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最新消息

牧者心聲(2022.05.08)

【牧者心聲】周劉翠萍執事

耶穌與母親馬利亞

  

耶穌肉身的母親馬利亞,我們常常都會以「蒙福的女子」形容她,身份何等尊貴。馬利亞是一個極普通的名字,可有想過這名字的意思為「痛苦」。聖經中對馬利亞的記載不多,每次均刻劃她作為母親的時候,這一切可以一句話貫之:「你的心也要被刀刺透。」(路加福音2:25-35)。(先知西面的預言)我們從她與耶穌五段的「相遇」中,看看這位作母親的心路歷程。

路1:49 耶穌在馬利亞的母腹中
馬利亞在懷孕時忍受了未結婚已有了身孕之屈辱,卻稱頌上主『那有權能的為我成就了大事……』。

我們常會記得尊主頌「我心尊主為大,我靈以上帝我的救主為樂」,並常以此稱讚馬利亞。在當時,少女未婚而懷孕是不貞,未婚夫或丈夫可用石頭將她打死,我們看到馬利亞的堅強性格,她肯定而堅強地一句簡短的說話:「就照你的話做吧」。

路2:41-52 “反叛期”的耶穌與馬利亞
當耶穌十二歲時跟父母往耶路撒冷,馬利亞找到了失散的耶穌向他表示憂傷時,耶穌竟說為何要找他,因為祂以天父之事為念。

這件事的結局是耶穌就與父母回去,馬利亞「把這一切的事情都存在心裡」,這事讓她被提醒耶穌並不完全屬於她,我們看到馬利亞讓孩子有自己的發展空間。子女踏入青春期,開始不再以父母為中心,會思想父母以外的事情,作母親的不是放任,而是放手。

約2:1-11 耶穌首個神蹟由馬利亞促成
耶穌長大後出外傳道行首個神蹟(把水變酒)時,馬利亞提醒她兒子,主人家已經無酒招呼客人了,耶穌卻表示「母親,我與你有甚麼相干?我的時候還沒有到?」

馬利亞看到了一件很尷尬的事情發生了,她很著急,希望耶穌可以做些事情;耶穌的回應,可能亦令母親感到另一種尷尬。有時母親不要太緊張,我們看到馬利亞的「時間表」與耶穌的不同,她學習要跟著孩子的時間表成長,並按上帝的旨意去行。

太12:48-50耶穌重新定義與馬利亞的關係
有一次馬利亞和耶穌的兄弟來找他,他竟說『誰是我的母親,誰是我的弟兄……凡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姐妹和母親了。』

按字面,耶穌前句這番說話是“大逆不道”的,作為母親聽到都會感到不被尊重,我們看到馬利亞沒有計較地位及尊嚴,沒有勉強走進群眾中責備祂不孝,反成全了兒子。馬利亞明白耶穌與她的關係改變了,理解到這話的意思是凡遵行上帝的旨意,就是祂的兄弟、姊妹和母親。兒女長大了,有說管教子女的方法,不應只家長式教育,需要建立像朋友般相處,對孩子說話背後帶出的意思及感情,可更促進親子關係。

約19:25-27 親歷耶穌死亡的馬利亞
耶穌釘十字架的時候,不是很多人敢走近,但耶穌的母親和一些婦女、門徒來到十字架下。

馬利亞不會在乎別人的言語、行為的攻擊。無論別人怎樣評論兒子,甚至身份是一位「死囚」,我們看到馬利亞都能接納耶穌,因為她是孩子的母親。兒女遇到困難或痛苦,作母親寧願承受的是自己;但正如十字架的苦難,惟有耶穌必須由自己承擔。母親未必能代替孩子去做任何事情,但願意陪伴孩子成長。

#馬利亞性格堅強
#馬利亞讓孩子有自己的發展空間
#馬利亞學習按上帝的時間表跟著孩子成長
#馬利亞成全了孩子
#馬利亞接納孩子

周劉翠萍執事

 

堂會故事(2022.05.08)

【堂會故事】方奕楷弟兄

由動土到奠基

建築.建人

  

1996年,你已搬入馬鞍山居住?或是仍未信主受洗,更談不上加入合一堂馬鞍山堂?

不論當年我們是相識,或是只是街上擦肩而過的陌生人,今天因著天父的恩典、合一堂馬鞍山堂的緣故,我們走在一起進到這個大家庭。回想當年,籌建新界堂校委員會選擇在96年4月21日,舉行「動土禮」,在當年仍是一幅地盤的堂址,一群教友驅車浩浩蕩蕩前往此地,見證天父帶領合一堂籌建新界堂校標誌性的階段!

