也勝過很多很多試探和捆綁,活在真理的自由中。
2 鬼谷子門生:龐涓、孫臏、蘇秦和張儀,每一位都是戰國將相之才。
3 「南山」有認為所指的是「盧山」,也有指是「横山」。
4 《太乙金華宗旨》被德國傳教士及漢學家衛禮賢譯成德文,並強烈推薦他的心理學家好友榮格閱讀。榮格在其心理學《紅書》提到,他三十多年來不繼研究《太乙金華宗旨》,他又承認《太乙金華宗旨》使他的研究得到方向。(也有認為《太乙金華宗旨》不是呂洞濱所著,但其人在終南山隱修是事實)
5 比爾.波特希望美國年青人學效中國的隱者生活,先以英文寫成’Road to Heaven: Encounters With Chinese Hermits’,期後中國內地譯成中文《空谷幽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