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牧者心聲

牧者心聲(2021.11.21)

【牧者心聲】鄭海傑宣教師 怨言拆解專家   上個主日我懷著非常不捨的心情去送別加拉太團契的一個家庭。記得10月 …

繼續閱讀

牧者心聲(2021.11.14)

【牧者心聲】萬家諭宣教師

去年十二月發現兩隻倖存的小貓

  小貓已經一歲了!去年葵涌全完堂與其合作的堂校,在校園內發現了數具小貓的屍體,幸好還有同胎的兩隻小貓倖存,為免小貓誤食毒物,於是葵涌全完堂和學校便開始照顧牠們。

  大家都沒有放養動物的經驗,所以教會初時只在辦公室門前放下貓糧和一些紙箱,讓小貓在冬天有個避寒的地方,又不愁糧食,豈料貓糧惹來了一群螞蟻。我想起兒時在外婆家中看過的「激死蟻」1,便提議在貓糧的碗下放淺淺的一盆水。果然螞蟻無法接近貓糧,慢慢再沒有看見螞蟻在貓糧附近聚集。

小貓已經長大
(攝於葵涌全完堂辦公室)

  當有難題的時候,尤其近年獨居生活,沒有家人照應的時候,便會回想起外婆生前充滿古老智慧的生活習慣和教導。主若願意,我也希望可以為後代留下一言半語的提醒,讓他們日常生活容易一點。

  猶太群體幾經苦難及迫害,藉著在節日紀念活動中將生活配合禮儀,將信仰和訓誨傳承。到新約時代,教會是使徒所傳的,不單在乎於教會本身的正統性,更是保存了教會純正的教導。使徒與耶穌基督一同生活過,知道耶穌生活習慣和教導,透過聖經和口傳教導在教會中流傳,便成為今天我們在教會中的學習。2

  昔日先賢領受了使徒所傳的教導,加上聖靈時刻的提醒和引導,作出了回應時代與處境的行動,造就今天的教會,也造就今天的合一堂馬鞍山堂。今天我們是如何看待先賢的作為呢?當我們在本主日崇拜同誦啟應文時,我們能否誠心唸出「水源木本,永不能忘」呢?我們如何能夠「步武先賢腳踪,為主所用」呢?我們又為後人樹立一個怎樣的榜樣呢?

  求主教導我們,願感動眾使徒及歷代先聖先賢的聖靈,時刻引導我們。

萬家諭宣教師


1 「激死蟻」是一個在瓶口外圍有一道儲水坑的器皿,螞蟻若要進入瓶內,必先經過坑中的水,便可阻止螞蟻接觸瓶內食物。
2 有宗派以主教相傳來傳承教會教導。

 

牧者心聲(2021.10.31)

【牧者心聲】劉紹雄執事

身體漸漸增長,在愛中建立自己

劉紹雄執事

 

牧者心聲(2021.10.24)

pw211024_img_i2

牧者心聲(2021.10.17)

【牧者心聲】鄭海傑宣教師 福哉繫連妙結     由今年3月起,我應主日學導師們的建議,盡量抽時間參與 …

繼續閱讀

牧者心聲(2021.10.10)

【牧者心聲】何祐生宣教師

《送別》上

 

  李叔同的「送別」1 使我印象深刻: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初讀「送別」這首詩的時候,已被詩境的悽美深深吸引。詩人送別友好,一般只在家中暢飲而分,但詩人一直送行至荒郊,在那裡還是不離不捨,珍惜一起的僅餘時間,暢飲至日落西日沉,可知他們友情之深!環境本身並沒有喜怒哀樂,但詩人竟然能用一個「殘」字,把死物 — 長享、古道、笛,和自然環境 — 芳草、晚風、柳、夕陽等讓讀者產生傷感、悲情的感覺。下一段是描寫知己離別,也藉一個「寒」字,道出詩人的孤獨和失落的感受。詩中的意境,今年我漸有體會。

  2021年是我「送別」最多的一年!首先是送別一位相識二十多年的馬來西亞女牧師。她當年二十出頭來到香港讀神學,畢業後留港事奉,在同一教會事奉了二十多年。她將青春奉獻給主,也獻給香港教會。二十多年後,要回到已陌生的老家,那種矛盾、迷糊,實非外人明白。

