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修習「靈修學」的過程中,老師由初期使徒、沙漠教父、教父、歷代各門各派的修道主義,至近代基督新教,至華人教會等,講論基督信仰群體「尋求上帝或經驗上帝」各種「進路」後,學者歸納總結為上邊圖表。
然而,靈修神學家這樣歸納,很容易使人產生誤解2,如認為信徒本身較是偏向理性和思索型的,就應順自身特質,集中在此成長,如讀經、研經、聽道和閱讀屬靈書等。因過於集中而錯失或忽略其他成長路向,如佈道、團契、敬拜讚美或教會事奉等等。
主耶穌被稱為拉比—教師(理性),祂又經常獨自退修(靜寂),祂又禁食40晝夜(苦修),祂也進到人群醫治服務等等(聚集)。主耶穌正正顯示了整全靈命成長的典範。
筆者再從《彼後》1:5-8的角度看信徒靈命成長3的整全性。
「正因這緣故,你們要分外地殷勤;有了信心,又要加上德行;有了德行,又要加上知識;有了知識,又要加上節制;有了節制,又要加上忍耐;有了忍耐,又要加上虔敬;有了虔敬,又要加上愛弟兄的心;有了愛弟兄的心,又要加上愛眾人的心。你們若充充足足地有這幾樣,就必使你們在認識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上不至於閒懶不結果子了。」
彼得提到「信心」、「德行」、「知識」、「節制」、「忍耐」、「虔敬」、「愛弟兄」和「愛眾人」的八個靈命成長目標,正是要提醒信徒達致整全的屬靈生命成長。
彼得先提到「信心」,因「信心」是基督徒信仰和靈性的起始點。「信心」作為起步點4,彼得鼓勵信徒要向前,邁向「德行」,即「優秀的品性」或「美德」。這種「德行」要在基督徒群體中學習得來的,甚至是要被基督徒群體認可的,如初期教會選立執事過程中,被基督群體肯定的「德行」一樣。因此「德行」的發展成長,信徒必定要有積極的團契生活和教會生活,在群體中孕育基督徒認可的「德行」。對應圖表,「德行」的成長發展,落在右下方的「聚集」或「敬虔主義」中,這代表信徒要積極投入信仰群體的生活,在群體中彼此學習,被群體肯定。
彼得提出「德行」發展之後,另要努力在屬靈「知識」的追求上,絕不能忽視。因此聽道、研經或閱讀屬靈書籍,缺不能少!有一定的聖經基礎與屬靈知識,便能在生活和社會議題上,作神學反省便有所依據,也有所批判!不會人云亦云,跟隨風向潮流而迷失,更不易被異端迷惑。對應上圖,「知識」的成長發展,落在右上方的「學習」或「理性」的尋求中。
彼得提到「節制」和「忍耐」,應是對信徒負面「行為」—如貪婪、好色、好食、發怒、惡言惡語等等—的自我約束。因信徒在生活中,會遇到試探和引誘,「節制」和「忍耐」能約束信徒的負面行為。彼得提出之「節制」和「忍耐」的個人成長,簡言之,屬於沙漠教父的苦修主義。對應上圖,「節制」和「忍耐」的成長發展,落在左上方的「苦修主義」(行動),「行動」—代表信徒願為信仰具體地「做點事」(DOING)或出一分力,如佈道、服務教會、關心社會等。
彼得所講的「虔敬」,原意是「敬畏上帝」,「敬畏上帝」是信徒靈命成長發展絕不能缺少的。我們敬拜讚美,因敬畏上帝;我們學習聖經,因重視上帝的聖言,我們克己操練,和效法基督。對應上圖,「敬虔」的成長發展,落在右下方的「靜寂主義」中5,我們重視自身的「存在」(BEING),常檢視自己,獨處安靜,與主同行,又聆聽主的呼喚,與上帝關係進深。
彼得繼「敬虔」之後,提到「愛弟兄的心」和「愛眾人的心」,隱含著「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神,又要愛人如己」的基要信仰實踐。彼得在這裡,以成長階梯來指導信徒,從「愛上帝」(敬虔)開始,到「愛弟兄」至「愛眾人」一步一步的成長和在生活中展現。對應上圖,彼得幫助我們在靈命成長的整全性上,補充了極之重要的一頁—「愛」,沒有「愛」的靈命成長,何來「整全」?
結語:從《彼得後書》1:5-9節解讀「靈命成長之路」,會發見彼得向信徒提出的靈命成長藍圖,是整全的,沒有偏好的。這有助我們或信徒成長不會走偏,即信徒不應按個人喜好而選擇教會生活,因教會生活是提供或培育信徒靈命整全成長的土壤。盼望我們能善用教會提供的聚會,恆常參與。
何祐生宣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