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最新消息

牧者心聲(2022.09.11)

【牧者心聲】鄭海傑宣教師

驀然回首

  

自1993年起,每年的9月6日(就是我在美國發生車禍的日子),我總會給自己一個不設EQ(情商)管理的一天,任由自己的情緒起伏,在不影響別人的情況下盡情發洩,這是我僅有能處理車禍帶給我的負面情緒的方法。感恩自從與翠茵結婚,並有了我倆的愛情結晶品Cake仔後,發覺我內裡已不需要這個發洩機制,真正可以從容面對。

踏入2022年9月,驀然回首,感激主恩伴隨了29年,除了感恩,只有感恩。然而,今年的紀念日我寫了一封信給李盛林牧師。內容節錄如下:

Mo受傷後,有不少人問我會否有感動去探望(因為我也是「過來人」)他;我有心,但一直等待聖靈的感動,不敢因著自己的衝動而增添您們的煩惱,所以一直只是默默禱告守望。

直至早幾日看到您代禱信6中「無奈的視線」那一段,當中的「一個活躍的兒子,現在是無奈地躺在床上,每天絕大部份的視線都是冰冷的天花板」一句非常觸動我,因為這正是29年前在美國加州留學遇上車禍後,我身處ICU床上的視線…… 這刻,我深信聖靈在工作,祂在感動著我。我不知道您會否回覆,但我想讓您知道,有這麼的一個主僕受到聖靈感動而作出回應,並透過這封信表示對您們一家的守望及支持,盼望這封信也能成為耶和華所給您們的恩惠。

我與大家分享的原因,除了希望大家為這個家庭代禱,也祈願上帝能使用我小小的關心,能為這個年青人的家庭帶來一絲支持和溫暖。

踏進新學年,當我們努力忙著各種事務時,也不要忘記聖經給我們的提醒:我們在一切患難中,祂安慰我們,使我們能用上帝所賜的安慰去安慰那些遭各樣患難的人。(哥林多後書 1:4)

鄭海傑宣教師
2022年9月11日

 

牧者心聲(2022.08.21)

【牧者心聲】蕭玉芳宣教師

《那些年》

  

近日筆者家中因為將要進行大裝修而全面執拾一番,當我翻箱倒櫃,翻閱舊物時,才發現自己儲藏了數之不盡的舊照片及信箋,於是,一邊執拾一邊翻看各款別人送給我的書箋、信件和賀咭,頓時感到萬般滋味在心頭,既感觸又感動——感觸是物是人非,感動是我活着,並且被愛和在幸福裡:

舊照片及信箋開展我回憶之旅,它讓我記起兒時及成長時期曾遇上、認識的眾學生、同學、朋友、同工及兄姊……。我記起不同的人與事,記起某人曾與我相遇,記起某人曾祝福我的生命,當中存寄着滿滿的祝福、滿瀉的情意,因為每一張舊照片背後都訴說着一個故事、一個生活的片段,尤其是合照,總是記載着相中人共同相處的一刻,彷彿訴說着某個共同經驗的故事,分享着各不一樣的快樂和悲傷。可惜當時的我因心智年幼而未曾領略,也不懂感恩,更談不上珍惜,直至今天我才領悟某人的好,此刻,我多想跟對方說句多謝、說些情深意綿的話……可惜物是人非,有些人已經很久沒有聯絡,甚或以後能再遇上的機會很微,唯有寄望現在的自己好好活在當下,珍惜眼前人,不要錯過學習愛的機會,學習感激別人的愛眷。

感謝主,讓我有今次的回憶體驗,可以藉此重温及回味昔日的種種。重温,讓我看見自己的成長,看見自己對事情對人生態度及價值的改變,更讓我重温那份被愛的幸福,心靈不禁感到温暖。原來「回憶」不單能喚醒人已淡忘,甚或被遺忘的記憶,還能牽動人內心的情感世界,從而帶來温暖、帶來醫治等力量。

因此,願意各位鞍合的兄姊,趁着今年本堂踏入廿五周年,盼望各團契、小組共同回顧神過去如何在我們的群體顯明祂的保守、教導和帶領等作為,如何向我們彰顯祂的信實和慈愛,我們又如何在當中經驗有主及有兄姊同工、同路的美好,好讓我們在信仰上能以感恩的心獻呈,並以信心前行。

願意我們不單集體回憶,更願意我們在主裡一起創造更多美好的未來,讓我們彼此的生命滿有主的同在,好讓在某年某日當我們重回舊地,重温往昔時,我們能由衷的說:主的作為奇妙、可畏!屬主的人是何等有福!

