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最新消息

合一堂馬鞍山堂簡史

合一堂馬鞍山堂簡史

一、建堂歷程:

  本堂歷史迄今24載。溯本追源,1843年倫敦傳道會傳教士理雅各牧師將馬六甲開辦之英華書院(1818年創立)遷港,繼續辦學及傳道,後成立華人自理會,之後建立道濟會堂;1926年在般含道的新堂建成後選名為「合一堂」。合一堂在1957年及1984年先後建立九龍堂及北角堂。至1987年,九龍堂為配合30週年堂慶,成立小組研究在沙田區發展事工。當時九龍堂有50多個家庭居於沙田,而該區將發展為人口眾多之新市鎮,是一片廣大的福音禾場。1992年8月獲政府批出馬鞍山鞍誠街地段為興建新堂校之用。兩年後堂代表會決議籌募8,000萬元(包括補地價4,545萬元、建築費及裝修費約3,500萬元),並隨即組織籌建新界堂校委員會,由主席單家傳執事領導成立了籌募部、建築部、財務部及宣傳部,積極募捐及籌建事宜。

  馬鞍山堂落成前,自1994年初起每主日下午借用馬鞍山馮堯敬紀念中學舉行聚會,又租用新港城C座一單位作聯絡處及小組活動地方,並於1995及1996年暑期舉辦短宣運動及福音運動,信主人數日增。1997年3月30日於九龍堂舉行差遣禮,正式差派九龍堂24位教友委身入馬鞍山植堂,與主任牧師聯同全體教牧同工和香港堂,九龍堂,北角堂義工及區內弟兄姊妹同心拓展福音事工。

  新堂校於1996年4月21日舉行動土禮,1997年6月29日舉行奠基禮,同年9月幼稚園校舍落成開課,命名為合一堂單家傳紀念幼稚園;於翌年並得社會福利署批准增辦幼兒園。教會辦事處及宿舍大樓則命名為合一堂李孔氏紀念大樓。教會主日上午聚會則由馮堯敬紀念中學遷回新堂副堂(即幼稚園禮堂)舉行;並開設主日學、青少年團契及婦女小組等。初期遷入新堂時在副堂舉行主日崇拜,至1997年12月7日新堂舉行啟用感恩禮後,開始在大禮堂崇拜。

二、歷任堂主任/顧問牧師:

胡丙杰牧師:本堂由籌建(1987年)與開始聚會(1994年)至成立堂會(2000年)皆由胡丙杰主任牧師負責兼顧及策劃。

余英嶽牧師:於1998年3月至1999年5月曾由香港堂主任余英嶽牧師兼任堂主任職。

黃常教牧師:由2000年10月16日至2005年11月底榮休止擔任堂主任職。

李信堅牧師:於2005年12月到任,由2006年1月起擔任堂主任職,事奉直至2015年8月底榮休。

李應新牧師:於2015年8月3日到任,由2015年9月起擔任堂主任職,事奉直至2017年7月底離任。

陸 輝牧師:於2017年8月起擔任本堂義務顧問牧師職。

蕭仲駒牧師:於2020年10月起擔任本堂堂主任職。

三、教會現況:

崇拜:於2007年12月9日開始,主日上午設有早堂、午堂成人崇拜;現亦設有青少年崇拜及兒童聚會:「與主同行」。

主日學:本堂主日學於10時至11時進行,現有長者主日學、成人主日學、中學級主日學及兒童聚會:「與主同行」。

團契:本堂現有13個團契(未計算其他小組),分別在禮拜五、禮拜六及主日舉行,供少年至長者的信徒及朋友參加。

四、組織:

  馬鞍山堂於2000年1月正式成立堂會,至2006年開始堂會男女值理各20位協助工作,並在堂會下設立9個部門。為配合合一堂教會新典章中提出各單位堂需要實踐5項基要事工──福音及外展、信徒培育、肢體生活、禮讚及靈命操練和堂務行政,所以本堂也於2010年開始,將本堂原來之9個部門綜合成為5部,即:崇拜及靈修部、福音及外展部、相交及關顧部、信徒培育部、堂務行政部,除規定所有堂會值理必須成為最少一個部門之成員外,又選派執事關顧各部事工,與教牧同工之牧養工作配搭,以結合各人之力量,在不同的部門崗位上一同事奉上帝。

五、牧養理念:

  建基於教會的5個部門,堂會需努力去實踐教會的五大職事,即:崇拜、團契、教導/宣講、傳道/宣教、服務/見證。教會應當以「崇拜上主」為中心,然後藉著教會所提供「團契生活」與「教導生活」的內聚力來建立信徒,使能得以成長;進而鼓勵信徒領受「服務/見證」和「傳道/宣教」的召命,進入社會中見證上主,廣傳福音。

 

牧者心聲(2021.11.28)