  臨別之日,我駕車到尖東酒店接她前往機場,大大的機場,非常冷清,使送別的一刻顯得更悲傷!忠心事主的牧者留下二十多年青春便離開了!送別的最後一刻,「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在耳邊響起,不斷迴繞。

  第二次送別,是一對馬鞍山堂的夫婦,當天我同樣駕車到酒店接他們前往機場,滿滿的一車行李,前往的又是冷冷清清的機場。沒有親友送別他們,只我一人,場面顯得更冷清。和他們食過最後晚飯,道別的時間到了,「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又在耳邊響起、迴繞,一直伴著獨自回家的我。

  第三次送別的,是一對在馬鞍山堂事奉多年夫婦,當天不需到酒店接載他們,而我與另一位同工一同前往送別,大大的機場仍舊是冷冷清清,這對夫婦也沒有親友在機場送別,只我和同工兩人。食過晚餐,又是道別的時候了,「一瓢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又在腦海中響起。

  一次又一次的送別,使我有了真實體會,更明白詩人的悽涼和感觸。

何祐生宣教師
2021年10月10日


1有研究「送別」一詩的學者認為「送別」是日本詩人原創,李叔同在日本留學時習得,期後編改後在中國發表。

 

牧者心聲(2021.09.26)

【牧者分享】蕭仲駒牧師

由謙卑到從主裡得能力

  能力[希臘文:ἱκανός] 是指人的能力,字義是一些東西足夠或夠大。1  哥林多後書3:4-5寫道「我們因基督,所以在上帝面前才有這樣的信心。並不是我們憑自己能承擔甚麼事;我們所能承擔的,乃是出於上帝。」保羅認為自己本不算得甚麼,他認為自己沒有能力承擔任何事情,他的能力的源頭是從上帝而來。

  「能力」一詞又有「不配」的意思。例如施洗約翰所說的「……但那在我以後來的,能力比我更大,我就是給他提鞋也不配」(馬太福音 3:11),迦百農的百夫長說「耶穌就和他們同去。離那家不遠,百夫長託幾個朋友去見耶穌,對他說:「主啊!不要勞動;因你到我舍下,我不敢當。我也自以為不配去見你,只要你說一句話,我的僕人就必好了。」(路加福音 7:6-7)。他們口中的「不配」與「不敢當」為同一個字 ——「能力」(ἱκανός)。

  自小就有自卑的想法,因為家中排行最小,哥哥和姐姐們都比我大很多,自覺能力不足,讀書不及他們成績,玩遊戲未能掌握玩法,甚至曾對自己的智商能力起了懷疑,問媽媽我要否入特殊學校讀書。一次中學的福音佈道會中,因耶穌的比喻浪子回頭故事,令我生命得重生,深深記住天父看我們為寶貴。我只能說是主建立了我。我深深地經歷到是天父的看顧和幫助,身邊不時有天使扶持鼓勵我,經歷過幾番波折,使我的負面自卑感心態慢慢調節,令我有能力向前行。而心靈上仍然大大地倚靠主,存著謙卑的心,去接受挑戰與承擔。

  我們有的能力是從天父而來。在東京奧運奪得兩面銀牌的游泳選手何詩蓓,她分享說天父給每個人的才能也不同,因此不要總將自己與別人比較。反倒善用天父給予的才能。另外,她提醒各人不要輕易放棄,要為自己訂立目標,縱然未必一下子能成功達標,但要相信必定會有相應收獲。2  她自己也曾走過壓力和情緒低谷。她小時候有媽媽陪伴禱告,使她遇到困難時都會向主交託。她亦鼓勵大家遇到困難時要冷靜,並且找身邊人幫忙或一起禱告。3  當她面對記者訪問時,她直言佳績全靠「八成心態、兩成體能」,她所指的是她在美國密芝根大學苦練五年,通過自我檢討、泳隊常作出賽檢視技術和戰術表現,並強調團隊意識,隊友互相鼓勵,加上心理調整,結果成功助她實力突飛猛進。4