蕭玉芳宣教師
2022年8月21日

 

牧者心聲(2022.08.14)

【牧者心聲】蕭仲駒牧師 近年的生命和事奉成長    我在播道會恩泉堂事奉了10年後在分堂(奇恩堂)經歷了6年半 …

繼續閱讀

主任牧師的話(第十八期)

惜別感恩篇:是時候說再見了!許開明牧師

  

許開明牧師

各位合一堂弟兄姊妹:主內平安!

我將於下個月,8月1日退休,這是時候說再見了!當執筆寫這篇我在任最後的〈主任牧師的話之十八〉時,腦海裡浮現了一首非常感人的義大利名曲:“Con te Partiro”(Time to Say Goodbye,告別時刻);我和師母在合一堂雖然只有短短五年,但確實好像以上那首歌般,有份難捨難分的感覺!打從2017年8月1日踏進合一家擔任主任牧師,當年已登陸,在中大崇基學院是第一次退休;不經不覺,到今年8月1日,剛好在合一堂事奉滿五年,也踏進65歲,這次或許是我最難忘的第二次退休了!

踏進合一家之前,我曾先後在本會梁發紀念禮拜堂(母堂)、望覺堂、香港閩南堂、全完堂及崇基學院禮拜堂,共五間堂事奉過;四十載的牧會經驗,大部份時間擔任堂主任,事奉的堂會是一間比一間複雜和困難,嘗過牧養生涯的甜酸苦辣,這些都銘刻我心!

若然比起以往事奉過的五間堂會,合一堂算是會議最多;四間單位堂同工人數和人事問題也最多,我需要擺上關顧和聯繫同工的時間相應頻密;因此,我在任期間,於2018年秋已放下兼職教學,以便能專一牧會;自從登陸後,處事速度慢了,反應也像鈍了些,超過30年的牧會,身體這副機器開始失靈,無論視力、聽力、和記性都差了,工作的時間便需要拉長了,感謝同工對我的包容和體恤;幸好我居住祝齡樓牧師宿舍,經常辦公時間可以 7至11(Seven- Eleven);由於行政、人事加上不少講道,許多會議召開,不少事工推動,常常活在死線壓力下;許多人在這樣情況下,容易失去喜樂,可能也會失去幹勁;然而,感恩我是個很喜愛工作的人,且學會將勤補拙,自問讀書或工作態度一向投入,不怕困難,遇難越難,所以在合一堂工作是愈做愈起勁的!

合一堂教會的制度規條、處事方式、長執的角色等都與我過去的堂會有分別,初到時也需要時間慢慢適應!然而,初期,我仍未能掌控工作,真感到千頭萬緒,不知從何入手;然而,由於我個人能接受不同的意見,多年牧會常提醒自己不要獨斷獨行,要從錯誤中汲取教訓和從錯中學習。其實,擔任合一堂主任牧師,實在擴闊了我治會的眼界,讓我接觸到不同社會階層並擴大人脈關係:當思想怎樣處理人事時,除根據本堂〈受薪職員手冊〉外,還要看政府僱傭條例或徵詢律師的意見;當處理物業出租或維修時,要與一些地產或工程公司人士接觸瞭解;當想配合政府防疫政策時,要看不少政府公佈的措施,才能作出指引;這短短五年,我因擔任這職份,得著機會與許多政府部門:包括社會福利署、水務署、稅務局、註冊署、衞生署—等;因應需要,經常與本堂法律顧問、區會律師,還有本堂顧問醫生及教會受聘的核數師等聯絡,從而獲得多方面的知識,得到學習的機會。

這些年,感謝主,隨著日子,我分別與四間單位堂堂主任、數位長執及祝齡樓的同事關係逐步建立,他們坦誠的提醒與協助,自己不但能逐漸適應工作,並能與他們成為親密戰友,共同面對時代洪流衝擊;在任五年裡,最難忘和難得的經歷,是遇上香港社會運動的震盪、時勢的轉移及疫情的反覆不定;此際,教會的牧養和宣教工作均面對不少的挑戰!在社運及疫情的高峰期,感恩我沒有缺席離場,並能與四間堂堂主任,還有堂代表會及執事會正副主席經常商討如何面對各種衝擊;會務幹事亦與各堂堂務幹事緊密扣緊合作,推出不少應變措施,縱然有些處理是強差人意,未必是恰當的做法;然而,我最欣賞的,是我們在面對社會風暴和在疫情的肆虐下,執事值理、宣教同工、幹事工友和弟兄姊妹能團結合一,群策群力,相輔相成,教牧亦不斷探討在社會常態下的牧養方式;我真慶幸能在這些年間,在大風大浪中與大家同行!