當年仍年青的我,喜歡拿著攝錄機,拍這拍那,榮幸有機會將「動土禮」的過程拍攝下來。望著空蕩蕩的泥地,本是很難想像在上面建設馬鞍山堂的面貌會是怎樣,但參加者仿似帶著另一對預知未來的眼睛,預視在這片土地上,我們同心為拓展神國忠心服侍。在一個天朗氣清的週日下午,籌建新界堂校委員會主席,已故執事單家傳醫生,手執泥剷,象徵性在地上剷起一撮泥,代表我們為合一堂馬鞍山堂決心建好教堂,也矢志建立門徒!感恩,片段都留存在《五週年堂慶感恩集VCD》中。

今天置身於合一堂馬鞍山堂,在樓層間穿梭往來,參與聚會,投身事奉,進出不同間格時,你是否想到,在當年「動土禮」祝福環節,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總幹事吳振智牧師祈求天父使這聖所能超越其中的間格!這提醒我們,要善用天父賜福給我們的空間,亦期望不要受建築物外表的限制,祈求我們為天父培育更多人更多門徒,為祂作更大的事!

過了年多的時間,我依舊拿著現已棄掉的攝錄機,為教堂興建的過程拍下零碎片段,棚架、建築工人工作、運泥車進出地盤等景像,全記在影碟中。當馬鞍山堂的建築工程大致完成,1997年6月29日,舉行「奠基禮」,儀式同樣由當時帶病的單家傳執事主持,同年9月,幼稚園校舍落成開課,並命名為「合一堂單家傳紀念幼稚園」,翌年增辦幼兒園。

1997年12月7日,舉行新堂「啟用禮」,在正堂舉行崇拜,約有100人參加。

眨眼度過廿五年的歲月,光影留住上帝恩手帶領馬鞍山堂的歷史,今天科技發展一日千里,單用手機已可拍下高質的影像,但我更期盼合一堂馬鞍山堂每一位成員,用我們的眼睛,用心,將天父奇妙帶領的經歷留存在心,使這段歷史傳頌下去,多廿五年,為一代一代,傳遍更多個世紀!

 

特別通告(4 月 24 日起)

特別通告(2022年4月21日)  香港政府宣布於2022年4月21日放寬社交距離措施,因此本堂更新以下安排: …

繼續閱讀

牧者心聲(2022.04.17)

【牧者心聲】劉紹雄執事

“疫”景中的隨想

  

今天政府正式公布,由4月21日起重開宗教處所,總人數為五成容納量,實在是一大喜訊!本港第五波疫情嚴峻,全港市民深陷疫境。身處其中,我對「返教會」也有一些體驗和感想,藉此機會與弟兄姊妹分享互勉。

由2月10日起政府關閉宗教場所,教會須停止實體崇拜,至今經已兩個多月。在此期間,馬鞍山堂教牧、幹職同工與崇拜及靈修部兄姊努力配搭,讓我們每個主日仍然可以網上進行早堂或午堂崇拜,各自在家中同一時間敬拜上主,而每週平均參與教會崇拜的人次都維持在四、伍佰之間,實在要感謝聖靈的保守看顧。我比較幸福,每主日都可以和太太及兒子三人同心敬拜,一起祈禱唱詩,聆聽上主之言,也有機會互相分享領受;但回想起來,總覺得仍有不足,未能如往常一樣在莊嚴的聖殿中與主內肢體同感一靈、齊應阿們,全人合一地感悟上主的臨在。待教會重啟實體崇拜,必定珍而重之,與眾肢體如同一人,聚集同瞻三一上主的榮美,謳歌感恩讚頌!

在這期間,限聚令亦擴大至私人處所,禁止兩個家庭以上的跨家庭聚會,對教會肢體的團契生活影響至大。感恩的是現代科技發達,善用資訊科技的弟兄姊妹可以透過Zoom、Teams、Workspace等應用程式保持網上聚會,但也有不少團契小組未能保持緊密聯繫。況且上班、開會要Zoom,上課、學習又Zoom,祈禱、聚會再Zoom,難怪大家都表達有點兒Zoom疲勞了!你這方面的景況又如何?教會聚會即將重新啟動,讓我們彼此激勵,珍惜每一個相聚的機會,俾能實踐彼此相愛,一起在基督裏紮根成長,被建造成上主的靈宮。我們也可以重新思考,如何運用已學懂的資訊科技,聯繫因各種情況未能返教堂聚會的肢體,甚或加強與海外肢體的連結,拓展跨地域的國度。

在實施「關閉」、「禁止」等措施,嚴緊抗疫的同時,在逆境之中,教會服事鄰舍、見證福音的使命實踐都可能被冷卻了!教會即將重新啟動,學校、鄰舍中心、院舍的各樣活動也將陸續回復正常,願聖靈燃點我們的愛心與熱誠,引領教會重新上路,認識耶穌 — 體驗基督復活的大能,與他一同受苦,效法他的死。誠心所願!

