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最新消息

牧者心聲(2022.01.16)

【牧者分享】吳家聰宣教師

酒用盡之時,主耶穌奇妙改變

  經文:約翰福音2:1-11

  當酒用盡,就是我們無能為力的時候,就如馬利亞去向主耶穌表示婚宴的主人家沒有酒了。我們尋求主、仰賴主的時候,就是更加需要順服聽從主耶穌的指示,就像馬利亞吩咐用人:「他(耶穌)告訴你們甚麼,你們就做甚麼」。昔日耶穌將水變酒,今日耶穌仍改變我們的生命,改變的過程我們不能預計;改變的經過,我們學習順服;改變的結果可能會是意料之外。

  記得2014至15年間,我哥哥家樂患了慢性淋巴癌,當時入院時都比較嚴重,醫生曾認為他遲了入院就醫。當我們三個妹妹和媽媽都十分擔心,那當然還有阿嫂。我們都是信主的人,我們只有仰望主醫治。哥哥比我大十多年,所以對我這個細妹來說,在我印象中多數時間是被他疼錫的記憶。他陪我在公園玩,他曾買過一隻大狗公仔送給我,他亦曾經教我彈鋼琴,因為我的琴老師移民。

  在哥哥未有淋疤癌之前,哥哥與媽媽各自心裡積了很多對對方的怨氣和心結。我們三個妹妹都無法解這個結,還被指責偏幫對方,次次都沒有好收場,這個結 — 冰封了多年無人能解,做妹妹的甚是難過和難受,兩位姐姐都無辦法插手。當時主在我心裡給我一個使命,就是要做家中的和平之子,將自己作家人聯繫的橋樑。為了學習順服主的教導,我借故約哥哥吃早餐,錫我的哥哥也沒有推辭,接受邀請。見哥哥受落約吃早餐,於是定期約他。我們在吃早餐時彼此關心,又互相交流處事看法,不時提下媽媽的狀況,希望哥哥的心結可以鬆一點。但對於哥哥與媽媽的心結,仍是束手無策,只有常常放在禱告之中。

  直至在哥哥患這淋巴癌時,過程十分艱難,試藥不斷。記得後來不只是抵抗癌病,連他的精神狀態也不能支撐住,對於我來說是崩潰,多次為哥哥這病哭著禱告,問天父何時可以完成哥哥的治療。酒已用盡了,似乎他的病和心結的事都無計可施之時,突然天父帶了他去了一個自我反醒的機會,他在精神科病房中深切反思自己的人生和角色崗位,天父又派教會的師母去為他禱告,聖靈在哥哥心中引導他。有一次我去探望他時,剛巧師母到來,於是師母邀請哥哥與我一起禱告,也為他自己的心結禱告。耶穌將水變酒的奇蹟出現,天父撫平了哥哥的鬱結,他的心結被解開。當他第一天出院,沒有人提示他之下,他立刻打電話給媽媽,向媽媽報平安。後來,我不時約哥哥上來家中,讓媽媽有機會跟哥哥傾談對話,每逢過節或生日都安排機會見面。過了兩年後,我們肯定哥哥與媽媽之間已經見不到有難解的結。

  今次哥哥淋巴癌復發,就是給我們再一次的挑戰,病況跟上次不一樣。而因為哥哥入院,再一次檢視我們家人之間的關係與角色。比較明顯的是阿嫂需要支援和同行,有時需要商量一些決定,有時需要幫手,有時需要給機會阿嫂舒發心情。