這些年,我最感深刻的,是教會在香港社會經濟不景氣下,四個單位堂能跳出教會四面圍牆,投入社區,落實踐行教會六大關注中「信仰與社會的結合」,各單位堂在港九新界不同地區,關顧貧苦大眾,落區派發防疫用品,關懷露宿者,派月餅,派飯盒,送湯水,探訪劏房的基層人士和不少獨居老人或廣蔭頤養院的長者等,把基督的大愛帶進社區!我覺察到,由於疫情關係,我們無法往海外或內地短宣;然而,卻開展了咫尺宣教,例如關顧銅鑼灣及馬鞍山印尼姐姐的工作、開展澳門短宣及加強本地社區宣教與堂校福音的合作等。

臨別在即,願跟大家分享我事奉的一些體會,希望與同道互勉。保羅寫給帖撒羅尼迦教會一段說話,我非常有同感,且在我牧會時,非常受用,他說:「要常常喜樂,不住的禱告,凡事謝恩。」(帖前5:16-18)

一,常常喜樂

這裡的「喜樂」,保羅用了「歡喜」(Joyfulness),含有「喜形於色,常滿露笑容。」我常到般鹹道半山餐廳吃早餐,在餐廳內有四個大字「保持微笑」給我很大提醒,作為教牧同工在事奉上,豈不是應「常常喜樂」,積極正面地看人,看事情,看人生際遇。保羅所提喜樂的心,就是正面積極的態度,相信「縱然上帝關了一道門,祂便會開另一道門,在困境中總會有出路」。許多兄姊說,師母和我都喜歡笑,因為笑帶來喜樂,且是信徒生命見証。

二,不住禱告

不住禱告,原意是不中斷禱告,而禱告不只是祈求難題迎刃而解;禱告許多時候是讓我們學會依靠上主,在困境中得力前行!同工團隊很需要彼此間的祈禱記念和互相守望,才能合一同心事奉主!在常常祈禱中,我發現,當教會遇上難題,相信上面(天父)會托住;並相信「我不能,上帝能」,面對種種牧會難題,就得著主賜的平安不用再煩惱、憂愁和膽怯了!(見約14:27)

三,凡事謝恩

凡事謝恩,這裡有兩意,一是無論是大小事情,好壞事情,容易或不容易處理的事情都要謝恩;二是在任何境況中:在順境或逆境、在任何時間、在任何地方、甚至遇上任何的人均能謝恩!

保羅在晚年寫哥林多後書,當時為主緣故受盡各種逼迫,囚在羅馬監獄,並深知自己將會有入無出,死在羅馬,於是致函哥林多教會,當時說出了一句相當震憾的話:「感謝上帝,因祂有說不盡的恩賜!」(林後9:15) 首先,保羅用了「恩賜」二字,這表示是上帝所賜,從上而來,從天而降的賜與;「恩賜」,也是「恩典」,這恩典,是禮物;可以有下列三種的譯法和描述:1) 因祂有說不盡的恩賜!數量豐富的恩賜、2) 因祂有難以形容的恩賜!本質美好的恩賜、3) 因祂有無法想到的恩賜! 超出所想所求的恩賜。對保羅來說,恩典是禮物,令人喜悅的禮物,意想不到的禮物,且是豐盛的,美好的禮物。

在合一堂事奉比起我在其他堂會困難得多,但卻給我從難處理的事及難相處的人中得到智慧和學習的機會,甚至得到提升我IQ(智商)及EQ(情商)的機會。牧會的困難可以是上主給我們的一份珍貴的恩賜、一份禮物!

凡事謝恩,總的來說,就是從一切順境或逆境的遭遇中,去發現上帝的恩賜和恩典。接受順境是容易的;然而,接受逆境是恩賜不是容易的,但卻是上主給的磨練,叫我們生命得以成長!

各位兄姊,曾有位資深牧者,一位對合一堂頗認識的同道問我:「許牧,在合一堂做成點呀?好辛苦呀?」我當時不知如何應對,如今臨別在即,經過仔細思量後,我會告訴他說,「短短的五年在合一堂,對我這牧會多年的牧者,也是不容易的,也是有壓力,也是有難度,更是有挑戰的;然而,我還是有「說不盡的感恩」!回顧在合一堂,我渡過有意義和豐盛的五年,我和師母都可以數算主恩;其中特別要說的恩典,當我初到合一堂,發現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及呼吸系統毛病,這些都足以奪命,三項一齊爆發,一定不可收拾;我想告訴大家,今天離任在即,這些毛病全部受控;今年更趁著仍有醫保,做了白內障手術,雙眼恢復明亮,健健康康的離任!還有,在合一堂最感有意義的,是在香港社會運動的動盪中,在世紀疫情的肆虐和反覆下,我能夠與合一堂長執及弟兄姊妹一起,在風雨中同行,互相扶持,共對時艱。