【牧者分享】蕭仲駒牧師

由謙卑到從主裡得能力

  能力[希臘文:ἱκανός] 是指人的能力,字義是一些東西足夠或夠大。1  哥林多後書3:4-5寫道「我們因基督,所以在上帝面前才有這樣的信心。並不是我們憑自己能承擔甚麼事;我們所能承擔的,乃是出於上帝。」保羅認為自己本不算得甚麼,他認為自己沒有能力承擔任何事情,他的能力的源頭是從上帝而來。

  「能力」一詞又有「不配」的意思。例如施洗約翰所說的「……但那在我以後來的,能力比我更大,我就是給他提鞋也不配」(馬太福音 3:11),迦百農的百夫長說「耶穌就和他們同去。離那家不遠,百夫長託幾個朋友去見耶穌,對他說:「主啊!不要勞動;因你到我舍下,我不敢當。我也自以為不配去見你,只要你說一句話,我的僕人就必好了。」(路加福音 7:6-7)。他們口中的「不配」與「不敢當」為同一個字 ——「能力」(ἱκανός)。

  自小就有自卑的想法,因為家中排行最小,哥哥和姐姐們都比我大很多,自覺能力不足,讀書不及他們成績,玩遊戲未能掌握玩法,甚至曾對自己的智商能力起了懷疑,問媽媽我要否入特殊學校讀書。一次中學的福音佈道會中,因耶穌的比喻浪子回頭故事,令我生命得重生,深深記住天父看我們為寶貴。我只能說是主建立了我。我深深地經歷到是天父的看顧和幫助,身邊不時有天使扶持鼓勵我,經歷過幾番波折,使我的負面自卑感心態慢慢調節,令我有能力向前行。而心靈上仍然大大地倚靠主,存著謙卑的心,去接受挑戰與承擔。

  我們有的能力是從天父而來。在東京奧運奪得兩面銀牌的游泳選手何詩蓓,她分享說天父給每個人的才能也不同,因此不要總將自己與別人比較。反倒善用天父給予的才能。另外,她提醒各人不要輕易放棄,要為自己訂立目標,縱然未必一下子能成功達標,但要相信必定會有相應收獲。2  她自己也曾走過壓力和情緒低谷。她小時候有媽媽陪伴禱告,使她遇到困難時都會向主交託。她亦鼓勵大家遇到困難時要冷靜,並且找身邊人幫忙或一起禱告。3  當她面對記者訪問時,她直言佳績全靠「八成心態、兩成體能」,她所指的是她在美國密芝根大學苦練五年,通過自我檢討、泳隊常作出賽檢視技術和戰術表現,並強調團隊意識,隊友互相鼓勵,加上心理調整,結果成功助她實力突飛猛進。4

  我們不是倚靠勢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主的靈,方能成事(撒迦利亞書 4:6)。讓我們的心態存著謙卑和倚靠主的態度,在基督裡得著能力。讓主作導航,讓主鞭策,在群體生活中互相勉勵扶持,彼此代禱。願榮耀歸給主。誠心所願。

吳家聰宣教師
2021年9月19日


韋德信:《默想新約希臘文365》(香港:漢語聖經協會,2016年),頁17。

陳昫賢:〈何詩蓓東京奧運後到天主教堂分享 勉努力必有相應收穫〉,《時代論壇》第1774期,2021年8月24日。

申文介:〈何詩蓓李慧詩奧運後分享信仰〉,《時代論壇》第1773期,2021年8月20日。

《 星島日報》記者:〈心理質責決勝 何詩蓓雙銀壯舉〉,《 星島日報》,2021年7月31日。

 

牧者心聲(2021.11.21)

【牧者心聲】鄭海傑宣教師 怨言拆解專家   上個主日我懷著非常不捨的心情去送別加拉太團契的一個家庭。記得10月 …

繼續閱讀

主任牧師的話(第十五期)

許開明牧師
許開明牧師

今早起床,我先在長長的祝齡樓露台做些柔軟體操,然後踱步,沉思默想,悠然自得;今天是景色怡人的一天,陽光普照,秋高氣爽,微風習習,帶點深秋的涼意,終於告別30度的酷熱了,叫人感到非常舒服,這是美好的一天,心中充滿感恩,哈利路亞!