劉紹雄執事

 

牧者心聲(2022.04.10)

【牧者心聲】鄭海傑宣教師

「忠徒」大事錄

  

記得中學讀彩虹邨天主教英文中學時,所有學生被迫要去聖堂彌撒1。 有一次看到彌撒的程序中寫著「瑪竇福音2 」, 勉強猜想是基督教的「馬太福音」,接著又出現另一個書卷,名叫「宗徒大事錄3」, 想極都想不到是甚麼書卷,後來發現原來是「使徒行傳」時,年少無知的我忍不住爆笑了出來。

適逢今天是「棕枝主日」,我想與大家分享的不是「宗徒大事錄」而是「棕途大事錄」,也就是記載基督耶穌光榮進入耶路撒冷城的一幕。在這經典的一幕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不是路途鋪滿棕枝和衣服的「棕途」,也不是實現先知撒迦利亞預言4 中「謙謙和和地騎著驢駒子」的耶穌基督,而是竭力高呼著「和散那5 ,和散那」卻在幾天後改口呼叫「釘他十字架,釘他十字架」的百姓。

當時那些準備過「逾越節」的以色列百姓,拿著棕樹枝在城門熱烈地迎接耶穌,其實是一件「不尋常」的事;因為猶太人慶祝「逾越節」時,根本沒有用「棕樹枝」的習慣。百姓拿著「棕樹枝」並將棕枝和衣服鋪在地又高呼吶喊「和散那」的行為,其實是充滿政治色彩的 ,這行為反映他們內心多麼期望眼前的耶穌能拯救以色列百姓,從統治他們的羅馬帝國手中奪回政權。或許就是這份「期望與現實的落差」,為百姓帶來極大的憤怒和失望,結果在祭司長和文士們的慫恿下,百姓選擇釋放作亂殺人的囚犯巴拉巴 ,而除掉釘死稱為「猶太人的王」的耶穌。

這些年,香港人的生命充斥著負面情緒,久久未能平伏。我們作為基親徒自然會交托主耶穌,期望自己能夠在「身體的問題、心理的問題、經濟的問題、家庭的問題、婚姻的問題、戀愛的問題、工作的問題、學業的問題、政治的問題」中被拯救出來,這是無可厚非的;可是,若果上帝的心意,沒有讓您在這堆問題中「被拯救出來」的話,面對著「期望與現實的落差」,您是否會選擇與昔日的百姓一起高呼「釘他十字架,釘他十字架」呢?

親愛的弟兄姊妹,大齋期來到最後一個禮拜了,願您把握機會,分別今周五出來,透過線上受苦節默想祈禱聚會,反思自己要做支持耶穌受死的百姓、或做為利益而出賣夫子的門徒、還是要做為愛世人義無反顧完成苦路,以無罪之身懸掛在十字架上,完成救贖宏恩的耶穌基督同行受苦的「忠徒」?

鄭海傑宣教師


1. 彌撒(Missa),即天主教中的「感恩祭」,類似基督教中的崇拜。
2. 瑪竇福音(The Gospel according to Matthew)天主教新約聖經的第一卷書。
3. 宗徒大事錄(The Acts of the Apostles)天主教新約聖經的第五卷書。
4. 撒迦利亞書9:9 – 錫安的民哪,應當大大喜樂;耶路撒冷的民哪,應當歡呼。看哪,你的王來到你這裏!他是公義的,並且施行拯救,謙謙和和地騎著驢,就是騎著驢的駒子。
5. 和散那(Hosanna),意思是「上主,求祢拯救」。

網上講座及義診

網上講座及義診  日期:25/3、1/4、4/4、8/4講座時間:下午1:30-2:15網上義診:下午2:15 …

繼續閱讀

堂會故事(2022.03.27)

【堂會故事】方奕楷弟兄

硬件 或 軟件

上帝使用便是好「件」!