還有一件令我非常感恩的事,是我個人在合一堂忙碌的工作中,能在2021年4月4日復活節,在祝齡樓 (那天,也是我轉會為合一堂會友的難忘日子),完成了區會的「21世紀本會的神學與發展的建議書」乙書;這書綜合了區會五十多位牧者的智慧,由2011年起至2021年經過十年時間,曾多次在神學牧職部小組及會議研討的共同成果;我受區會委託為這書主筆,整理撰寫成書;這書對區會及本堂未來的發展有啓導的作用,能夠在合一堂祝齡樓完成,我興奮不已!哈利路亞,感謝上主!

感謝,還要感謝!

離開合一堂,我將會於今年8月1日在漢語網絡神學院 (簡稱“漢神”)履新,擔任該院副院長,從此結束40年的牧養工作,並開展全職神學教育—人生新的一頁。我萬萬想不到65歲,這把年紀,還有機會擔任神學院副院長,並負責研究部高級課程主任;漢神是跨文化及跨地域的華人神學院,透過無牆的網絡,把全球聯成一線來拓展神學事工;今後我可以全情投入專一教學,培育神學人才、主領聖經及神學講座、繼續我未完成的多項研究、還可以不斷寫作出版,透過互聯網把福音廣傳,弘揚主道,拓展天國事業,以文載道,遍及四海,榮神益人,誠心所願!

最後,我要多謝許多在合一家事奉的同路人!

記得7月19日教會退修同樂日,感謝教會特別為我安排了一個簡單而隆重的〈主任牧師榮休〉歡送儀節,讓我能從紹雄執事、Ann執事及陸輝牧師的手上,得到一份意外的驚喜—榮休銀碟,這銀碟刻上「牧養教導、忠心服事」,這八個字對我的事奉是莫大的肯定和鼓勵,感謝教會的饋贈和心意。是日也有候任主任牧師馬志民牧師的分享,當時我看著他,滿懷高興,感謝主為合一堂預備合適的接班人,讓我也能釋然離任。

末了,這些年在合一堂,我遇上許多事奉的同路人,我想藉此機會講聲多謝。首先,我要多謝陸輝牧師及Ann執事的引薦,讓我有機會從中大退休後,旋即到合一堂事奉:多謝四間堂的堂主任/署理主任與我一起同工,分別有馬志民牧師、梁桂霞牧師、譚婉薇牧師、蕭仲駒牧師、葉青華牧師、何祐生宣教師;我們一起事奉期間,總是有商有量,常彼此代禱關心,努力推動教會各項事工,特別是教會六大關注事工;感謝這五年間經常與我緊密接觸的堂代表會正副主席及執事會正副主席,分別有紹雄、世明、Ann及志邦執事等,大家曾就不少人和事的問題一起費心商量,努力達致共識;更多謝祝齡樓與我緊密合作的六位同事:Alen、Pauline、Carol、家豪、Andrew 及新同工月明。我們一起互相提醒,彼此幫助,跨過不少艱難的日子;還有許多同路人未能一一提名;無論如何,我感謝所有曾與我在合一堂相遇、相識與相交過的弟兄姊妹!願主賜福你們平安、健康和喜樂!末了,是時候說再見了,願大家珍重!

主僕  
開明

主曆2022年7月25日

註:在此告別時刻執筆,開明心中有無限感想,文思洶湧而至,不可剎停,不吐不快,吐了就舒服哂,卻辛苦了大家閱讀,懇請見諒!

 

牧者心聲(2022.07.24)

【牧者心聲】王慧賢宣教師

我並不是一隻羊

  

 努力成為一份子

一頭狼在森林中遊離浪蕩,當牠見一群羊在草原上,「咩」聲四起,和諧共處,就被吸引著。牠很想成為一份子,於是把心一橫,披上羊皮,混入羊群。

狼很享受在「咩咩」聲中生活,可是烈日當空時披著羊皮並不好受,下雨天羊皮又濕又重也很辛苦。無論如何,狼仍然努力學習活似一隻羊。但世事難料,一次狼扮羊奔跳時,摔了一跤,羊皮隨之滑落,狼的廬山真貌露於眾羊面前。

頓時狼不知所措,擔心眾羊見牠的本相後會離牠而去。此時聽到:「其實我也不是羊。」接著,見一隻又一隻羊脫下羊皮,眼前有孤狸、灰熊、兔子、箭豬等。原來眾羊都隱藏自己真正身份,活在別人期望下。大家卻因長時間扮羊,各有勞損,包括皮膚病,聲帶受損,本身的技能如爬樹等化為烏有。