踏進十一月,是教會感恩的月份。本月第四主日是謝恩節主日崇拜,對基督徒來說,究竟感恩有甚麼意義呢?確實這意義十分之重要,為的是要提醒眾信徒要為過去一年上主所賜之豐盛恩典獻上感恩的祭。我非常喜歡普頌第34 首「生命之神歌」:歌詞如下:「生命之神,經過漫漫長年,我信靠祢;過去時光,經歷希望憂艱,主手扶持,每過一天,晨曦之幕揭開,主恩主德,永不落空失敗。」

回顧今年,本堂有下列幾件值得感恩的事:

一、為疫境下,能夠繼續舉行主日崇拜而感恩

踏進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反覆不定。基於頒佈限聚令下,今年各堂之主日崇拜大部份均轉為直播,一切實體聚會及會議均處於停頓,並須改以 Zoom 視頻方式進行。感謝主,今年四月復活節後,疫情開始穩定,宗教聚會放寬人數限制至場地可容納人數的三成,進而再伸展至一半。為此,各堂主日崇拜亦逐步從網上直播轉回現場實體的聚會。與此同時教會仍有很多會議繼續以Zoom視頻形式進行,直至7月後才逐漸轉為實體。面對此疫境,主任牧師與各職級同工在策劃事工之際,均需事前作全面詳細考量,除與主內弟兄姊妹同心抗疫,共渡時艱,同時也漸漸加深彼此之間的關係。各單位堂除關注主內弟兄姊妹外,亦有關顧該堂附近的居民及其他弱小群眾,若得知有需要,亦即施以援手。由此就在不知不覺間開展了關愛社區的服務。大體而言,現時四堂參加主日崇拜人數已回復接近以往實體崇拜人數。執筆時,各堂主日崇拜大多以實體及線上直播雙線進行,雖則這種雙線形式主日崇拜廣受歡迎,人數有增無減,然而,我們也需好好反思,沒有現場實體感的崇拜,是真的好嗎?對我個人來說,上主臨在現場和實體中,是耶穌基督的道成肉身的真義,真正的崇拜需要有現場感!

二、為教會六大關注的事工順利的推展而感恩

為要有效推動教會六大關注的事工,主任牧師今年繼續於「合一週刊」及各單位堂網站內每月刊登一則〈主任牧師的話〉,並於各堂每月聖餐崇拜報告時段,分享與教會六大有關的簡短資訊,鼓勵弟兄姊妹落實支援和參與。今年各教牧團隊也按著該堂所擁有的獨特情況和需要,並參考教會整體六大關注的年度重點:延續上年的事工重點「信仰與社會的結合」,自行製定單位堂之年度主題,以致四單位堂均開展及注重關愛鄰舍與服務坊眾的事工。除此之外,本年度也開始注重探討以「恩賜為本」的事奉,可能部份弟兄姊妹對此項比較陌生,但這卻是相當重要的一項。故此,善用恩賜,建立教會也成為年度探討重點,並構思這主題。

今年邀得「證主」副總幹事 (培訓) 呂慶雄博士於九月二十六日主日下午在九龍堂舉行之2021年教友進修會和大家分享「從善用恩賜至建立教會」的信息,各人得益良多。當日各堂參加者也聚集一堂共同探討「恩賜為本的事奉」,藉此激勵弟兄姊妹「發現」,「發展」及「發揮」恩賜,使本堂成為健康教會。

三、為教會六大關注的事工順利的推展而感恩

由於疫症逐漸受控及放寬限聚令,各堂於四月後開始實體崇拜,因此教會奉獻收入亦相應增加。感謝主,今年教會大部份事工未因疫情反覆而受到太大的影響。教會因應近年事工發展的需要,先後增聘三位年青的教牧同工,另華富中心也增加人手,設有中心主任及活動幹事等,以致教會支出相應增多。本年度全堂經常費預算支銷約為二千七百五十餘萬元,估計預算不敷為一百五十餘萬元。然而,在各堂修葺上仍有超過九百四十餘萬元仍未計算在其內,當中包括香港堂教堂修葺約三百萬、九龍堂五十餘萬元;北角堂全堂大維修工程,餘款約七十萬元;馬鞍山堂防水修葺約五百二十餘萬元;以上各項實需大家為此懇切禱告。我們特此鼓勵弟兄姊妹繼續在金錢奉獻上努力,祈求上主使合一堂的聖工在困難中得以拓展,好讓我們得著上主更多恩典,為主作更大更多的工;並願大家在疫情反覆不定之下,常常謹記保羅的教導:「要常常喜樂,不住禱告,凡事謝恩」。誠心所願。

(2021年11月)

 

牧者心聲(2021.11.14)

【牧者心聲】萬家諭宣教師

去年十二月發現兩隻倖存的小貓

  小貓已經一歲了!去年葵涌全完堂與其合作的堂校,在校園內發現了數具小貓的屍體,幸好還有同胎的兩隻小貓倖存,為免小貓誤食毒物,於是葵涌全完堂和學校便開始照顧牠們。

  大家都沒有放養動物的經驗,所以教會初時只在辦公室門前放下貓糧和一些紙箱,讓小貓在冬天有個避寒的地方,又不愁糧食,豈料貓糧惹來了一群螞蟻。我想起兒時在外婆家中看過的「激死蟻」1,便提議在貓糧的碗下放淺淺的一盆水。果然螞蟻無法接近貓糧,慢慢再沒有看見螞蟻在貓糧附近聚集。