  

20多年前的一個週日下午,我拿著一叠合一堂馬鞍山禮拜處宣傳單張,獨個兒跑到耀安邨派發,好不願意!我看這些文宣是推廣的軟件!

另一個週日下午,我依舊拿著一叠合一堂馬鞍山禮拜處宣傳單張,這次有一位少年人(鄭以心牧師的兒子)陪我跑到耀安邨派發,遇上一位男士,問我難答的問題,我表現得不耐煩,對自己也很失望……少年人安慰我說:「係咁架嘞!」

當日我身為推廣組的成員,職責上要每週向馬鞍山居民推廣,還要每週末走進馮堯敬中學掛横額宣傳,雖然不少次甩底未能完成!我看這些是推廣的硬件!

當時還要組織每個週日下午的人手在區內派單張,時而順利,時而遇上上文描述的不快遭遇,時而得到鼓勵,當下感受或會不佳,但今天再回想,反覺得是磨鍊耐性的機會,若與昔日使徒面對宣教逼迫的處境相比,實在不足掛齒!

另外,我亦有機會透過文字作教會內部推廣,當時策劃一份刊物《馬鞍山呼聲》,向教會弟兄姊妹分享推廣進度,但在上世紀90年代,中文電腦打字尚在學習中,還記得當時要借用大哥家中電腦處理,用上一個下午,才能輸入數十個中文字!

感恩!當時還有弟兄姊妹努力推動九五及九六福音運動,在區內舉行傳福音行動,打好美好的根基,接觸居民。直至1997年建好教堂,亦不忘爭取機會,申請在商場舉行聖誕推廣活動,組織弟兄姊妹在商場獻唱聖誕歌曲,當時我有機會參與策劃的服侍,太太亦有上台獻唱,計計日子,女兒當時已在太太腹中,在剛懷孕階段,想不到胎教,是在商場唱聖詩的時候發生!上帝的時間真是奇妙!

時值邁向教會25周年紀念,上帝一直在看顧保守馬鞍山堂,也讓人參與其計劃中,怎能不讚嘆上帝滿有恩典的帥領!

不論是硬件或是軟件,上帝使用便是好「件」!

方奕楷弟兄

 

牧者心聲(2022.03.20)

【牧者心聲】蕭玉芳宣教師

「願你們平安」

  

主內平安,大家最近怎樣?好嗎?

相信大部分人的答案都是:不好。不好可能因為自己或身邊所愛、關心的人染疫。又或是看見疫情一發不可收拾,確診個案幾何級上升,不少小孩子及長者相繼離世,醫療系統出現不勝負苛,甚至殯儀館也承受不了辦理死者的後事。再加上世界風雲變色 –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造成死傷枕藉。這一切不禁令人傷感,更覺世界的不穩及帶來的不安!

這讓我想起昔日的一幕:耶穌來,站在(門徒)當中,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Shalom(平安)」- 原本是以色列人見面、分別時一句很平常的問候語。但四福音只有兩處(太28:8-10及約20:19-22)記載主向人說「平安」,這反映我們的主沒有以「平安」作禮貌的客套說話,而是針對特別的情況而表達:

「那日(就是七日的第一日)晚上,門徒所在的地方,因怕猶太人,門都關了。耶穌來,站在當中,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說了這話,就把手和肋旁指給他們看。門徒看見主,就喜樂了。」(約20:19-20)

當時門徒感到極度害怕,不單是因為主被釘十字架,他們頓失倚靠,而且因為主埋在墳墓裡的身體不見了,官方認定是門徒把主的身體偷去,於是下令追捕他們,他們生命備受威脅,因而害怕並躲藏起來。此時,復活的主親自向門徒顯現,第一句說的話就是「願你們平安!」,對充滿恐懼感的門徒是何等安慰與祝福!

誠然,世事如棋,能掌握的很少,不能掌握的卻很多,或許我未能改變外在環境,但總相信能改變個人心境。弟兄姊妹,這不是因為我有自信心,而是復活的主曾應許「我留下平安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的,不像世人所賜的。」(約14:27)

蕭玉芳宣教師
2022年3月20日

 

主任牧師的話(第十七期)

問天,為何人要受苦?!許開明牧師

  

