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用「讓教會成為教會」(Let the church be the church)成為一個重心的思想,是因為教會與世俗有別,並不是以汰弱留強或是單以目標為本,乃是要明辨世界的價值觀之外,更要聆聽上主的聲音—祂對世人的要求與教會的使命。教會發展固然是需有質素及良好的機制,但我們不要忘記教會是有機體,是信的人聚在一處的,屬上主的群體。在新約教會,以至今天教會經常面對挑戰,就是源自上主的愛而生的群體,愛心卻是失落了,人與人之間充滿敵意,事事互不信任,互相猜忌,互相爭辯,互相指責。教會本是人與人的接納、寬恕與包容的地方,教會若不儆醒謹慎,就會隨著世俗的影響而使教會面臨解體。我們要重新尋覓愛的源頭,以愛的行動來建立肢體,顯出耶穌基督的最後給門徒的榜樣,彼此服事和洗腳的互愛與互靠的關係。合一堂由一間教會發展成為四間單位堂、服務機構與學校等,若各個單位也出現各自為政,不願意彼此結連,彼此分享,反而互相猜疑及不願合作,教會必定會陷入危機之中,基督的身體也有損失。
當然,也有人指出教會只講愛心,卻沒有落實地處理事情的癥結,這是個「鐘擺理論」的另一個極端。所以,教會要以愛建立信徒的生命,需要找出合適的方法,情理兼備,處理事情的癥結,同時可以兼顧牧養當時人的成長和學習,「經一事,長一智」地進步,使個人生命得以建立,信仰群體亦因此歸榮耀給上主。教會的合一並不是口講無實,正如昔日本堂的牧長張祝齡牧師,為求教會的合一,願意將教會易名,由長老制改為執事制等等,反映出張牧師對合一的重視。甚至昔日中華基督教會在中國成立之初,各宗各派為求走向教會合一,也放下宗派的特色及執著,甚至甘願為合一而放下個別宗與派的分歧,放下大家不同之處,重視大家共同共守的基礎,當時屬於中國的教會就得以建立起來。
「在這一切之外,要存著愛心,愛心就是聯絡全德的。又要叫基督的平安在你們心裏作主;你們也為此蒙召,歸為一體;且要存感謝的心。」(西3:14-15)
- 對於錯誤或失效提出意見及批評,是十分容易的事。但能以同行分享的心來陪伴肢體成長,從錯誤中汲取教訓及經驗,更新改變,就能建立生命。無論受薪的同工或是信徒群體,都是主所愛的兒女,在事奉的歷程之中,都需要被建立及不斷的加力,使之能夠向前邁進,可以更有效地事奉上主。勸勉、督責、挽回及勉勵都能讓信仰的群體一同被造就的重要元素。對同工的評估,為的是要同工明白事奉上的困難與弱項,可以藉持續的進修及學習,改善及強化事奉的能力,對牧養的職事更為到位。對事工的檢討,也讓信徒理解事奉的配搭,信徒也可以藉著神學院晚間實用神學課程,裝備信徒在事奉上有穩固的基礎。
- 教會雖面對移民潮,人手較為短缺,教會需要在此時作出一些調整,有些事工可能需要反思其重要性及必要性,或作適當的調校及整合,以配合事奉人手的缺乏。若堅持不變,將會產生活動多,參與人數少,耗費資源及力量。事奉的人手或教牧同工將會面臨一身兼多職,若日久未能物色合適事奉者以補充人手,就會出現事奉生命耗盡的危機,繼而出現骨牌效應。正如一個曾感染新冠肺炎的康復者,不可能即時恢復一切,生活如常,或作勞動體力工作,或是如常跑步運動,因為身體仍要經過一段康復期,甚至可能有後遺症的出現,需要重新的安排生活的節奏及內容。教會亦如是,在復常之後,不代表一切的活動、事工或是計劃可以完全復常,總要再重新檢視及計劃,讓教會—基督的身體得以健康成長。在人手不足的境況,可思考舉行聯堂活動,例如青少年營會、讀經營、課程及訓練等,好使教會能有效地運用資源及調配人手。
- 事奉者面對困難與成長的問題,教會應給予空間,與及更多的關懷及支持,而非用指責或無視的方式回應。事奉者的需要是需要被聆聽的,無論是個別的層面,或者是群體的聲音,都需要被關注的。教會有沒有正視事奉者面對的困難,甚至個人恩賜與事奉的配搭,是否已達至全然發揮的果效?還是出現錯配,令事奉事倍功半,事奉者身心俱疲而無疾而終!教會不要只著眼於事工無限量拓展,而忘記了信徒生命成長時會面對乏力、枯乾、軟弱和無助等的挑戰。長此下去,教會有可能會變成粉飾好外牆的建築物,內裡的人卻是失去了生命的色彩與光芒,也不能彰顯主為教會付出的愛與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