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者心聲(2022.05.22)

【牧者心聲】蕭仲駒牧師

關係式牧養的再思

  

一位屬靈導師介紹我看路恩哲著,劉如菁譯,《第3次牧養革命:關係式牧養的更新與再思》(台北:校園,2019)。「這書是關於將事奉看作與這人或那人相遇,以深入分享的關係作為與耶穌基督臨在相遇的方式。」1  對我這個從事牧養工作20多年的人來說,此書讓我獲益良多,得到一些深切的反省和提醒:

從一個故事說起

從作者表述的意念領會到,所謂關係事奉(relational ministry)在於人(persons)、在於人格/位格(personhood),在於將我們在教會裡的那些人和群體視為人,而不是當作事工的工具/消費者。這書開始時引用一位在教會出名「麻煩」的執事作例子,2   說明了一個重要事實:無論一個人表面有多麻煩,若他/她肯表露內心的痛苦和掙扎,而旁邊的人又願意真心聆聽,他們已經把那人當作「人」來看待—有血有肉,有眼淚有傷痛的一個人,而不是只看到那人所堅持的意見、或是他/她的行徑多麼令人厭煩。

一切都關乎同理心

若把人「物化」(impersonalized),就沒有同理心的空間。「作為人,我們同理那位哀嘆受苦的女兒,同理那位辛苦的父母,對他們的位格產生同理心。」3  作者所強調的是:「作為人就要與人有關係,不是為了影響力,而是為了分享空間,為了陪伴與支持他人。」4  神學語言是「道成肉身」,普遍現代人較易理解的是「同理心」。我體會到,耗盡的一個徵狀是 “depersonalization”(非人性化)。而受苦,卻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藉同理心拉近了。

個體主義(individualism)沒有同理心的空間—沒有餘地感受他人的空間如同自己。若人生只屬於自己(跟別人沒有關係),別人受苦跟我一點關係也沒有。這樣,人與人之間就沒有連結。個體主義的核心,是促進或實現個人自我的利益。「個體主義說,你就會等於你的利益,而位格主義則說,你就是你的關係。」5  個體主義不正是我們常說的教會消費主義(consumerism)嗎?

牧養事奉的重新定位

牧者是邀請人們一起進入關係,在同理心中相遇和分享內心空間的召集人。

「…我們的目標是,把牧師看作『讓人與人的位格得以在同理心中相遇的召集人』,牧師是邀請會友與教會內部和外部的人們,一起進入關係、分享空間的召集人。」6 

祈禱和感恩的奇妙效果

禱告是關係導向事奉不可少的操練和實踐:

「分享型的教會有個核心標誌,不是排得滿滿的行事曆和附有咖啡店的大型建築物,而是禱告的地方,讓人分享彼此的生命,並且在一起禱告和互相禱告中,分享神的生命。」7  「彼此分享生命的教會看起來的樣子,就是互相代禱的群體。它看起來就像需要並請求別人為他們禱告的群體。分享的群體乃是謙卑的群體,尋求為彼此禱告和被禱告。」8 

當我留意到禱告與分享生命的關係,我在崇拜的牧禱中、在祈禱會中、在個人工作中為肢體代禱時,我更深體會到禱告如何把我與會眾拉在一起,共享生命。在崇拜的牧禱中我常為有需要的肢體逐一提名禱告,崇拜結束後曾有弟兄跟我說,在我的牧禱中他經驗到教會一家的彼此關心和接納。感謝上帝!

感恩,與禱告和分享的關係:

「如果禱告是分享型群體的核心實踐,那麼這些群體最大的特點就是感恩。… 作為彼此分享生命的人,我們都是充滿感恩的禱告之人。作見證和傳福音的最核心,就是分享他人的生命… 博爾頓繼巴特之後也主張基督徒的生命是充滿感恩的生命… 救恩已經賜下… 既然看到祂為我們成就的事,我們的反應就只有說『謝謝,謝謝,謝謝』」9 

「感恩本身是跟快樂不同的,教會並非快樂的地方… 快樂乃是使你的利益獲得滿足的感覺。… 教會並非快樂的地方,但應該是充滿感恩之地,充滿歡笑與淚水之地,因深入地分享而大聲說謝謝的地方。」10 

「牧師不應該以會友人數或奉獻作為衡量教會的主要方式,而是應以感恩的程度來衡量。」11 

願三一上帝繼續扶持引導,塑造我和教會的牧職團隊成員,成為主所喜悅和賜福使用的牧者!

蕭仲駒牧師
2022年5月22日


1. 路恩哲:《第3次牧養革命:關係式牧養的更新與再思》,頁7。
2. 路恩哲,頁2-7。
3. 路恩哲,頁10。
4. 路恩哲,頁43。
5. 路恩哲,頁51。
6. 路恩哲,頁44。
7. 路恩哲,頁227。
8. 路恩哲,頁229。
9. 路恩哲,頁233。
10. 路恩哲,頁234。
11. 路恩哲,頁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