許開明牧師

人在苦難重重中,走投無路,會向天吶喊:「天呀,為何人要受苦?」活在2022年的香港人,真苦呀!世紀疫情愈來愈嚴峻,執筆之時,每天數以萬計人確診;日日外出或在家都要帶口罩,攜清潔液、 還要打完一針又一針,再來一針,有針紙證明才能通過疫苗通道,安心出行,否則連進入教堂崇拜也不行!周圍不少人確診,做完深喉檢測,自我檢測還未夠,還要排大隊在暴日下到社區中心等候核酸檢測。有朋友說每天做自我檢測都心怯,特別是有些咳,有點兒像發燒,就會提心吊膽,結果呈「陽性」就糟糕,連同住家人也受牽連。世紀疫症,已使人健康飽受威脅,經濟民生受損,許多商舖關門,許多人苦不堪言!天災已叫人難受了,還有人禍, 當權者發動的俄烏戰爭,做成多人傷亡,世界的不安,叫生活在苦困中的人苦上加苦;天災人禍不斷發生,到底上帝,袮在那裡呢?天災與人禍帶來苦難重重的世界,我們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苦難是人生的事實

現代著名學者米蘭.昆拉德(Milan Kundera,1929年4月1日-)曾說:「我痛苦,故我存在。」,他認為人的存在,就會經歷苦難;只要有生命,就會面對苦難;好像真樹與假樹;真樹,有生命就會被蟲咬,引致遭殃,樹會慢慢死亡;假樹,無生命,不會有蟲蛀,災難永不會出現。有血有肉的人,在世上感受到勞苦愁煩、病痛、衰老、死亡,在苦海的洶湧波濤中。苦難好像空氣佈滿全世界,無論什麼地方都會有苦難,無論什麼人都會遭遇苦難,苦難從人生的開始,便與人形影不離,每個人生的階段,都會出現苦難;這正如雅各說:「我平生的年日又少,又苦。」(創世記47∶9)。誰不怕苦難呢?或許會有;大部份人,面對苦難難免會懼怕擔心、焦慮不安。

苦難何價?

米蘭.昆拉德,一生經歷不少苦難。他曾被拉到德國納粹集中營受盡苦楚,在受苦中,他反思上帝若然容許苦難,甚至苦難來自上帝,這苦難必定有其意義,因此人生要從苦難悟出意義來!以下幾點,是筆者個人體會:

第一, 苦難給人動力

人在苦難中,自然的反應,會千方百計想逃脫苦困,因而激發潛能。今日許多的發明,例如麻醉藥、中醫的苦茶、種疫苗等均由於人要逃脫疾病苦痛而來。所以,苦難磨練人格,激發人的潛能,促進社會科學文明進步。著名音樂家舒伯特說:「我的音樂是才華和厄運之子相連。真奇怪,眾人似乎最欣賞我在困厄之際所蘊釀的音樂。」 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 「快樂頌」是在他人生低谷,失去健康、失戀又失聰的時刻完成的作品!貝多芬在人生不快樂的時刻,竟能創作出叫人欣喜的樂曲!

第二,苦難使人生命茁壯

一位佚名哲人所說:「生命中的每個苦難、每個傷痛、每個打擊,都有它的意義。」生命,總是在挫折和磨難中茁壯;思想,總是在徘徊和失意中成熟;意志,總是在殘酷和無情中堅強。筆者非常敬佩年老的母親,她很喜歡說一句閩南話:「我苦呀!」,小時候很不喜歡她說這話,後來年紀大懂事了,明白媽媽真的很苦,她說「我苦呀!」,可以抒發她心中的痛楚 ! 媽媽在內地生了大家姐、二哥、三哥都相繼死掉,抵港後又遭丈夫遺棄,跟著大哥又被害致死,打擊接二連三,她真是苦呀,苦到我怕她承受不住打擊,會做傻事呢!幸好,信主之後,她雖然仍講 「我苦呀!」,但還會加上兩句 「耶穌愛我!」、「感謝主!」我發現媽媽在苦難中,磨練得愈來愈堅強,給我美好的形象。

第三,苦難使人生命成長

上主會藉著苦難催迫我們信靠祂,也藉著苦難叫我們的靈命長進。申命記32∶11說∶「…又如鷹攪動巢窩,在雛鷹以上兩翅扇展,接取雛鷹,背在兩翼之上。 」這是母鷹教雛鷹學飛的方法,攪動巢窩,使鶵鷹不舒服,叫牠們不得不離開,從高處跳下學飛。當雛鷹因恐懼而下墮時,母鷹就扇展兩翅接取雛鷹,把牠們背在兩翼之上,拯救雛鷹,這母鷹像徵上主對我們的試煉。上帝會攪動我們舒服的巢窩,使我們遭遇苦難,把我們推出窩外去,面對人生風險,使我們被迫展開兩翼,學會信靠和順服,叫我們的靈命得長進。奇妙的主,一方面叫我們遭遇困苦,另一方面又保護我們呢!

