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者心聲(2021.12.12)

【牧者心聲】何祐生宣教師

《旅愁》(續《送別》)

 

  上期《送別》主要提到2021年送別朋友的感受—「送別者」感受,今期《旅愁》嘗試站在「離別者」流落異鄉的角度,明白他們的感受,好讓我們顧念他們和關心他們。

  李叔同的《送別》,是以「送別者」的心情撰寫而成;日本作家犬童球溪的《旅愁》1 則剛好相反,以「離別者」的情懷描寫成詩:

西風起,秋漸深,秋容動客心。
獨自惆悵嘆飄零,寒光照孤影。
憶故土,思舊人,高堂念雙親。
鄉路迢迢何處尋,覺來歸夢新。

  《旅愁》提到的時令,如《送別》相仿—正是深秋初冬之時。《旅愁》作者起筆,就描述被天氣牽動了異鄉客的心情,「西風起,秋漸深,秋容動客心」。當然《旅愁》的主調就是要描寫「客心」;「客心」是怎樣的呢?是「惆悵」、「嘆」、「飄零」、「孤獨」,寥寥數字,已表明異鄉客內心感受,是何等的「愁」。作者進一步描繪異鄉客為何會「愁」!原因是「憶故土」、「思舊人」和「念雙親」。作者以九個字,精簡地描繪過客對自身文化、民族與親人的憶念。誠然,犬童球溪再將這「愁」寫得更「深」,讓讀者更體會這「愁」是「真愁」,「鄉路迢迢何處尋」表明異鄉客回鄉之路極之渺茫!與親友重聚之日難以預計。《旅愁》使讀者體會不能回歸鄉土的異鄉客的心情,《旅愁》沒有解釋流落異地的人為甚麼不能回鄉,可能是讓讀者有更闊的想像空間吧!

  中國也有異鄉客以「離別者」思念鄉土和親人的作品,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但最打動我2  的是李陵的《答蘇武書》3。李陵思鄉情也在深秋入冬之際:「胡地玄冰,邊土慘裂,但聞悲風蕭條之聲。涼秋九月,塞外草衰」。深秋異域中,李陵的「客心」是陷入極度之孤獨、愁苦與寂寞中:「身之窮困,獨坐愁苦。終日無睹,但見異類……舉目言笑,誰與為歡?……晨坐聽之,不覺淚下……與子別後,益復無聊」。再者《答蘇武書》同樣也表達了異鄉客對遠方親人的憶念「上念老母,臨年被戮;妻子無辜,并為鯨鯢」(李陵家屬因政治原因而無辜遇難)。《答蘇武書》提到李陵因政治的因素4  而不得回國:「相去萬里,人絕路殊。生為別世之人,死為異域之鬼。長與足下生死辭矣。」相對於《旅愁》的回歸故鄉,親人共聚,李陵的處境是更渺茫、更絕望!《答蘇武書》清楚表達了不能回家,是基於政治原因。李陵讓我明白到因政治原因而離開國家、家庭,永不能回歸者的心情。

  現今世界各地,不少人因政治或戰爭成為難民—異鄉客,如敘利亞難民有670萬、委內瑞拉有400萬、阿富汗有260萬、南蘇丹220萬、緬甸羅興亞110萬5……。這時北半球已入深秋或寒冬,不少難民,離開故土,旅居異域,成為「離別者」的難民,他們此時必定「憶故土,思舊人,高堂念雙親」。撰寫此文,目的是希望讀者明白「離別者」的「客心」,也期望觸動你對「離別者」的關懷、祈禱及捐助。

何祐生宣教師
2021年12月12日


1 《旅愁》原文為日文,上文為文言文翻譯,很明顯,譯者刻意以《送別》的格式為依據。《旅愁》是李叔同在日本留學時,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採用美國音樂家J. P.奧德威的《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填寫了一首名為《旅愁》的歌詞。《旅愁》也激發了李叔同創作《送別》。

2 仍記得在下班回家途中的巴士上,閱讀此文章,一邊看,一邊為這位二千多年前的戰士的遭遇所激動,潸然淚下。

3 李陵力戰而敗,被匈奴囚禁,期間與蘇武同為階下囚。但蘇武得漢帝救助回國,而李陵則因戰敗不死,被漢帝和朝廷看為貪生怕死之流,滅其家屬。《答蘇武書》是李陵為自己戰敗辯解和心情之佳作,閱者無不動容,此書已編入《古文觀止》,在文學上舉足輕重。

4 政治因素請閱《答蘇武書》全文,這文從簡不表。

5 參「聯合國難民署」定期發佈會訊及報告:
https://www.unhcr.org/hk/wp-content/uploads/sites/13/2021/10/2021-newletter-issue-2.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