  哥哥感到自己身體不對勁,當時酒已用盡了,擔心自己精神和體力上不能返工,於是他兩度自行到醫院求醫,奇妙的是在急症室等候,他很快被安排見醫生,做了身體檢查,最後醫院收留他觀察。酒已用盡了,當1月4日下午醫院通知阿嫂,哥哥呼吸困難,要家人到醫院,我們到達探望他時,他已經插著喉,麻醉藥已落,眼睛不能打開,只見到他使勁地呼吸。因為當時未有醫生解釋病況,我們見到他的狀況心裡極度擔心,不住地為他禱告,也告訴他媽媽也為他禱告。他的腳有反應地郁動,似乎是聽到我們的說話。在他昏迷之前一天,我跟哥哥傾電話,哥哥提及擔心會失去工作。在他昏迷之時,阿嫂為他向他的老闆講解他請病假的原因及病況,老闆的回應是新合約已經為他預備了,等他康復後可以返工,這個叫哥哥可以放心接受治療,感恩有這個滿有人情味的老闆。酒已用盡之時,阿嫂天天在數算天父如何的保守和看顧,一切事情都巧合地發生,天父為她預備眾多天使在她身邊,使她手頭上的問題都得順利解決。相信前面是一個長期的抗爭,與哥哥對抗癌病,心裡仍然學習順服去服侍家人,彼此支援,讓主耶穌作奇妙的事。

  當馬利亞向主耶穌表示婚宴的主人家沒有酒了,我們不清楚馬利亞同主人家有何關係。馬利亞是關心主人家的處境,為主人家著急,因為婚宴不能提供足夠的膳食餐飲,會令主人家蒙羞,這點在猶太人傳統更加重視。今天我們學習好像馬利亞般,為別人的處境代禱,切身處地著想,作出合宜的回應和安慰。上週六在信仰研討班中學員在學習祈禱的一課,課堂的最後我分享祈禱中經歷哥哥在這段期間的感恩事情時,學員的回應是「我們未能向你說出甚麼合宜的說話安慰你,相信你這段期間一定辛苦和擔心,你仍跟我們上課,實在感謝。讓我們為你和你哥哥禱告吧,但我們不太懂開聲帶祈禱,現在我們嘗試吧」。學員說著已經眼淚在流,她們另一邊是著急如何開聲帶祈禱,對她們來說是膽粗粗地帶祈禱,也是實踐順服聖靈的感動。我被她們的說話感動,她們的回應是如何窩心,她們的禱告叫我帶著眼淚祈禱。這是寶貴的一課。願我們有同行禱伴常彼此代禱交托,一同經歷上主的恩典。在此特別感謝大家關心和代禱,你們的代禱,成為我們的支持。

  回看社會及教會現況,大家都會擔心前面將會如何走。疫情又再嚴重起來,不知何時才可以恢復。教會人數、能力、甚至靈力都不像以前。離開了香港的肢體,更加見不到長遠會是如何,只是天天都面對艱辛適應。是的,酒已用盡,很多事情不如以往。正正是因為無計可施,我們更加需要靠賴主耶穌,仰望天父幫助,聖靈的感動,學習祂的說話,反覆思想,順服主的指示,主裡更深相交,其與人同工,盼望能見證到主耶穌由水變作美酒。不要忘記主耶穌是親自抽空出席這個婚宴,同樣地若你願意主耶穌與你同在,讓主耶穌進入你生命之中,將水變酒,奇妙的改變,叫你經歷出人意外的平安和奇妙,讓上主的榮耀彰顯。將來向別人分享這個經歷和感恩之心,更可能你身邊的人會覺得你是「好酒」,「正嘢嚟架」!將一切榮耀歸給主。誠心所願。

吳家聰宣教師
2022年1月16日


 

中華基督教會神學教育主日

【崇基學院神學院與中華基督教會的關係】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每年均會邀請各堂舉行神學教育主日,本堂為響應區會之 …

繼續閱讀

牧者心聲(2022.01.09)

【牧者心聲】蕭仲駒牧師 愛是永不止息   上月我寫的牧者心聲把重點放在屬靈師徒關係(spiritual men …

繼續閱讀

1月7日起(至1月20日)早、午堂崇拜及各聚會安排(1月7日修訂)

最新聚會安排(2022年1月7日修訂)
根據2022年1月5日政府因應最新疫情發展收緊社交距離措施,本堂祈望與肢體配合對抗疫情,由1月7日至1月20日,更新聚會安排如下,懇請弟兄姊妹留意:https://mosc.hopyatchurch.org.hk/wp/wp-content/uploads/2022/01/announcement20220107.jpg