第四,苦難中確信上主的同行

人在苦難中,主必同在,甚至會苦盡甘來!這是聖經多處強調的思想,士師記中拿俄米與路德的故事最明顯突出這觀念;莫特曼(Jürgen Moltmann,1926年-)強調人是透過苦難才深透認識和經歷上帝的愛。人是從「苦難」和十字架來認識上帝,這樣啟示是隱藏而間接的。莫特曼的苦難神學指出:在人類的痛苦中,上帝沒有隱藏,祂總是與受苦的人同在,就如聖經以賽亞書63:9所說:「他們在一切苦難中,祂也同受苦難」。因此,沒有苦難就沒有愛!在人的苦難中,「耶和華靠近傷心的人,拯救靈性痛悔的人。義人多有苦難,但耶和華救他脫離這一切。」詩篇34:18-19。

結語:

最近在網上熱傳香港著名導演楚原先生的人生哲理,他說: 「但係『人生』呢兩個字,就係 『歡聲』同『淚影』4個字砌成…」;是的,人生總有苦與樂:然而,常言道:「人生的痛苦(苦難)十常八九」,楚原的人生 也是『淚影』多於『歡聲』。然而,面對『淚影』的人生,他有個積極的信念:「明天總比昨天好」;對我來說,因為有主在我人生的船中,祂能平息風浪;縱然明天仍然是荊棘滿途,苦難重重,主牽我手,我信苦盡甘來,彩虹再現,明天定會更好!

 

牧者心聲(2022.03.13)

【牧者心聲】萬家諭宣教師

我們是主內一家

  

近月香港疫情嚴峻,因此政府制定了不同的措施,包括要求宗教處所暫時關閉,以及公佈「疫苗通行證」的使用,因此兄姊未能親臨教會聚會。這些措施令人不其然想像出宗教被規管的圖畫,這幅圖畫中,宗教聚會會被監管,甚至是被禁止,也考驗到我們弟兄姊妹之間的關係是否有足夠的信任。

耶穌魚
耶穌魚

早前封城、封區或者禁足的消息,引起了搶購潮,超市的貨品被搶購一空。搶購是表象,內裡的問題是社會的信任危機。我們不寄望政府會有恰當的安排,也不寄望我們的鄰舍會守望相助。我們無法相信在必要時我們會得到幫助,所以便去搶購來先保障自己和身邊的人。

早期教會的信徒為躲避羅馬帝國的迫害,他們必須隱藏自己的身份。當他們聚頭的時候,為著大家的安全,便要確認對方同為基督徒。其中一個確認身份的方法就是畫「耶穌魚」(ΙΧΘΥΣ,Ichthys):先由一方隨意畫出一條弧線,對方若是基督徒的話,便會畫出另一條弧線來回應,兩線交疊形成魚的形狀。

魚的希臘文是ΙΧΘΥΣ ,這幾個字母正正與「耶穌基督,上帝兒子,救主」的希臘文開首字母一樣(Ἰησοῦς Χρῑστός Θεοῦ Yἱός Σωτήρ)。換而言之,其實當時的信徒所畫出來的不單是兩條弧線或者一條魚,而是表達了自己的信仰——耶穌基督是上帝兒子,是救主。同時也道出了我們信徒的關係是建基於耶穌基督,因著基督我們成為弟兄姊妹,因著基督我們在同一團契之內,因此能夠彼此信賴和信任。

「我們是主內一家」,這句說話不應該只是神學理論的總結,或者教會的口號,應該是沉重、有承擔、真誠、充滿愛心的承諾。我們承諾會視弟兄姊妹如親人一樣,在困難的時候彼此扶持和幫助,不會因為有人落難而出現排擠或落井下石的情況,反而會不離不棄。因為基督如何愛我們,我們就當如何相愛。

親愛的弟兄姊妹,我們有視彼此如同親人一樣嗎?我們是否一個能夠彼此信賴和信任的群體呢?還是我們原來跟普遍的社會大眾一樣,落入了一個信任危機呢?

以下送給大家一段詩歌的節錄,願我們可將之化為禱告,向主祈求。

「求助眾彼此接納,效主接納我們;
求教導我眾相愛,情同手足、親人。
求主鑒臨並居住,導引信心路程,
我們既得主接納,理當相愛相珍。」

——節錄自新普頌665《聖桌展示上主接納》

萬家諭宣教師
2022年3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