 做你自己: 關於「我」及「群體」的課題

造假、裝模作樣、羞於誠實表達上帝創造獨特的自己,都不健康。愛爾蘭作家奧斯卡.王爾德說:「做你自己,其他人都已經有人做了。」Be yourself; everyone else is already taken。既然我們都知道個人的獨特性,為什麼情況依然?這就是關於我和群體兩者的課題。

先認識「我」的本質,即從上帝眼中認識自己。不從樣貌、權力、學識、身份或別人的口中去定義自己。上帝造我;在我未在母腹前已認識我,給我最大的愛,甚至獻上祂唯一兒子。上帝欣賞和愛我們,看我們猶如祂的佳作。你有用這樣的眼光去接納自己嗎?

當自我認識不深,常懷疑自己又信心不足,就往往依賴群體去建立認同感。可是近年社會將人看為消費品,關係建立於滿足個人需要,例如,無界限地整容以取悅大眾。人不喜歡自己,亦未能與自己期望有別的他人共處,繼而排斥、斥責或操控他人。群體生活淪落為彼此消耗的地方,蠶食一個人成為自己的自由。這自由有別於不惜一切甚至犧牲他人來肯定自我,而是讓自己有成長的自由,即不受任何人操控或以特定方式如勞改去限制一個人的成長。

 群「羊」最美的結局

眾動物都卸下羊皮,以真身相見,遺忘了的各種技能逐漸重現。雖然這再不是同聲同氣「咩咩聲」的群體,卻是前所未有活力四射的群體。我雖並不是羊,但我喜歡上帝造的你和自己。

王慧賢宣教師

 

牧者心聲(2022.07.17)

【牧者心聲】李劉靜嫻

「愛」的踐行

  

相信很多弟兄姊妹也聽過「愛的真諦」這首歌,內容取自聖經新約哥林多前書13章4至8節下,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經文。很多婚禮也用來勉勵一對新人要彼此相愛,一同建立屬主的家庭。其實更加適合跨年齡的生活踐行。

鞍合家,我們屬靈的家

「我們愛,因為上帝先愛我們。人若說『我愛上帝』,卻恨他的弟兄,就是說謊了;不愛他看得見的弟兄,就不能愛看不見的上帝。愛上帝的,也要愛弟兄;這是我們從上帝所受的命令。」約翰一書4章19至21節(和合本修訂版)

今天是教會的「敬老主日」,依我看來,是提醒我們要「敬長」,也不是只在今天,而是每一天的生活態度,我們要尊敬那些比我們年長的,「敬」是包括有「愛」,「長」也不只限於年老者。

除了「敬長」,我們也要「護幼」,要愛護比我們年幼的弟妹,循循善誘,不溺愛,要作他們的好榜樣。在家如此,在屬靈家 — 教會也應如此。

鞍合教會踏入25週年紀念,我們可為主作甚麼?

「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彼此相愛。你們若彼此相愛,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翰福音13章34至35節(和合本修訂版)

李劉靜嫻執事
2022年7月17日



牧者心聲(2022.07.10)

【牧者心聲】何祐生宣教師

值理會(堂會)的成長與承傳

  

1. 值理會架構之成長與承傳

1996年的「受託主日」中,刊載馬鞍山堂早期的行政架構:正副主席、正副書記、宣道組1 、婦女組、主日學組、青少年組、聖樂組、聯誼組、推廣組及庶務組等八個組別,此乃承傳合一堂部分行政架構。

馬鞍山堂自1997年建成及開始聚會後,信徒日增。時至1999年的《合一週刊》受託主日紀錄中,馬鞍山堂行政架構新增了「經濟組」和「福利組」,取消了「推廣組」,成了九組2 ,2000年馬鞍山堂由「組」踏入「部」,承傳了合一堂的九部行政架構。

合一堂在主任牧師曾昭陽牧師策劃下,期望各單位堂由九部精簡為五部,以便更聚焦於教會主要聖工,如敬拜、團契、培育、福音和管理等。馬鞍山堂在李信堅牧師積極推動下,於2013年將九部轉化為五部,成為今天本堂運作的部門:崇拜及靈修部、相交及關顧部、福音及外展部、信徒培育部和堂務行政部。

2. 值理會成員之成長與承傳

1995年至1999年仍未成立值理會時,是以「合一堂馬鞍山堂禮拜處委員會」管理和推動馬鞍山植堂事宜。然而,當時之委員會並沒有固定人數和男女比例。2000年第一屆值理會正式成立,由15男和15女組成,與此同時,值理會也由「組」改為「部」,反映當年教會是由初生邁向成熟的階段。