  我們不是倚靠勢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主的靈,方能成事(撒迦利亞書 4:6)。讓我們的心態存著謙卑和倚靠主的態度,在基督裡得著能力。讓主作導航,讓主鞭策,在群體生活中互相勉勵扶持,彼此代禱。願榮耀歸給主。誠心所願。

吳家聰宣教師
2021年9月19日


韋德信:《默想新約希臘文365》(香港:漢語聖經協會,2016年),頁17。

陳昫賢:〈何詩蓓東京奧運後到天主教堂分享 勉努力必有相應收穫〉,《時代論壇》第1774期,2021年8月24日。

申文介:〈何詩蓓李慧詩奧運後分享信仰〉,《時代論壇》第1773期,2021年8月20日。

《 星島日報》記者:〈心理質責決勝 何詩蓓雙銀壯舉〉,《 星島日報》,2021年7月31日。

 

牧者心聲(2021.09.19)

【牧者分享】蕭仲駒牧師

由謙卑到從主裡得能力

  能力[希臘文:ἱκανός] 是指人的能力,字義是一些東西足夠或夠大。1  哥林多後書3:4-5寫道「我們因基督,所以在上帝面前才有這樣的信心。並不是我們憑自己能承擔甚麼事;我們所能承擔的,乃是出於上帝。」保羅認為自己本不算得甚麼,他認為自己沒有能力承擔任何事情,他的能力的源頭是從上帝而來。

  「能力」一詞又有「不配」的意思。例如施洗約翰所說的「……但那在我以後來的,能力比我更大,我就是給他提鞋也不配」(馬太福音 3:11),迦百農的百夫長說「耶穌就和他們同去。離那家不遠,百夫長託幾個朋友去見耶穌,對他說:「主啊!不要勞動;因你到我舍下,我不敢當。我也自以為不配去見你,只要你說一句話,我的僕人就必好了。」(路加福音 7:6-7)。他們口中的「不配」與「不敢當」為同一個字 ——「能力」(ἱκανός)。

  自小就有自卑的想法,因為家中排行最小,哥哥和姐姐們都比我大很多,自覺能力不足,讀書不及他們成績,玩遊戲未能掌握玩法,甚至曾對自己的智商能力起了懷疑,問媽媽我要否入特殊學校讀書。一次中學的福音佈道會中,因耶穌的比喻浪子回頭故事,令我生命得重生,深深記住天父看我們為寶貴。我只能說是主建立了我。我深深地經歷到是天父的看顧和幫助,身邊不時有天使扶持鼓勵我,經歷過幾番波折,使我的負面自卑感心態慢慢調節,令我有能力向前行。而心靈上仍然大大地倚靠主,存著謙卑的心,去接受挑戰與承擔。

  我們有的能力是從天父而來。在東京奧運奪得兩面銀牌的游泳選手何詩蓓,她分享說天父給每個人的才能也不同,因此不要總將自己與別人比較。反倒善用天父給予的才能。另外,她提醒各人不要輕易放棄,要為自己訂立目標,縱然未必一下子能成功達標,但要相信必定會有相應收獲。2  她自己也曾走過壓力和情緒低谷。她小時候有媽媽陪伴禱告,使她遇到困難時都會向主交託。她亦鼓勵大家遇到困難時要冷靜,並且找身邊人幫忙或一起禱告。3  當她面對記者訪問時,她直言佳績全靠「八成心態、兩成體能」,她所指的是她在美國密芝根大學苦練五年,通過自我檢討、泳隊常作出賽檢視技術和戰術表現,並強調團隊意識,隊友互相鼓勵,加上心理調整,結果成功助她實力突飛猛進。4

  我們不是倚靠勢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主的靈,方能成事(撒迦利亞書 4:6)。讓我們的心態存著謙卑和倚靠主的態度,在基督裡得著能力。讓主作導航,讓主鞭策,在群體生活中互相勉勵扶持,彼此代禱。願榮耀歸給主。誠心所願。

吳家聰宣教師
2021年9月19日


韋德信:《默想新約希臘文365》(香港:漢語聖經協會,2016年),頁17。

陳昫賢:〈何詩蓓東京奧運後到天主教堂分享 勉努力必有相應收穫〉,《時代論壇》第1774期,2021年8月24日。

申文介:〈何詩蓓李慧詩奧運後分享信仰〉,《時代論壇》第1773期,2021年8月20日。

《 星島日報》記者:〈心理質責決勝 何詩蓓雙銀壯舉〉,《 星島日報》,2021年7月31日。

 