牧者心聲(2021.12.26)

【牧者心聲】蕭仲駒牧師 屬靈師徒關係(spiritual mentoring)與靈命成長   本年9月我寫的牧 …

繼續閱讀

合一堂按立執事典禮

本堂謹訂於2022年1月1日(禮拜六)上午10時30分在九龍堂舉行按立歐啟文弟兄、邱提鴒姊妹、顏列銘弟兄、譚希 …

繼續閱讀

牧者心聲(2021.12.19)

【牧者心聲】蕭玉芳宣教師

  這個星期,當我每逢早上乘搭鐵路返回馬鞍山,總會路經某間出售臘腸的店鋪,店門外早已排滿人龍,正待入內購買優惠食品。好奇的我那刻才意識到又有優惠貨品推出,對於每個在門外等候進內的人士,我佩服他們能把握這個優惠時期,且不吝嗇時間去等待,務求能以優惠價格購得心頭好,我想對他們每一個來說,這個行動是有價值和具意義的。

  我不禁思想「12月」對信徒來說,究竟有何意義?是告別過去的不快?還是迎接、邁向新一年?或許對合一堂馬鞍山堂的兄姊,這個月份蘊含着記念、慶祝主降生之餘,還有周年堂慶。至於我,每年的12月對我都別具意義——因為33年前的12月某個晚上,我重生了!!

  我總會刻意選擇在每年的12月重温與主的相遇、邂逅片段:當時的我正感到人生空虛,找不到意義時向創造主發出呼求,而主在我呼求那一刻已經垂聽了我的禱告,竟讓我「偶然」遇上一位多年未見且不太熟悉的舊同學邀請我返教會(當時異端猖獗,我是不會跟陌生人返教會的),自此,我開始接觸基督信仰,漸漸體會主犠牲的愛……

  當我每次回想和主的相遇,心裡總泛起那份被愛的幸福感,感到鼓舞。原來當我們回望過去,雖然箇中有不快樂,甚至叫人悲傷的時候,但正是這些使人更覺察自己的需要,更謙卑尋求、倚靠救主,只是都市人有時實在太忙,無暇回味、細想,故期盼兄姊們,在這個聖誕佳節,與家人友好共渡歡樂之餘,不妨給自己多留一些空間回顧過去一年在你身上發生的事情,不論是快樂,或是憂愁,讓聖靈引領你看見在這一切的事情裡主是如何參與在當中,如何與你同在。只要你嘗試向聖靈開放,用心感悟,不難發現主一直與你同在,祂的足跡從沒有離開。你也可以再度回想你如何和主相遇上?你的人生怎樣被祂影響、改變?或許從另一個角度思想——如果你沒有遇見主,你的人生又會是如何?

  願意我們以回顧、數算主恩作為「聖誕禮物」獻奉給愛你的救主,也讓主的愛再度温暖你的心。亦求主幫助我們記念那些因為身體軟弱未能如常返來禮拜堂一起敬拜、相交的兄姊,把握時機給予對方一個慰問、一個關心,替對方打打氣,讓主的愛在我們當中温暖彼此的心。

蕭玉芳宣教師
2021年12月19日

 

牧者心聲(2021.12.12)

【牧者心聲】何祐生宣教師

《旅愁》(續《送別》)

 

  上期《送別》主要提到2021年送別朋友的感受—「送別者」感受,今期《旅愁》嘗試站在「離別者」流落異鄉的角度,明白他們的感受,好讓我們顧念他們和關心他們。

  李叔同的《送別》,是以「送別者」的心情撰寫而成;日本作家犬童球溪的《旅愁》1 則剛好相反,以「離別者」的情懷描寫成詩:

西風起,秋漸深,秋容動客心。
獨自惆悵嘆飄零,寒光照孤影。
憶故土,思舊人,高堂念雙親。
鄉路迢迢何處尋,覺來歸夢新。

  《旅愁》提到的時令,如《送別》相仿—正是深秋初冬之時。《旅愁》作者起筆,就描述被天氣牽動了異鄉客的心情,「西風起,秋漸深,秋容動客心」。當然《旅愁》的主調就是要描寫「客心」;「客心」是怎樣的呢?是「惆悵」、「嘆」、「飄零」、「孤獨」,寥寥數字,已表明異鄉客內心感受,是何等的「愁」。作者進一步描繪異鄉客為何會「愁」!原因是「憶故土」、「思舊人」和「念雙親」。作者以九個字,精簡地描繪過客對自身文化、民族與親人的憶念。誠然,犬童球溪再將這「愁」寫得更「深」,讓讀者更體會這「愁」是「真愁」,「鄉路迢迢何處尋」表明異鄉客回鄉之路極之渺茫!與親友重聚之日難以預計。《旅愁》使讀者體會不能回歸鄉土的異鄉客的心情,《旅愁》沒有解釋流落異地的人為甚麼不能回鄉,可能是讓讀者有更闊的想像空間吧!

  中國也有異鄉客以「離別者」思念鄉土和親人的作品,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但最打動我2  的是李陵的《答蘇武書》3。李陵思鄉情也在深秋入冬之際:「胡地玄冰,邊土慘裂,但聞悲風蕭條之聲。涼秋九月,塞外草衰」。深秋異域中,李陵的「客心」是陷入極度之孤獨、愁苦與寂寞中:「身之窮困,獨坐愁苦。終日無睹,但見異類……舉目言笑,誰與為歡?……晨坐聽之,不覺淚下……與子別後,益復無聊」。再者《答蘇武書》同樣也表達了異鄉客對遠方親人的憶念「上念老母,臨年被戮;妻子無辜,并為鯨鯢」(李陵家屬因政治原因而無辜遇難)。《答蘇武書》提到李陵因政治的因素4  而不得回國:「相去萬里,人絕路殊。生為別世之人,死為異域之鬼。長與足下生死辭矣。」相對於《旅愁》的回歸故鄉,親人共聚,李陵的處境是更渺茫、更絕望!《答蘇武書》清楚表達了不能回家,是基於政治原因。李陵讓我明白到因政治原因而離開國家、家庭,永不能回歸者的心情。

  現今世界各地,不少人因政治或戰爭成為難民—異鄉客,如敘利亞難民有670萬、委內瑞拉有400萬、阿富汗有260萬、南蘇丹220萬、緬甸羅興亞110萬5……。這時北半球已入深秋或寒冬,不少難民,離開故土,旅居異域,成為「離別者」的難民,他們此時必定「憶故土,思舊人,高堂念雙親」。撰寫此文,目的是希望讀者明白「離別者」的「客心」,也期望觸動你對「離別者」的關懷、祈禱及捐助。

何祐生宣教師
2021年12月12日


1 《旅愁》原文為日文,上文為文言文翻譯,很明顯,譯者刻意以《送別》的格式為依據。《旅愁》是李叔同在日本留學時,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採用美國音樂家J. P.奧德威的《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填寫了一首名為《旅愁》的歌詞。《旅愁》也激發了李叔同創作《送別》。

2 仍記得在下班回家途中的巴士上,閱讀此文章,一邊看,一邊為這位二千多年前的戰士的遭遇所激動,潸然淚下。

3 李陵力戰而敗,被匈奴囚禁,期間與蘇武同為階下囚。但蘇武得漢帝救助回國,而李陵則因戰敗不死,被漢帝和朝廷看為貪生怕死之流,滅其家屬。《答蘇武書》是李陵為自己戰敗辯解和心情之佳作,閱者無不動容,此書已編入《古文觀止》,在文學上舉足輕重。

4 政治因素請閱《答蘇武書》全文,這文從簡不表。

5 參「聯合國難民署」定期發佈會訊及報告:
https://www.unhcr.org/hk/wp-content/uploads/sites/13/2021/10/2021-newletter-issue-2.pdf

 

合一堂馬鞍山堂簡史

合一堂馬鞍山堂簡史

一、建堂歷程:

  本堂歷史迄今24載。溯本追源,1843年倫敦傳道會傳教士理雅各牧師將馬六甲開辦之英華書院(1818年創立)遷港,繼續辦學及傳道,後成立華人自理會,之後建立道濟會堂;1926年在般含道的新堂建成後選名為「合一堂」。合一堂在1957年及1984年先後建立九龍堂及北角堂。至1987年,九龍堂為配合30週年堂慶,成立小組研究在沙田區發展事工。當時九龍堂有50多個家庭居於沙田,而該區將發展為人口眾多之新市鎮,是一片廣大的福音禾場。1992年8月獲政府批出馬鞍山鞍誠街地段為興建新堂校之用。兩年後堂代表會決議籌募8,000萬元(包括補地價4,545萬元、建築費及裝修費約3,500萬元),並隨即組織籌建新界堂校委員會,由主席單家傳執事領導成立了籌募部、建築部、財務部及宣傳部,積極募捐及籌建事宜。

  馬鞍山堂落成前,自1994年初起每主日下午借用馬鞍山馮堯敬紀念中學舉行聚會,又租用新港城C座一單位作聯絡處及小組活動地方,並於1995及1996年暑期舉辦短宣運動及福音運動,信主人數日增。1997年3月30日於九龍堂舉行差遣禮,正式差派九龍堂24位教友委身入馬鞍山植堂,與主任牧師聯同全體教牧同工和香港堂,九龍堂,北角堂義工及區內弟兄姊妹同心拓展福音事工。

  新堂校於1996年4月21日舉行動土禮,1997年6月29日舉行奠基禮,同年9月幼稚園校舍落成開課,命名為合一堂單家傳紀念幼稚園;於翌年並得社會福利署批准增辦幼兒園。教會辦事處及宿舍大樓則命名為合一堂李孔氏紀念大樓。教會主日上午聚會則由馮堯敬紀念中學遷回新堂副堂(即幼稚園禮堂)舉行;並開設主日學、青少年團契及婦女小組等。初期遷入新堂時在副堂舉行主日崇拜,至1997年12月7日新堂舉行啟用感恩禮後,開始在大禮堂崇拜。

二、歷任堂主任/顧問牧師:

胡丙杰牧師:本堂由籌建(1987年)與開始聚會(1994年)至成立堂會(2000年)皆由胡丙杰主任牧師負責兼顧及策劃。

余英嶽牧師:於1998年3月至1999年5月曾由香港堂主任余英嶽牧師兼任堂主任職。

黃常教牧師:由2000年10月16日至2005年11月底榮休止擔任堂主任職。

李信堅牧師:於2005年12月到任,由2006年1月起擔任堂主任職,事奉直至2015年8月底榮休。

李應新牧師:於2015年8月3日到任,由2015年9月起擔任堂主任職,事奉直至2017年7月底離任。

陸 輝牧師:於2017年8月起擔任本堂義務顧問牧師職。

蕭仲駒牧師:於2020年10月起擔任本堂堂主任職。

三、教會現況:

崇拜:於2007年12月9日開始,主日上午設有早堂、午堂成人崇拜;現亦設有青少年崇拜及兒童聚會:「與主同行」。

主日學:本堂主日學於10時至11時進行,現有長者主日學、成人主日學、中學級主日學及兒童聚會:「與主同行」。

團契:本堂現有13個團契(未計算其他小組),分別在禮拜五、禮拜六及主日舉行,供少年至長者的信徒及朋友參加。

四、組織:

  馬鞍山堂於2000年1月正式成立堂會,至2006年開始堂會男女值理各20位協助工作,並在堂會下設立9個部門。為配合合一堂教會新典章中提出各單位堂需要實踐5項基要事工──福音及外展、信徒培育、肢體生活、禮讚及靈命操練和堂務行政,所以本堂也於2010年開始,將本堂原來之9個部門綜合成為5部,即:崇拜及靈修部、福音及外展部、相交及關顧部、信徒培育部、堂務行政部,除規定所有堂會值理必須成為最少一個部門之成員外,又選派執事關顧各部事工,與教牧同工之牧養工作配搭,以結合各人之力量,在不同的部門崗位上一同事奉上帝。

五、牧養理念:

  建基於教會的5個部門,堂會需努力去實踐教會的五大職事,即:崇拜、團契、教導/宣講、傳道/宣教、服務/見證。教會應當以「崇拜上主」為中心,然後藉著教會所提供「團契生活」與「教導生活」的內聚力來建立信徒,使能得以成長;進而鼓勵信徒領受「服務/見證」和「傳道/宣教」的召命,進入社會中見證上主,廣傳福音。

 

牧者心聲(2021.11.28)

【牧者分享】蕭仲駒牧師

由謙卑到從主裡得能力

  能力[希臘文:ἱκανός] 是指人的能力,字義是一些東西足夠或夠大。1  哥林多後書3:4-5寫道「我們因基督,所以在上帝面前才有這樣的信心。並不是我們憑自己能承擔甚麼事;我們所能承擔的,乃是出於上帝。」保羅認為自己本不算得甚麼,他認為自己沒有能力承擔任何事情,他的能力的源頭是從上帝而來。

  「能力」一詞又有「不配」的意思。例如施洗約翰所說的「……但那在我以後來的,能力比我更大,我就是給他提鞋也不配」(馬太福音 3:11),迦百農的百夫長說「耶穌就和他們同去。離那家不遠,百夫長託幾個朋友去見耶穌,對他說:「主啊!不要勞動;因你到我舍下,我不敢當。我也自以為不配去見你,只要你說一句話,我的僕人就必好了。」(路加福音 7:6-7)。他們口中的「不配」與「不敢當」為同一個字 ——「能力」(ἱκανός)。

  自小就有自卑的想法,因為家中排行最小,哥哥和姐姐們都比我大很多,自覺能力不足,讀書不及他們成績,玩遊戲未能掌握玩法,甚至曾對自己的智商能力起了懷疑,問媽媽我要否入特殊學校讀書。一次中學的福音佈道會中,因耶穌的比喻浪子回頭故事,令我生命得重生,深深記住天父看我們為寶貴。我只能說是主建立了我。我深深地經歷到是天父的看顧和幫助,身邊不時有天使扶持鼓勵我,經歷過幾番波折,使我的負面自卑感心態慢慢調節,令我有能力向前行。而心靈上仍然大大地倚靠主,存著謙卑的心,去接受挑戰與承擔。

  我們有的能力是從天父而來。在東京奧運奪得兩面銀牌的游泳選手何詩蓓,她分享說天父給每個人的才能也不同,因此不要總將自己與別人比較。反倒善用天父給予的才能。另外,她提醒各人不要輕易放棄,要為自己訂立目標,縱然未必一下子能成功達標,但要相信必定會有相應收獲。2  她自己也曾走過壓力和情緒低谷。她小時候有媽媽陪伴禱告,使她遇到困難時都會向主交託。她亦鼓勵大家遇到困難時要冷靜,並且找身邊人幫忙或一起禱告。3  當她面對記者訪問時,她直言佳績全靠「八成心態、兩成體能」,她所指的是她在美國密芝根大學苦練五年,通過自我檢討、泳隊常作出賽檢視技術和戰術表現,並強調團隊意識,隊友互相鼓勵,加上心理調整,結果成功助她實力突飛猛進。4

  我們不是倚靠勢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主的靈,方能成事(撒迦利亞書 4:6)。讓我們的心態存著謙卑和倚靠主的態度,在基督裡得著能力。讓主作導航,讓主鞭策,在群體生活中互相勉勵扶持,彼此代禱。願榮耀歸給主。誠心所願。

吳家聰宣教師
2021年9月19日


韋德信:《默想新約希臘文365》(香港:漢語聖經協會,2016年),頁17。

陳昫賢:〈何詩蓓東京奧運後到天主教堂分享 勉努力必有相應收穫〉,《時代論壇》第1774期,2021年8月24日。

申文介:〈何詩蓓李慧詩奧運後分享信仰〉,《時代論壇》第1773期,2021年8月20日。

《 星島日報》記者:〈心理質責決勝 何詩蓓雙銀壯舉〉,《 星島日報》,2021年7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