教會經過四年的穩步發展成長,信徒日增,值理人數於2004年增至18男和18女。感謝上帝的厚愛,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教會,在短短兩年後,值理會人數於2006年隨之而增加至男女各20人。藉值理會人數的規模,就看見教會的成長與增長。

3. 參與值理會事奉十年以上之值理(或執事)芳名

25-27年:蔣慧民、劉紹雄、劉賴宇衞、李劉靜嫻、周耀華、周劉翠萍、劉瑞龍、方奕楷、方何玉英、曾善培、李穎康、關吳煥鈴,共12位。

20-24年:方奕森、李黎婉珊、劉吳琰芳,共3位。

15-19年:張漢華、鍾鍾轉芳、戴少陵、戴柯翠麗、周偉明、周徐美英,共6位。

10-14年:顏列銘、曾黎翠鳳、潘廖小紅、鄧黎湘儀、李曹敏玲、張耀光、張麥家慧、梁溫煥玲、邱鄧愛蘭、李棟國、李德權、李業威、李文聰、鍾耀輝、薛昌華、彭梁美英、鄭文榮、李兆樑、劉文良、彭炳雄、陳志榮、黃瑞麟、馬潘玉蓮、洪劉麗麗,共24位。

何祐生宣教師
2022年7月10日


1. 馬鞍山堂於1995年已開始以「八組」為行政架構,反映當時的規模較細,延用至1999年。
2. 「九組」中週刊「宣道組」和「宣道部」,其餘稱「組」,筆者認為當時稱「宣道部」是手文之誤。

牧者心聲(2022.06.19)

【牧者心聲】鄭海傑宣教師

兩餸一湯1

  

一位剛獲「米芝蓮三星餐廳」的主廚接受電視台訪問。

記者:「恭喜你的團隊獲得這項殊榮!你最想感謝誰?」
主廚:「我最想感謝我爸爸,是他教曉我煮出人生中第一道菜。」
記者:「父親節快到了,你會送甚麼禮物給爸爸?」
主廚:「呀,我還忙著設計父親節的特備菜單來招呼客人,未有空間想這問題。」
……

翌日工作完畢,主廚致電爸爸。

主廚:「喂,爸爸,父親節快到了,您有甚麼禮物想要呀?」
爸爸:「有心,有心。我想吃您親手煮的菜。」
主廚:「對不起,父親節當天有許多賓客,餐廳一定忙透。不如我們改天吃別的高級餐館,我可試試別家廚師的手勢,順便和您慶祝父親節。」
爸爸:「兒子,爸爸只想在家吃您親手煮的菜,已經很久沒嚐過了。」
主廚:「……」

掛斷電話後,主廚獨自坐在豪裝餐廳的大窗前,對著五光十色的街道沉思。
……

自從媽媽離開後,父兼母職的爸爸為照顧自己疲於奔命。記憶中最回味的,是爸爸的「兩餸一湯」,甚至夢想自己能像爸爸一樣,煮出如此佳餚美食。爸爸雖然不是甚麼知名廚師,但經他多年的指導,兒子苦練出「一身好武功」,更在一次廚藝大賽中脫穎而出,隨即開始了他的「主廚生涯」,但同時亦使他不再踏足自家的廚房了。想到這裡,主廚方才明白爸爸想要的父親節禮物,不是米芝蓮餐廳級的「美食佳餚」,而是兒子親手煮的「兩餸一湯」!

主廚忍著差點掉出來的眼淚,聯絡上餐廳經理,指示他立即通知所有預訂了父親節特備菜單的賓客,由於當天主廚包了場,因此抱歉未能招呼他們。

經理:「主廚,當晚要款待甚麼貴賓們?是否需要預訂珍貴的食材?」
主廚:「不必了。當晚只得一位想吃『兩餸一湯』的貴賓。」
……

親愛的弟兄姊妹,我們有時真的不自覺,為了一己的「理想(私慾?)」,本末倒置地犧牲了最不應該犧牲的「家人」甚至「信仰」。鼓勵您安排一個時段,找個空間給自己,安靜下來,重尋一下自己的根源(心靈歸家),重整一下生活的優次(轉化與更新);或許,您能重拾您生命中那回味無窮的「兩餸一湯」。

耶穌說:「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子。常在我裏面的,我也常在他裏面,這人就多結果子;因為離了我,你們就不能做甚麼。」約翰福音15:5

鄭海傑
2022年6月19日


1. 這故事是今年6月8日晚,當我為一位教友禱告時,聖靈彷彿用直播(live-streaming)的方法告訴我的。

 

堂會故事(2022.06.12)

【堂會故事】司徒淑禎姊妹

柬埔寨宣教體驗

  

編者話:
弟兄姊妹在合一堂馬鞍山堂經歷生命成長,是透過不同部門事工及事奉人員的付出後的成果,過程中,最重要當然是天父恩典,帶領教會前行,發揮事工果效及弟兄姊妹的恩賜能力,才能成事!如本文主角,在教會接受初信栽培,加入團契及上主日學,學習事奉,參與短宣服侍,更有同路人在旁同行鼓勵。她的故事,是否也與你在堂會成長的片段有所相似?

