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家聰牧師
大齋期首日稱為「聖灰日」(Ash Wednesday),聖灰日是基督教會年曆中的重要節日,標誌著大齋期(Lent,原文意思是「春天」,又稱「預苦期」和「四旬期」)的開始。大齋期是一段為期四十天的悔罪和禁食期,直至復活節(Easter),紀念耶穌基督的死亡和復活。
歷史背景
「大齋期」共有四十天(又稱「四旬節」)加六個主日。初時各處教會安排的「預苦期」長短不一:首先有古信徒禁食四十小時,及後有信徒禁食一週。至第四世紀尼西亞大議會(A.D.325)論及禁食四十天,參照主耶穌曾在曠野禁食、並受試探的事蹟,將「預苦期」定為復活主日前的四十天(但不計算期間六個主日)。
聖灰日
聖灰日是古教會在這一日紀念歐洲信徒曾遭受野蠻人的侵略,使人在靈性上受痛苦,在文化手的價值引起莫大的損失,他們惟有向主深切地悔改以求得救。在此日信徒皆塗灰以表悔罪哀傷。
聖灰日之所以得名,是因為在這一天,信徒會在禮拜儀式上接受聖灰的塗抹。教會牧者會用手指蘸取聖灰,在信徒的額頭上畫一個十字。這些聖灰通常是由前年棕枝主日(Palm Sunday)剩餘的棕櫚葉燒成的。聖灰象徵著悔罪和凡塵,提醒信徒人類的脆弱和有限。
在聖灰日的禮拜儀式中,會有特別的聖經朗讀和禱告,強調悔改和反思的重要性。信徒在接受聖灰時,教牧人員會說:「你要記得,你本是塵土,仍歸於塵土。當遠離罪,效忠基督」。這句話強調認知上知道人的有限和悔改的重要性。
大齋期
在「大齋期」間,教會一般會暫停所有喜慶活動,信徒的生活也應以簡單和樸素為主,而教會的禮儀顏色亦轉為代表悔改、哀傷的紫色。通常教會在這期間的事工都會作出特別安排,期望在大齋期內可以對眾兄姊在靈命上的操練多作提醒。
初期教會常在復活節前舉行洗禮,連同洗禮前的「學道班」,學生必須勤學聖道,信心多經考驗,靈性多受操練,有了美好的見證方可參加復活節洗禮,獲得復活主之生命。我們又可有計劃切慕主聖言,上聖經班呢?
大齋期信徒通常會在這段時間內進行禁食、祈禱、捐獻和減少有損身心靈的事,亦有其他形式的自我犧牲。這些實踐旨在幫助信徒更深入地體會耶穌的受難和復活,並促使他們反思自己的生活和行為。
祈禱和靈修
信徒會在這段時間內花更多的時間讀經、默想和參加教會聚會,從而加深與上帝的關係。本年推動弟兄姊妹透過大齋期靈修材料,可以作個人靈修,又另外鼓勵大家組織小組定期一同靈修分享。這四十天裡,會有WhatsApp發放靈修資料,可組織小組約定時間一起靈修及分享。
捐獻和施予
信徒在這段時間內積極地留心和著意幫助有需要的人,並以此作為對上帝恩典的回應。在金錢上也可以在特別為有需要的地方上作出奉獻支持。
禁食和更新生活
禁食或簡便一餐是通常每週一次進行,利用進膳的時間作靈修禱告。在這些日子裡,信徒會減少食物的攝取,或完全禁食一餐。另外,過節儉生活,減少浪費,減少購買非必需品。當然,我們亦需要檢視自己的時間運用,調節生活習慣,從而生活方式有所更新。這個操練透過默想禱告更深領受基督勝過魔鬼試探,記念地上不公義的處境與受苦者的狀況,並立志自身悔改的決心,過簡約節儉的生活。將禁食的餐費和節儉的金錢儲起,作特別捐獻之用。
全球信徒守大齋期
由聖灰日起在世界各地的基督教社群中都有不同的儀式進行。在「大齋期」六個主日的最後一個主日,稱為「棕枝主日」(Palm Sunday),是信徒的盼望期,上帝的受膏者作王掌權的開始。而這週亦稱為「聖週」(Holy Week)),記念耶穌在週四設立聖餐(又稱「聖週四」,Holy Thursday)或「濯足日」(Maundy Thursday)和聖週五之「受苦日」(Good Friday),而整個「大齋期」於基督復活主日前夕結束。每年區會都會在聖週四晚上舉行基督設立聖餐默想聚會,歡迎兄姊參加。鞍合於聖週五上午會舉行基督受苦節默想聚會。大齋期的核心精神就是悔改和更新,禱告守望與盼望。
現代挑戰
在現代社會中,急速的生活節奏和網絡世界資訊發達,容易和方便地充塞了個人的生活時間,使得許多信徒難以安排全心投入靜修默想成為生活中的一部份。然而,對那些願意安排時間的信徒來說,靜修默想的經驗,給予寶貴的靈性滋養和屬靈生命上的指引。
總結
聖灰日標誌著大齋期的開始,是基督教傳統中的重要日子。通過悔罪、祈禱和靈修、捐獻和施予、禁食和更新生活,信徒在這段時間內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並加深與上主的關係,從而屬靈生命有轉化並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