小貓已經長大
(攝於葵涌全完堂辦公室)

  當有難題的時候,尤其近年獨居生活,沒有家人照應的時候,便會回想起外婆生前充滿古老智慧的生活習慣和教導。主若願意,我也希望可以為後代留下一言半語的提醒,讓他們日常生活容易一點。

  猶太群體幾經苦難及迫害,藉著在節日紀念活動中將生活配合禮儀,將信仰和訓誨傳承。到新約時代,教會是使徒所傳的,不單在乎於教會本身的正統性,更是保存了教會純正的教導。使徒與耶穌基督一同生活過,知道耶穌生活習慣和教導,透過聖經和口傳教導在教會中流傳,便成為今天我們在教會中的學習。2

  昔日先賢領受了使徒所傳的教導,加上聖靈時刻的提醒和引導,作出了回應時代與處境的行動,造就今天的教會,也造就今天的合一堂馬鞍山堂。今天我們是如何看待先賢的作為呢?當我們在本主日崇拜同誦啟應文時,我們能否誠心唸出「水源木本,永不能忘」呢?我們如何能夠「步武先賢腳踪,為主所用」呢?我們又為後人樹立一個怎樣的榜樣呢?

  求主教導我們,願感動眾使徒及歷代先聖先賢的聖靈,時刻引導我們。

萬家諭宣教師


1 「激死蟻」是一個在瓶口外圍有一道儲水坑的器皿,螞蟻若要進入瓶內,必先經過坑中的水,便可阻止螞蟻接觸瓶內食物。
2 有宗派以主教相傳來傳承教會教導。

 

牧者心聲(2021.10.31)

【牧者心聲】劉紹雄執事

身體漸漸增長,在愛中建立自己

劉紹雄執事

 

牧者心聲(2021.10.24)

pw211024_img_i2

主任牧師的話(第十四期)

【神是光,我不慌,還要發光!】許開明牧師   今年中秋,從祝齡樓舉目仰視,圓圓的明月當空,悅人眼目,秋風送爽, …

繼續閱讀

牧者心聲(2021.10.17)

【牧者心聲】鄭海傑宣教師 福哉繫連妙結     由今年3月起,我應主日學導師們的建議,盡量抽時間參與 …

繼續閱讀

牧者心聲(2021.10.10)

【牧者心聲】何祐生宣教師

《送別》上

 

  李叔同的「送別」1 使我印象深刻: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初讀「送別」這首詩的時候,已被詩境的悽美深深吸引。詩人送別友好,一般只在家中暢飲而分,但詩人一直送行至荒郊,在那裡還是不離不捨,珍惜一起的僅餘時間,暢飲至日落西日沉,可知他們友情之深!環境本身並沒有喜怒哀樂,但詩人竟然能用一個「殘」字,把死物 — 長享、古道、笛,和自然環境 — 芳草、晚風、柳、夕陽等讓讀者產生傷感、悲情的感覺。下一段是描寫知己離別,也藉一個「寒」字,道出詩人的孤獨和失落的感受。詩中的意境,今年我漸有體會。

  2021年是我「送別」最多的一年!首先是送別一位相識二十多年的馬來西亞女牧師。她當年二十出頭來到香港讀神學,畢業後留港事奉,在同一教會事奉了二十多年。她將青春奉獻給主,也獻給香港教會。二十多年後,要回到已陌生的老家,那種矛盾、迷糊,實非外人明白。

  臨別之日,我駕車到尖東酒店接她前往機場,大大的機場,非常冷清,使送別的一刻顯得更悲傷!忠心事主的牧者留下二十多年青春便離開了!送別的最後一刻,「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在耳邊響起,不斷迴繞。

  第二次送別,是一對馬鞍山堂的夫婦,當天我同樣駕車到酒店接他們前往機場,滿滿的一車行李,前往的又是冷冷清清的機場。沒有親友送別他們,只我一人,場面顯得更冷清。和他們食過最後晚飯,道別的時間到了,「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又在耳邊響起、迴繞,一直伴著獨自回家的我。

  第三次送別的,是一對在馬鞍山堂事奉多年夫婦,當天不需到酒店接載他們,而我與另一位同工一同前往送別,大大的機場仍舊是冷冷清清,這對夫婦也沒有親友在機場送別,只我和同工兩人。食過晚餐,又是道別的時候了,「一瓢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又在腦海中響起。

  一次又一次的送別,使我有了真實體會,更明白詩人的悽涼和感觸。

何祐生宣教師
2021年10月10日


1有研究「送別」一詩的學者認為「送別」是日本詩人原創,李叔同在日本留學時習得,期後編改後在中國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