在 2012年8月開始參與合一堂馬鞍山堂崇拜,並開始接受初信栽培,同學間互相鼓勵支持,隨之在 2014年6月8日受洗,並參加團契,持續上主日學,對教會有了歸屬感,從此落地生根!雖然堅定跟隨主,但小信的我,當時仍然患得患失!

天父在2015年5月一次崇拜,透過李應新牧師在講台上所作的柬埔寨醫療短宣呼籲,直接與我內心對話,我不禁驚問:「是祢嗎?剛剛是祢一一回應我心中所問的嗎?」那超級震撼感迄今仍然記憶猶新!更奇妙的是崇拜後,靜嫻執事隨即邀請我一起參加該次短宣。雖然我對短宣毫不認識,雖然我剛受洗不久,雖然不知自己能作甚麽,雖然…… 其實當刻,我已經決定回應天父的呼召,遵行基督徒的大使命了!

了解柬埔寨醫療短宣是到柬埔寨貧乏地區,提供醫療服侍,期望當地村民在困乏之中,得到我們這班基督徒的關懷與幫助,並傳達基督的愛。報名後才發現已活了半個世紀的自己原來是個「超級港孩」,又怕蛇蟲鼠蟻…… 有潔僻的我知悉我們的服侍點是沒有水、電、廁所的落後地區,也會探訪孤兒院等,兼且還會到類似香港堆填區、臭氣熏天的垃圾山,真是嚇呆了!我自己知自己事!內心忐忑,未知能否應付得到!雖然突然要面對自己很多很多不足,以及朋友、同事極力勸阻,但我仍然堅持不放棄!決心踏出安舒區,抓緊有限的時間,積極自我訓練、祈望能儘快克服我所懼怕的,努力裝備自己,以應付迎面未知的艱巨挑戰;但難免總會有很多憂慮和恐懼,唯有信心交託予那呼召我的主!我不住禱告;此外,團契小組、何生、靜嫻、牧師等亦為我祈禱。從那時開始,我與天父關係更加密切!

首次短宣的經歷極為震憾!畢生難忘!雖然我仍然遇到我懼怕的,雖然看到當地村民的逼切需要與無助,實在傷心難過;但在服侍過程中,卻又遇到很多很多奇妙事情發生,讓我親身體驗到「在人不能,在神凡事都可能」!我真正感受到天父與我們「同在」、「同行」、「同工」。而我這個「港孩」沒有作甚麽貢獻,反得到各團員的接納與包容、身心靈上的照顧與愛護,無言感激!這亦燃起我持續每年參與短宣服侍之心。

雖然仍然有恐懼和軟弱,知道面前仍有很多困難和挑戰,但我仍願意盡力克服障礙,因為要先改善自己,才可近距離接近我要服侍的人。我的親友眼見我努力不懈地訓練自己適應環境,沒有退縮;憑著堅定不移的信心去克服種種困難與障礙,隊員間無分彼此、互相守望,我得以平安順利歸來。更不斷興奮雀躍地與人分享、再分享、再三分享我的喜樂與得着。他們已由初時擔心勸阻,變成讚賞與鼓勵!迄今已有三位同事被受感動,開始了她們宣教之路,實在令人鼓舞!

感恩這些年來得到屬靈夥伴的栽培與鼓勵,陪伴我成長。當初提心吊膽、戰戰兢兢的我,如今身心靈已較以前紮實了,亦能夠放下自己,學效耶穌基督榜樣,走入人群裡,用心、用行動親自接觸有需要的人,傳揚基督的愛。

堅持著每年都參與短宣,每次我都非常享受,並熱切期待下一次出隊。因為過程中,切切感受到天父的「同在」,祂定必引領保守。最重要的,是祂並沒有讓我沮喪跌倒,也未有如我的家人和朋友般,替我阻擋、移除或迴避所有困難和險阻;而是親自牽手引領我面對並克服種種軟弱,攜我共同跨過各種不同的困難與挑戰,讓我真正成長!

「萬事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我明白到天父差遣我出去,並不是因為我能作甚麼,而是讓我為祂作美好見証,感染其他人,以生命影響生命。祂藉着短宣陶造我,讓我生命得以更新變化,開展了不一樣的人生!天父如此愛我,除了感恩,我更會堅守基督徒的本份,盡心盡意盡力地執行大使命,要將福音傳開去,傳給萬族萬民!

