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尾,工作上接受了一個新挑戰,調職至元朗區工作,參與機構一個新服務開拓。其中會使用「生活方式醫學」模式(Lifestyle Modification)幫助中年人士,透過運動、營養、情緒及心理健康,改變日常行為及生活習慣,預防或延緩患上慢性疾病(主要是心血管疾病)。
一邊工作,一邊受訓成為「健康管理教練」(Health Coach),我要為服務對象以度身訂造方式提供個人健康管理指導,例如建立更健康的飲食習慣、增加運動量、提升精神健康。在這半年的工作生涯中,接觸及感受最深的是「習慣」。雖然知道習慣很重要,但有人經常為了自己的壞習慣苦惱,想要戒除卻力不從心;或者,想養成好習慣,卻老是半途而廢。
我向一位基督教教練導師請教如何幫助人改善健康習慣,其中他介紹了一本書—《原子習慣-細微改變帶來巨大成就的實證法則》(Atomic Habits)。作者是詹姆斯.克利爾(James Clear),是一位世界知名的習慣養成專家,並且創立了「習慣學院」(The Habits Academy)線上課程,教育了超過一萬名領袖、經理、教練及教師。大家有興趣不妨閱讀這本書。
在書的封面上印著:
每天都退步1%,一年後,你會弱化到趨近於0!
你的一點小改變,都會產生複利效應,
如滾雪球般,帶來豐碩的人生成果!
不是要做閱讀分享或書評,或講述他提及的原子習慣帶來何等驚人力量,而是其中一個習慣槪念引起了我的好奇和興趣,當中有一個章節是「改變習慣最有效的方法,是改變身分認同」。
習慣建立有三個層次:一是結果(如減重、做有錢人、獲新知識)、二是過程(如運動、賺錢、進修)、三是身分認同(最深層也是最重要的,如自我形象、世界觀、抱持信念)。「結果」關乎得到什麼,「過程」關乎做了什麼,「身分認同」則是關乎相信什麼。要建立持久習慣,每一層次都各有其用處,但建議重點放在希望成為什麼樣的人。
目標不是賺錢,而是成為懂得創造財富的人。
目標不是進修,而是成為有學問的人。
目標不是靈修,而是成為與神親近的人/成為主的門徒/
成為神兒女/成為神的子民!(下選「與神親近的人」)
習慣就是身分認同的具體化。每天把床鋪整理好,就把「一個有條理的人」這個身分認同具體化了;每天運動,就把「一個健康的人」的身分認同具體化了;「每天靈修」就是「與神親近的人」的「身分認同」具體化了。作為基督徒,都必定被教導過靈修的目的是與神親近,使靈修成為生活一部分,故有「靈修生活」的說法,不過接著會把重點放在選擇那本靈修材料、靈修合適的時間、靈修實踐方法等。當然這些都十分重要,前題是我們有沒有上述的「身分認同」(sense of identity),而不是「身分認知」(cognition of identity)呢?
我們不可能因一次靈修,而成為與神親近的人,其實是一種漸進式的演化及成長,建立靈修習慣就是成為與神親近的人的過程。弟兄姊妹們都曾經實踐過靈修計劃,訂定了諸如「每日靈修」「每天晚上睡前禱告」等目標,但往往不敵睡魔、看手機或上網等誘惑,這時,靈修習慣的實踐計劃就告吹了!於是我們開始自責,怪罪自己意志力、毅力不足,逼自己重新嚴格遵守一段時間後,又重蹈覆轍,陷入無止境的惡性循環,甚至放棄了。
「身分認同」是建立習慣的起始點,也是核心中的核心,如何實踐並持續下去呢?書中提及有四個法則(提示、渴望、行動、回報),原來自己在靈修生活裡無意中也實踐了部分法則:
- 提示(讓提示顯而易見):在家中當眼之處擺放聖經或靈修材料、在手機上特定時間發出靈修提示訊息。
- 渴望(讓習慣有吸引力):靈修時或靈修後嘆一杯咖啡、在大自然環境中靈修。
- 行動(讓行動輕而易舉):用靈修Apps、讀幾節/小段/一章經文(這只是起步,逐漸會增多、加強)。
- 回報(讓獎賞令人滿足):認識神更多、有更深度信仰、與人分享靈修經驗的得著、心靈滿足感。
「原子習慣」一書啟發了對建立靈修習慣的思考,善用「原子習慣」的力量,讓每天靈修習慣累積1%,不求倍增多少,但毋忘我們的「身分認同」。
「你們是被揀選的一族,是君尊的祭司,是神聖的國度,是屬上帝的子民,要使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彼得前書二9
周劉翠萍執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