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者心聲(2021.04.18)

【牧者心聲】鄭海傑宣教師

再思「施比受更為有福」

 

  早陣子在電視看到一則廣告,推廣一個具有佛教背景的關懷長者服務機構,當中出現一句:「施比受更為有福」。我立即告訴兒子,這句說話其實是出自耶穌的!使徒行傳20章35節是這樣記載:「我(保羅)凡事給你們作榜樣,叫你們知道應當這樣勞苦,扶助軟弱的人,又當記念主耶穌的話,說:『施比受更為有福。』」保羅不辭勞苦也要扶助軟弱的人,就是要作眾人的榜樣,而他背後的理念和推動力,就是主耶穌的這一句說話。

圖1, 伸出的手

  這讓我憶起當年,坐著輪椅去醫院做義工探訪病人的片段。其中有一位因單車意外而受重傷的青年,我到他的病床旁的那刻,也未知應該和他說甚麼,最後只是聆聽他發脾氣;及後再有幾次探望他,和他建立了關係及分享我的經歷後,我見證著出院後的他已不再怨天尤人,他奮力地自力更生、融入社會,甚至回饋社會,並多謝我曾經給他的鼓勵,這讓我之前所付出時間、體力、心力、精神等等,一下子變得超值,我得著的比我付出的多出幾百倍,感覺自己殘而不廢,充滿自信!親愛的弟兄姊妹,您們的能力和體力都比我好,所以您們也應該多去幫助人,我亦相信您會和我一樣,從施予中得到上主的賜福。

  既然「施」比「受」更為有福,那麼不如我們起勢地「施」,豈不是個個都更有福?!可是當全世界都做「施人」,卻沒有人肯做「阿受」的話,再「施人」也無用武之地。因此,要有「受」,才有「施」;同樣,要有「施」,才有「受」,其實是一個循環。

圖2a, 輪椅上車1圖b, 輪椅上車2圖2c, 輪椅上車3圖2d, 輪椅上車4

  當車禍後的我學習駕駛私家車時,也要學習如何執拾自己的輪椅,以便自行駕車外出。有一次當我執拾輪椅上車的時候,突然有個有心人跑過來,禮貎地問我:「先生,使唔使幫手?」但當時自卑的我覺得自尊心受創,心在想:「你以為我係殘疾人士,就乜都要人幫咩?」,竟然向他發了個脾氣說:「唔使呀!」事後我覺得非常內疚,為何自己沒有接受他愛心的施予呢?恐怕那位有心人得到如此經歷後,再不會主動去幫助別人了;萬一真的有殘疾人士需要別人幫助時,就會少了一個願意主動幫助別人的有心人了。

圖片3,壽司  當我悟出這道理後,在每次吃「壽司」時,我就提醒自己:「鄭海傑,您除咗要做「施人」去幫助人,有時都要做「阿受」,俾人幫吓自己,令「受施」「受施」可以循環,人間才會更有情,世界才會更美麗!」親愛的弟兄姊妹,當您們下次吃壽司時,希望也會想起主耶穌的教導。

鄭海傑宣教師