惟持續了五年的短宣服侍,2020年開始遭受到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而暫停至今,期待疫情儘快過去,能夠繼續為主作工!

當年靜嫻執事替我寫的自我鼓勵訊息,現今仍銘記於心,時刻提醒自己,為自己打氣,願與大家分享共勉:

「上帝會幫助我一步一步迎難而上!
主説:『不要怕,只要信!』
我回應上帝是親臨貧窮和需要福音的人當中,
要有行動不只是付錢。
他們是和我的死敵住在一起,
所以主必幫助我勝過死敵,
我才可接近我要服侍的人!
努力、加油!」

司徒淑禎

 

牧者心聲(2022.06.12)

【牧者心聲】蔣慧民執事

歌頌與崇拜──試從植物生命的角度思索

  

我們的信仰生命由道種開始:道種在我們心田中札根,發芽,生長,長出枝葉,結出果子;而我們的歌頌與敬拜是對主道與愛的回應,始於上帝的話語,並以之為中心。聖經中有不少以植物為喻的經文:如福音書中的芥種、葡萄樹及詩篇第一篇栽在溪水旁的樹等,都是大家不陌生的,我在此則借植物生長的幾個階段為喻,思索我們的歌頌與敬拜。白居易曾與元稹詩論詩歌:「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聲,莫深乎義。詩者:根情,苗言,華聲,實義。」我就借此闡釋:

根情者,植根上主的愛。
對基督徒來說,信仰歸結到一個字,就是「愛」,是生命與信仰的根本。
上帝是愛,祂先愛我們,我們才可以愛。
祂因愛創造;天父未因我們得罪祂而捨棄我們,祂長存的愛見於祂如慈父長久期待我們浪子歸家,更見於差祂愛子臨世施拯救;基督因愛而紆尊降世,甘受屈辱苦難,十架犧牲,成就救恩,祂的愛激勵我們;聖靈因愛護持眷佑,光照引領。我們讚美歌頌是因上帝的本性與作為的一種愛的回應。這是我們要緊記的。

苗言者,長出言傳的苗。
信徒因着「心裏相信」、受感動而作「口裏承認」的認信是崇拜行動的開端。
這些言辭話語在崇拜裏可以是宣告、祈禱或歌頌等不同的形式。
世界的開創乃源自上主的話語,人神的溝通話語是非常重要的媒介。
詩歌的創作因着人的感受而發言,如尚書所謂:「詩言志,歌詠言,聲依詠,律和聲。」言傳是神人對話中,上帝先向人發言,人作回應;而人的回應既依循主道,也言說心聲。

華聲者,開出頌讚之華(花)。
詩詞經譜上音樂成為歌,其音樂美就可使言辭升華,也彷如給文辭穿上華美的衣服,植物披上花朵(華/榮都可以指花朵)一樣。詠者,從言從永,長言也;樂記也有云:「歌之為言也,長言之也。說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長言之;長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而基督教合唱指揮大師馬革順稱歌唱為語言的慢鏡頭。
上述三者均指合律的音樂之聲比普通的言語更具和諧美感,更適切用作讚美上主的美德。言辭與音樂結合,在傳情達意上具感染力,觸動心靈,在集體敬拜時更將不同會眾的心靈結連起來,聲合為一,為主作見證,歸榮主名。
而且在表達方面更可配合具美感的肢體動作──舞蹈──更美上加美(一些教會崇拜裏更有禮儀舞蹈)。

實義者,結出生命果實。
深深地感動人心靈的是內容豐美果實,且可給人深遠的影響者。
詩歌的頌唱若能將詩人、作曲者、演唱者所信、所感、所悟、所經歷者以高度效能的演繹傳意,更能使人生命得造就。若蒙聖靈感動,生命更結出美果;真誠敬拜者就是愛主守道的人,他們的生命必果子纍纍。
媒介就是信息;信仰內容要化作音樂藝術的載體;道成肉身,也要肉身成道。傳意要有意義,要傳出意義,就要真誠地將心意、情意、意志表達。溝通的意願也是不可或缺的。在音樂藝術果效上更要注意意象及意境的表達及營造,但總要真誠。

由是觀之,詩歌與音樂藝術以至崇拜的內容與形式可以看為一個有機生命體,是有密切關係,有一致性的。相似地,我們的作為與存有其實也不可分割的,我們是個怎樣的人,就會影響着我們怎樣相信,也影響着怎樣說話與歌唱;反之我們怎樣相信,怎樣說話與歌唱,也會影響着我們人格的形成(becoming)。

蔣慧民執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