牧者心聲(2021.09.12)

【牧者心聲】蕭仲駒牧師

屬靈同行與成長

  近年刊登於《教牧心理學》(Pastoral Psychology)一篇有關「耗盡」(burnout)的文章,為助人的專業人士(helping professionals)清楚道出耗盡的意義在於三方面的經驗:個人成就感減低(diminished sense of personal accomplishment)、情感衰竭/耗竭(emotional exhaustion)及非人性化(depersonalization)—即不再敏感於別人的感受或困苦。耗盡是不少教牧事奉者的經驗,也是教牧離開事奉職位的兩大主因之一。除了離職的實況,耗盡會導至工作滿足感降低、缺勤、士氣低落、工作質素減低,亦會增加轉職意欲。1 其實,不少教會領袖和熱心事奉的基督徒都曾經有耗盡的經驗。

  董美琴以「掙扎的經驗」來看生命成長;她說:「若說成長,我倒不如給它一個代命詞:『掙扎』…信仰的核心是關係—愛神、愛人和愛自己」。2 她對掙扎的見解別具洞見:3 

用掙扎來描繪生命成長,實屬一種「悲哀主義」。然而,掙扎是一種意識——尋索的意識、反省的意識;是一份誠意——堅持的誠意、踏上的誠意。生命中真是充滿掙扎,因為不論在知識、時間或能力上,我們都極為有限。成長亦然,我相信掙扎的過程中是要擺脫眼前的障礙,這過程更是光明和積極的。我們在掙扎中跨過一個接一個的欄;縱使動作未必完美,甚至把欄拖垮,然而面向標竿直跑,至終還是會到達終點。願在此與大家共勉!

  在過去二十多年的牧會事奉中,我深深體會到「屬靈同行」對靈命成長的重要—是在靈命和事奉上經歷許多掙扎、挫敗、困苦之時,得著鼓勵、安慰、提醒、校正、指引的重要途徑。屬靈的師徒關係(spiritual mentoring)是以「屬靈同行」為重心,是與同路人一起「從神支取在靈性、品格及事奉上成長的資源」4 ;是透過與人(同行者/生命導師/屬靈師傅)結連,並在過程中一同與神結連。這樣,就讓我們得以進深與神結連(真知道祂)及與己結連(面對和認識真正的自己);如此就在靈命上不斷成長(參彼後1:1-11)。

  我的個人經歷可以印證以上所言。其實我信主後沒有遇上銳意栽培我成長的導師,大部份時間都是自己摸索,追求成長。在全職事奉的歲月,雖然看見不少牧人及神學院老師的美好榜樣,但也沒有太多被屬靈師傅銳意培育的經驗。當意識到靈命和事奉上很需要有屬靈的同行時,自己就向主祈求。感謝神應允禱告,逐步在我生命中預備了同行者及屬靈導師,讓我透過與人更深度的結連,被傾聽、被明白、被接納,得到鼓勵、安慰、提醒、校正和指引。過程中我得以坦誠面對及認識自己,也有生命的突破;更重要的,是經歷在天父的深恩厚愛裡的真自由和釋放,以致更有勇氣和能力繼續走事奉主的道路!近兩年經驗到一位屬靈導師真誠地聆聽自己過去二十年事奉的掙扎和成敗得失,並在他的引導下回顧過往事奉的幾個歷程,亦將反思聚焦在起初神給我牧養群羊的呼召。是神的恩典,讓我深深體會到天父愛我及關心我這個人的生命成長,遠遠過於自己或別人所看的成敗、得失、榮辱、功過!展望前路,只管聽從主的吩咐:「你跟從我吧!」(約21:18-19、22) 最後,謹以導師介紹我看的一本書,當中給我的啟迪作結,願與主內肢體彼此勉勵和守望:

  盧雲指出:「我常常認為相關、受歡迎、有權勢就是有效事奉的要素。事實上,這都不是召命而是試探。耶穌問:『你愛我麼?』耶穌委派我們成為牧羊人,應允我們所過的生活,就是要我們逐漸地伸出雙手,願意被帶到我們不願意去的地方。祂叫我們從關注相關的生活(being relevant),轉到一個禱告的生活;從受歡迎的程度,轉到共融和相互的牧養職事;從建立在權勢之上的領袖觀,轉到另一種領袖觀,使我們能夠明辨上帝要帶領我們和我們的子民到何處去。」5 

  盧雲在晚年的生命和事奉體會,始於他從神學院二十多年教授牧養及靈修神學,轉到在方舟群體(L’Arche)~位於多倫多烈治文山的「黎明之家」,與身心障礙者一起生活、服侍他們。他個人的生命歷程及其對新世代領袖的期望,深深觸動我,鼓勵我繼續成長、學習成為合神心意的領袖:「一個伸出雙手和選擇向下爬的生命的領袖、一個祈禱的領袖、一個容易受創的領袖、一個信任人的領袖,是我給大家留下的形象,請你們記得這個形象。當大家展望下一世紀的時候,但願這個形象會使你們的內心充滿盼望、勇氣和信心。」盧雲:《奉耶穌的名—屬靈領導新紀元》(香港:基道,2001),頁69。

蕭仲駒牧師
2021年9月12日


Frederick, Thomas V., Dunbar, Scott, and Thai, Yvonne, “Burnout in Christian Perspective.” Pastoral Psychology (June 2018), 267-276.

董美琴:〈從三種關係看教牧生命成長〉《教牧期刊》第19期(2005年11月),頁128。

董美琴:〈從三種關係看教牧生命成長〉,頁131-132。

Rick Lewis, Mentoring Matters: Building Strong Christian Leaders, Avoiding Burnout, Reaching the Finishing Line. (Grand Rapids, MI: Monarch Books, 2009), 13.

盧雲:《奉耶穌的名—屬靈領導新紀元》(香港:基道,2001),頁69。

 

我的心聲(2021.08.29)

【牧者心聲】王慧賢宣教師

在乎我們的心

 沒有安全感的畸形成長

我相信我們每一個都希望遇到能幫助我們脫險、危難中扶持我們的天使,而不是孤軍作戰。奈何於弱肉強食的世俗中,我們卻很害怕坦露於人前,以致或多或少刻意隱藏自己的缺點,或是放大自己的優點,去增加安全感和求生力能。

 一個瞎子和癱子的正面教導

早前蕭牧師在群組中分享靈修,內容勵志感人,給予新角度去檢視自己的缺點。分享提到一間屋子突然起火,裡面的一個瞎子和癱子因本身的殘疾未能立時衝出火場;聰明的瞎子在危急中就背起了癱子,由癱子指揮,二人在互補不足、同心協力下最終成功脫離火海。缺點或是永久的殘疾不一定是遺憾,在彼此配搭下也可得著美好果效。

我思考:為何缺點不再成為限制?因為我們現以肢體互稱,即各人各有特色:有人是手、有人是腳,我們的不同為要促成耶穌計劃 – 建立基督的身體。這樣當我們見到肢體不是我們(心目中的)神級隊友時,我們也不會視為豬隊友,而是耶穌給予我們彼此建立機會。如是者,我們不會對人嚴苛,反以服侍的心共建神級團隊,將肢體視為體面而不是鄙視厭棄。願意接納別人不同,放下挑剔眼光,付出愛心關懷,扶助隊友,使你的隊友成為體面就是滿足耶穌心意。

 一個瞎子和癱子的反面教導

同是一個瞎子和癱子,拉比卻講述了一個反面故事:園子裡聘用了瞎子和癱子為園丁,癱子見果子成熟就萌生貪念,游說瞎子讓他踩到其背上,成功偷摘果子。此事被園主揭發,質問下瞎子和癱子互相抵賴,最後二人都判為有罪。

頑皮的讀者會說這也是互補不足、同心合作的果效。所言甚是!但結果卻有違耶穌心意。拉比認為每個人心中有善的衝動和惡的衝動,人若行善就必須讓善的衝動操控自己,拒絕隨一時感覺而行。這素質需要長時間培育,刻意實踐,拒絕容讓惡念操控自己。什麼是惡念呢?就是不敬畏上帝即對犯罪無所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